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临泉一中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安徽省临泉一中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 阅读题 共 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书法家,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有很深厚的国学功底,历史上最优秀的书法家,往往同时又是最优秀的文人、学者。特别是对经史、文学、训诂等,都有很高地造诣。经史和文学自不待言。训诂学和书法的关系也特别密切,训诂学自汉代问世并兴盛后,魏晋、隋唐、宋元、明清都是训诂学的蓬发期,同时也是书法的蓬发期,两者的发展轨迹与高峰期几乎吻合。许多训诂学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如清代的顾炎武、戴震、王念孙,以及民国的章太炎、黄宾虹等。今天的文人要像古人那样在经史、古典文学、训诂学方面耗费大量精力已经不大现实,但作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在这些方面都应该有所涉猎,有所濡染。

中国的艺术精神强调人品和艺品的统一,强调字如其人。作为书法艺术家,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趣味,具有丰富的艺术气质。特别是对草书艺术家、狂草艺术家来说,更应该是性情中人,豁达、率真、狂放,感情丰富。张旭、怀素、徐渭等,都是很好的范例。狂放、飘逸、洒脱,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境界,而要达到这些境界,必须具备艺术家的真性情。 书法是技巧性非常强的艺术,千变万化,都在笔下。笔头功夫的好坏,直接决定艺术水准的高下。有最好的学养、最好的理论,不转化为笔头功夫,还是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当代有几位理论家十分了得,但我偶尔从网络上看到,一些网民对他们是不以为然的,认为其说的头头是道,但其书法不堪入目。书法理论家如果同时具备书法创作的功力,必将更加完美、更加有说服力。这里说的功力,不仅仅是指通过长期临帖练就的驾驭毛笔、控制线条、掌握布局的能力,而是指综合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传承性非常强。书法家的传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非常重要。书法家,必须有来路,有门庭,有传承,有出处,脉络清晰,师承有序。否则,只能是“野路子”,“江湖混混”。所谓传承,一是指临习碑帖的传承,要求取法乎上,笔笔有来历;二是指门庭的传承,要求受到名家大师的嫡传或者指点。一个不是出身于书法名门的书法家,或许也可以写出很不错的字来,但毕竟有点像“孤儿”,找不到依托。 一个书法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才能走向成功的巅峰。一个书法家,基本上不太可能一辈子鲜为人知,而到了身后才赢得大名。一个人的书法艺术要想让人接受,除了书法本身出色,还需要书法家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作为支撑。这里所说的社会影响力,包括书法家的人格魅力、美誉度,也包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声。古代的官员都是文人,往往同时也是书法家,他们的社会地位是确保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书坛,“官本位”意识依然非常浓烈。文人、学者、官员,有特定的读者群,特定的“粉丝”,也有高于一般人的知名度,这也将是保证他们的书法广为流传的有利条件。

(摘自斯舜威《书法家的基本标准》,

有删改)

1、下列对“书法家”的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作为一个书法家,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形成深厚的国学功底。

B.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有最好的学养,最好的理论,同时还要有好的笔头功夫,因为书法是技巧性非常强的艺术。

C.书法家的传承非常重要,一个书法家不是出生于书法世家,或许也可以写出很不错的字来,但有点像“孤儿”,会找不到依托。

D.书法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古代的书法家,往往同时也是官员,他们的社会地位完全能够确保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现在的书坛,“官本位”意识依然非常浓烈,这是受封建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B.一个人的书法艺术要让世人接受,除了他的书法本身出色外,还需要书法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名声作为支撑。

C.历史上最优秀的文人、学者,他们对经史、文学、训诂等,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的同时又是最优秀的书法家。

D.对于草书、狂草艺术家来说,应该是性情中人,豁达、率真、狂放,感情丰富,而楷书、行书艺术家则不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3分)

A.当代的书法理论家都十分了得,可是一些网民对他们却不以为然,认为他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其书法不堪入目。

