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喀斯特地貌中建设的建筑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在喀斯特地貌中建设的建筑

喀斯特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喀斯特文化,喀斯特地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耕作、聚落、 建筑、洞葬、民俗甚至家用器皿都打上了\"喀斯特\"的烙印. 生态与绿色建筑研究的兴起, 使得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生态建筑理念和技术经验。或许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这种传统文化的形成也是自然特色给予的精神的一种出口——强调重视自然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因而使得我们的乡土建筑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和自然安然共处。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朝向、 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处处体现出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最简洁灵巧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经验。用现代建筑物理环境技术的观点来审视,这是人们在掌握气候等自然条件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烟囱效应原理、相变蒸发吸热原理、土壤蓄热原理、太阳能利用原理以及地表风向风速的随机分布原理等,通过建筑空间与平面、院落与建筑体形的合理布局,室内外空气流场的合理组织,不同空间温度场的合理分布和沿纵向的分层控制等措施来实现的物理环境。按照绿色建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其产生和成长的年代可以称得上

是“可持续性”建筑。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地势西高东低。多山多水,地貌是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民居从明代以来就以木质结构为特色,明显地带着江南建筑的风韵,但贵州的建筑材料却不是江南那样的青瓦、白檐,而是石板作瓦,在这里是石板而起是非常大的薄如指头的石板镶嵌的墙体,贵州大多数地方则是竹片加黄泥作成的墙体。更为不可思议地是,主体木柱支撑则是放在石块的基础上,基础有人大半高,而房屋就木头就敦厚地直放于没

有任何粘连,的石块上,房子经受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雷劈,至今房屋完好。

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美丽、壮观。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

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