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词选读期末小论文116030152胡勇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3—2014学年第 一 学期)

课号: 054TSLAH1 课程名称: 宋词选读 改卷教师: 张如安 学号: 116030152 姓 名: 胡勇 得 分:

试问闲愁都几许

——《乡愁》与《虞美人•听雨》对读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现代诗,而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却显得有点不为我们所熟知。初次接触到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立马就让我想到了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乍一看,它们的结构是何其相似。但是仔细对比品读之后,发现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无论是从表达的感情,表现的手法还是在意象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首先,在结构方面,作者分别剪取了自己一生中几个重要的场景,将它们组合在一

起,形成了一种穿越时空的美感,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余光中先生的四个场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遭遇对乡愁的理解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从作者选择的喻体来看,由“小时候”的“小小的邮票”到“长大后”的“窄窄的船票”再到“后来”的“矮矮的坟墓”最后到“现在”的“浅浅的海峡”,由小到大,由家到国,实现了一种感情的升华。而作者选取的那些喻体的修饰词也很讲究,“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都是一些比较微观细小的东西,而正是这种细小的东西的阻隔,才使得作者这一份乡愁、这一份无奈更加浓烈。蒋捷选取的是少年、壮年、而今(老年)三个场景。而三个场景都是以听雨为背景,从少年时期的歌楼听雨,到壮年时期的客舟听雨,再到老年的僧庐听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都由听雨这一细节串联起来,使得看似毫无关联的三个场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作者将自己少年、壮年、老年的各种人生际遇都夹杂在淅淅沥沥的雨点中,读来让人不禁感慨以及反思。而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对前面的一个概括。由此可见,蒋词在结构上是采取分——总的形式。

其次,在表达的情感方面:《乡愁》中的是个场景分别代表着四中不同的感情。“小时候”是游子外出游学,与母亲的离别之愁,这种愁只能通过邮票即书信来传达;“长大后”是丈夫在外工作,与妻子的相思之苦,这种苦只能通过船票即偶尔的匆匆相聚来排解;“后来”是母亲逝世,与至亲生死相隔之痛,这种痛只能通过坟墓即祭拜来缅怀追思;“现在”是两岸未能统一,只能隔海相望祖国之思,这种思愁中间的却是一湾永远挥之不去的海峡。诗人的种种愁思都在这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虞美人•听雨》中描述的是作者人生的三个阶段,同时也蕴含着作者三中不同的感情。“少年”时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在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愁呢?“壮年”时则表达的是一种颠沛流离的漂泊之苦,同时也看出词人在这一阶段的迷茫。“而今”则表现的则是一种晚年的孤苦,枯槁的外貌体现了词人内心的憔悴。最后一句则是作者对洞穿世事的一种洒脱,一种超然,一种释怀。

再次,从表现手法来看,两首作品都是采用一种回忆式方法,站在现在,回首往事。《乡愁》中的“小时候”“长大了”“而后来”都是作者站在现在对往事的一种回忆,算是虚写;“而现在”则是写的就是眼前景,心中事是实写。《虞美人•听雨》中的上片也是词人回忆的少年,壮年听雨的场景以及感触,是虚写;下片却是描述眼前听雨的情景以及感悟,是实写。所以说,两首作品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另外,这两首作品读起来也会让我们想到《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如《秦风•蒹葭》、《秦风•无衣》等,可见两首作品都采用了类似复沓的方法,让人读起来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最后,从意象的选择来看,《乡愁》选择的意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的顺序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从直接感知的外形上看,是从小到大的,蕴含其中的感情也是由浅入深。同时这几个意象也具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距离,或者说是一种隔阂,或远或近,或浅或深。《虞美人•听雨》这首词在意象上的选择也是十分丰富,而且是恰到好处的。“歌楼”“红烛”“罗帐”呈现出一种灯红酒绿,春风骀荡的艳丽景象,这正和词人“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忧无虑相呼应。“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展现的是一种压抑,悲凉的景象,以此哀景抒己之哀情。“僧庐”“鬓已星星”则描绘出了词人两鬓斑白、形容枯槁的老态,借此来反衬自己内心的疲惫。

宋代词人贺铸曾写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以说愁是历代文人墨客重要的思想元素,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写愁的各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幸福,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与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也同样可以找到蕴含在其诗词中的各自的不幸,各自的愁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