B.训诂学和书法的关系特别密切,许多训诂学家也是书法家,如清代的顾炎武、戴震、黄宾虹,民国的章太炎、王念孙等。

C.文人、学者、官员,有特定的读者群,特定的“粉丝”,也有高于一般人的知名度,这足以使得他们的书法广为流传。

D.作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在经史、古典文学、训诂学等方面有所涉猎,有所濡染是应该的,但也没必要耗费太多的精力。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板桥三娘子 [唐]薛渔思 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

元和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过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季和后至,最得深处一榻。榻邻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预言笑。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

三娘子归室,闭关息烛。人皆熟睡,独季和转展不寐。隔壁闻三良子悉窣,若动物之声。偶于隙中窥之,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厢中,取一副耒耜,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小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厢中,取出一裹荞麦子,受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私有慕其术者。

后月余日,季和自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三娘子曰:“此事无疑,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饮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日行百里。

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傍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従此放之。”老人乃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太平广记》第十卷)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辄贱其估以济之 估:估计 B.将诣东都,过是宿焉。 诣:前往

C.置于灶前,含水噀之 噀:喷出 D.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 过:过错

5、下列能直接表现诡异变幻的特点的一项是 ( ) (3分) ①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 ②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 ③令小人收割待践,可得七八升 ④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 ⑤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 ⑥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这是一篇充满诡异色彩的唐人小说,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个也充满诡异色彩的女主人公——板桥三娘子。她是一个中年寡妇,孑然一身,以开店鬻餐为生。

B.她对待客人笑脸相迎,一片“欢悦”之情,供给甚厚,甚至“与诸客会饮极欢”,这使奔波于外的客人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谁知她竟是一个狠毒的恶妇人。

C.原来在三娘子的笑脸背后,却是邪恶的法术。她通过法术把诸客变成一匹匹驴子,赶到店的前面。一切都是那样从容不迫,又周而复始,使她“家甚富贵”。

D.作品的文字从容不迫,不作渲染,也不见贬辞,但却令读者从轻描淡写中醒悟过来,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赵季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显得活泼有趣。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3分)

(2)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3分)

(3)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8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8、“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说明。(4分)

9、人们常用“秀色可餐”来形容风景美好,而诗人却说“餐不得”,结合相关诗句进行简要的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做五小题) (5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

(2)千嶂里, 。 (范仲淹《渔家傲》) (3)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 (杜牧《阿房宫赋》)

(5) ,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 (6)此地有 , ,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8)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海龟

张抗抗

小董有一个可爱的三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 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问。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这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想,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天池小小说》2009年第7期)

11、小说塑造了“小董”这个形象,请简要概括人物性格特点。(5分)

12、小说是写“小董”的,但为何以“海龟”为题呢?(6分)

13、小小说往往着眼于故事情节的营造,而疏于对人物的细腻刻画,请文本举例评析这篇小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突出特点。(6分)

14、小说结尾小董是否应该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 84分)

四、(24分)

15、下面加点的字与前面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卓有成效(zhuó) 真知灼见 今是昨非 着手成春 洗手濯足 ....B.万象更新(gēng) 闭门之羹 亘古未有 耿耿于怀 如鲠在喉 ....C.泾渭分明(jīng) 目不转睛 荆棘载途 粳米粳稻 不胫而走 ....D.妩媚动人(mèi) 魅力无穷 联袂演出 梦寐以求 素昧平生 .....

1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失夫、丧子、被逐、乞讨,一个个灾难接踵而至地闯进祥林嫂的悲惨生活,连在阴间与儿子见面的唯一希望也民间宗教碾得粉碎。

B.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处心积虑,历尽艰难,创作出古代最优秀的小说《红楼梦》,给后人留下最为宝贵的精神粮食。 C.无论是鼓吹全球化还是自由化,欧美集团的最大目的就是获取暴利,而且他们获取暴利的方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已屡试不爽。

D.我校经过争创省级示范高中的两年建设,原来几排旧危房舍脱胎换骨不见了,如今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1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

们 , , 。有一位作家写到

,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 , ,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① 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

② 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 ③ 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

④ 因而也很难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

⑤ 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

A.②①④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①⑤③②④ D.③④②①⑤

18、下面的句子有五项是有语病的,请你找出来,将其序号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加以修改。(5分)

①李佳学习成绩一直平平,进入高三以后,特别用功,成绩大有进步,真该令人刮目相看了。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定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 ③由于前一阶段公司作息时间的不断变动,使得员工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不少人觉得一时难以适应。

④由于上海世博会汇集了人类文明创新的成果,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与世界融合,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迎接无限光明的未来。 ⑤闽西南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

建筑艺术之林。

⑥听说当年你令尊与我家父是同窗好友,老一辈人之间的友谊之树,我们这一辈应该让它继续保持郁郁葱葱。

⑦当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又能大量地提出问题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 ( ) ( ) ( ) ( ) 19、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幸福”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示例: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20、某学校高中语文组向全校高三学生问卷调查,参与评选“我最喜爱的高中语文课文”活动。假如你参与此项活动,你将推荐哪一篇课文?写出篇目,并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4分)

要求:①推荐理由至少写三条。② 推荐理由要与所推荐的文章切合。③每条理由不得超过25字。

推荐篇目 : 《 》 推荐理由:(1) (2) (3) 四、(60分)

2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篱笆那边

【美国】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

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他能爬过!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个人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临泉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其解析

第Ⅰ卷 阅读题 (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书法家,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有很深厚的国学功底,历史上最优秀的书法家,往往同时又是最优秀的文人、学者。特别是对经史、文学、训诂等,都有很高的造诣。经史和文学自不待言。训诂学和书法的关系也特别密切,训诂学自汉代问世并兴盛后,魏晋、隋唐、宋元、明清都是训诂学的蓬发期,同时也是书法的蓬发期,两者的发展轨迹与高峰期几乎吻合。许多训诂学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如清代的顾炎武、戴震、王念孙,以及民国的章太炎、黄宾虹等。今天的文人要像古人那样在经史、古典文学、训诂学方面耗费大量精力已经不大现实,但作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在这

些方面都应该有所涉猎,有所濡染。

中国的艺术精神强调人品和艺品的统一,强调字如其人。作为书法艺术家,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趣味,具有丰富的艺术气质。特别是对草书艺术家、狂草艺术家来说,更应该是性情中人,豁达、率真、狂放,感情丰富。张旭、怀素、徐渭等,都是很好的范例。狂放、飘逸、洒脱,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境界,而要达到这些境界,必须具备艺术家的真性情。 书法是技巧性非常强的艺术,千变万化,都在笔下。笔头功夫的好坏,直接决定艺术水准的高下。有最好的学养、最好的理论,不转化为笔头功夫,还是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当代有几位理论家十分了得,但我偶尔从网络上看到,一些网民对他们是不以为然的,认为其说的头头是道,但其书法不堪入目。书法理论家如果同时具备书法创作的功力,必将更加完美、更加有说服力。这里说的功力,不仅仅是指通过长期临帖练就的驾驭毛笔、控制线条、掌握布局的能力,而是指综合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传承性非常强。书法家的传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非常重要。书法家,必须有来路,有门庭,有传承,有出处,脉络清晰,师承有序。否则,只能是“野路子”,“江湖混混”。所谓传承,一是指临习碑帖的传承,要求取法乎上,笔笔有来历;二是指门庭的传承,要求受到名家大师的嫡传或者指点。一个不是出身于书法名门的书法家,或许也可以写出很不错的字来,但毕竟有点像“孤儿”,找不到依托。 一个书法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才能走向成功的巅峰。一个书法家,基本上不太可能一辈子鲜为人知,而到了身后才赢得大名。一个人的书法艺术要想让人接受,除了书法本身出色,还需要书法家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作为支撑。这里所说的社会影响力,包括书法家的人格魅力、美誉度,也包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声。古代的官员都是文人,往往同时也是书法家,他们的社会地位是确保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书坛,“官本位”意识依然非常浓烈。文人、学者、官员,有特定的读者群,特定的“粉丝”,也有高于一般人的知名度,这也将是保证他们的书法广为流传的有利条件。

(摘自斯舜威《书法家的基本标准》,有删改)

1、下列对“书法家”的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A.作为一个书法家,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形成深厚的国学功底。

B.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有最好的学养,最好的理论,同时还要有好的笔头功夫,因为书法是技巧性非常强的艺术。

C.书法家的传承非常重要,一个书法家不是出生于书法世家,或许也可以写出很不错的字来,但有点像“孤儿”,会找不到依托。

D.书法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古代的书法家,往往同时也是官员,他们的社会地位完全能够确保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

【解析】答案:A. B项中“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有最好的学养,最好的理论”于原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C项“出生于书法世家”有误,,原文“出身名门”是指门庭传承,受到大师的嫡传或者指点。这是偷换概念。D项“他们的社会地位完全能够确保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的说法有误,因为社会地位仅是确保作品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已。把必要条件看作充分条件了。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 )

A.现在的书坛,“官本位”意识依然非常浓烈,这是受封建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B.一个人的书法艺术要让世人接受,除了他的书法本身出色外,还需要书法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名声作为支撑。

C.历史上最优秀的文人、学者,他们对经史、文学、训诂等,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的同时又是最优秀的书法家。

D.对于草书、狂草艺术家来说,应该是性情中人,豁达、率真、狂放,感情丰富,而楷书、行书艺术家则不必。

【解析】答案C. A项说“官本位”意识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不对的,因为原文说“官本位”意识是书法流传的一个有利因素。B项“需要书法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名声作为支撑”应为“需要书法家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作为支撑”,属于偷换概念。D项“楷书、行书艺术家则不必”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D )

A.当代的书法理论家都十分了得,可是一些网民对他们却不以为然,认为他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其书法不堪入目。

B.训诂学和书法的关系特别密切,许多训诂学家也是书法家,如清代的顾炎武、戴震、黄宾虹,民国的章太炎、王念孙等。

C.文人、学者、官员,有特定的读者群,特定的“粉丝”,也有高于一般人的知名度,这足以使得他们的书法广为流传。

D.作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在经史、古典文学、训诂学等方面有所涉猎,有所濡染是应该的,但也没必要耗费太多的精力。

【解析】答案D. A项“当代书法家理论家都”应为“当代有几位理论家”,属于随意扩大范围,以偏概全。B项黄宾虹是民国的,王念孙是清代的。C项“这足以使得他们的书法广为流传”说法绝对,对应的原文是“这也将是保证他们的书法广为流传的有利条件”,只是其中的一个有利因素,并非全部。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板桥三娘子 [唐]薛渔思 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

元和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过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季和后至,最得深处一榻。榻邻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预言笑。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

三娘子归室,闭关息烛。人皆熟睡,独季和转展不寐。隔壁闻三娘子悉窣,若动物之声。偶于隙中窥之,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厢中,取一副耒耜,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小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厢中取出一裹荞麦子,受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私有慕其术者。

后月余日,季和自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三娘子曰:“此事无疑,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饮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日行百里。

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傍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従此放之。”老人乃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辄贱其估以济之 估:估计 B.将诣东都,过是宿焉。 诣:前往

C.置于灶前,含水噀之 噀:喷出 D.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 过:过错

【解析】答案A. 估:价钱。

5、下列能直接表现诡异变幻的特点的一项是 (D ) ①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 ②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 ③令小人收割待践,可得七八升 ④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 ⑤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 ⑥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解析】答案D. ①先来的六七个旅客抢占活动方便的床铺。④赵季和推辞吃早点,趁机躲在门外偷看。⑥三娘子向老人行礼,离开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三句都不是直接表现诡异变幻的特点的。

6、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这是一篇充满诡异色彩的唐人小说,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个也充满诡异色彩的女主人公——板桥三娘子。她是一个中年寡妇,孑然一身,以开店鬻餐为生。

B.她对待客人笑脸相迎,一片“欢悦”之情,供给甚厚,甚至“与诸客会饮极欢”,这使奔波于外的客人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谁知她竟是一个狠毒的恶妇人。

C.原来在三娘子的笑脸背后,却是邪恶的法术。她通过法术把诸客变成一匹匹驴子,赶到店的前面。一切都是那样从容不迫,又周而复始,使她“家甚富贵”。

D.作品的文字从容不迫,不作渲染,也不见贬辞,但却令读者从轻描淡写中醒悟过来,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赵季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显得活泼有趣。

【解析】答案C. 文中“三娘子尽驱入店后”,三娘子使用法术把诸客变成一匹匹驴子,赶到店的后面,而不是店的前面。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3分)

【译文】一会儿三娘子给旅客供应了丰盛的饭菜。夜深了还送来酒,她和旅客一起喝酒,极其欢乐。

【解析】这一句的关键词分别是“既而”“致”“会饮”。

(2)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3分)

【译文】她又安放好了小磨子,磨成面粉,这一切做完后,收拾起木偶人放回箱子里,立即拿面粉做成好几个烧饼。

【解析】这一句的关键词分别是“硙”“讫”“厢”。

(3)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4分)

【译文】(等她)再去拿其他东西,赵季和乘机赶过来,拿先前做好的换了她一块,她并没有觉察。

【解析】这一句的关键词分别是“更”“间”“先有者”“易”。

译文: 唐代,汴州西边有个板桥旅店,店里的女老板叫三娘子,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她孤身守寡,三十多岁,无女无儿,,也没有亲属,却有房屋好几间。她以卖粥饭为业,然而家里却很富裕,有许多头驴。往来路过的公私车辆,有不能当天赶到目的地,她总是降价接待他们,人们都说她经营有方,因此远远近近的旅客都到这里食宿。 元和年间,有位从许州来的客人叫赵季和,想去往东都洛阳,路过此地便住下了。在他之前,还有六七个客人,把方便一点的床位全占了。赵季和是后来的,只好睡最里面的一张铺。这张铺紧靠着墙,隔壁后便是女老板的房间。当天,三娘子对这些客人招待得十分周到,深夜还来向他们敬酒,说说笑笑,开怀畅饮。赵季和向来不喝酒,也不与他们谈笑。 到了二更天,客人们都醉倒了,便各自睡下。三娘子回到自己房里,关门吹了蜡烛。人们都进入了梦乡,惟独赵季和翻来复去睡不着。忽然,他听见隔壁啪啦作响,像是搬动什么东西的声音,于是,他便透过缝隙窥视。只见那三娘子走到招魂用具前,把蜡烛挑亮了,然后从箱子里拿出一副犁杖,还有一个木头牛,一个木头人,都只有六七寸大小。三娘子把它们放在灶坑前,喷上水,木头人和木头牛便行走起来。小人牵着牛拉着犁杖,随即开始耕床前的地,来来回回地忙碌着。三娘子又从箱子里拿出一袋荞麦种子,让小人种上了。 一会儿,那荞麦便发芽了,接着就开花就成熟了。三娘子让小人收割去壳,得到了七八升荞麦。又安上个小石磨,把荞麦磨成面粉才算完事。然后,三娘子把木头人木斗牛收回箱子里,当即用那面粉捍皮做了一些烧饼。过了不久,鸡鸣时分,旅客们要动身了。三娘子先起来点上灯,把新做的烧饼放到盘子上端给他们。赵季和心中疑惑恐惧没有吃,开门而去,蹲在窗外偷偷地观察动静。 只见那几位客人围在桌前,烧饼还没有吃光,忽然同时跌倒在地上,像驴那样叫起来,不一会儿全都变成了驴。三娘子把他们全部赶到店后,而把所有的财物据为己有。赵季和没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暗自却钦佩她这套幻术。一个多月之后,赵季和从洛阳返回,快到板桥店的时候,他事先准备好一些荞麦烧饼,大小同三娘子做的一样。来到店中,三娘子见他还要住宿,像当初一样高兴。这天夜里没有别的客人,三娘子待他更加热情。半夜,三娘子向他献殷勤问道: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赵季和回答:我明天早晨出发,请随便准备些点心。三娘子说:这事你不用考虑,请安心睡吧。半夜过后,赵季和又透过缝隙向三娘子房间窥视,一切又同上次一样。天亮了,三娘子端来点心盘子,上面摆着几张烧饼。趁她回去拿别的东

西时,赵季和赶紧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烧饼,从盘子里偷换下来一个,三娘子没有发觉。赵季和快要走的时候,刚要吃烧饼时对三娘子说:刚巧我自己的烧饼还没有吃完,请把你端来的这些撤下去,留着招待别的客人吧。 说罢,他便掏出自己带的烧饼吃起来。刚吃了第二个,三娘子送茶出来,赵季和说:请你尝尝我带的烧饼吧。说完就把刚刚偷换下来的那张烧饼递给三娘子吃。三娘子刚咬了一口,便趴在地上发出驴的叫声,随即变成了一头驴,很健壮。赵季和骑上她就出发了,并将木头人木头牛等也带了去。然而,他怎么也弄不明白那幻术的要领,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他赶着这头由人变成的驴,周游四方,日行百里,从来没有迷路受阻。 四年之后,他骑驴进关,到华山岳庙东边五六里处,路旁有一个老人,忽然拍手大笑道:板桥三娘子,你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说完,他捉住驴对赵季和说;她虽有罪过,但被你这么一折腾,也够可怜的了,请在这里放了她吧。老人说完,把驴的鼻子用两手一掰,三娘子从皮肉中跳了出来,当即恢复原形。三娘子向老人跪谢完毕,转身而去,谁也不知道她到了什么地方。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8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8、“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对比(反衬)手法,表达对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2分)诗人由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去。诗人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年华易逝,寄托了无限的感慨。(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难度不大,只要把握住“万物皆春”与“人独老”截然不同,不难得出答案。

9、人们常用“秀色可餐”来形容风景美好,而诗人却说“餐不得”,结合相关诗句进行简要的赏析。(4分) 【参考答案】尾联说,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杯中来吧。诗人在这里一反“秀色可餐”,却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与“秀色可餐”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作者对故园春光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分析尾联两句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蕴含情趣,才可以答题。“无那”,无奈地意思。遣诗,打发诗,就是借助吟诗的意思。

【赏析】作者用这个题目写了两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的后面,作者自己,加了一条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到)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就是说,他在去年正月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没见到家乡的海棠了。离家才一年出头,为什么说两年没见花了呢?海棠花,是一种淡红色的花儿,很好看,一般都在春季开花。正月他离家时花可能还没开,去年的花他没见着,今年在外地,又没见着,所以说两年没见花,实际上只是两次花没见着。他是多么想见到家乡的海棠啊!

诗一开头就点了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意思说,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象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海棠,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当然,也不一定真的做了这种好梦,诗人有时喜欢假托梦境来表现极端想念。也就是借“有所梦”,来表现“有所思”。如果以为诗中写梦,都是真的做梦,那就被诗人瞒过了。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

第三句说,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而人却老了。春天,古时叫“青春”,后来,人在青年时期也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是这里却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这不仅不协调,而且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古人一年要祭两次社神(土地神),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都是为了向社神求得平安和丰收。 第四句说,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第三联说,春天象青又象白、不浓又不淡的天色,美极了;就在这春空里,正飘着柳絮。这柳絮象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

最后一联说,无奈(无那)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遣诗)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做五小题) (5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 (《论语》) (2)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 (范仲淹《渔家傲》)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 (白居易《琵琶行》)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 钩心斗角 。 (杜牧《阿房宫赋》) (5) 斜阳草树 ,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 (6)此地有 崇山峻岭 ,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8)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海龟

张抗抗

小董有一个可爱的三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 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问。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这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

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想,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天池小小说》2009年第7期)

11、小说塑造了“小董”这个形象,请简要概括人物性格特点。(5分)

【答案】小董是一个助理研究员,专业上有真才实学,敬业爱岗,兢兢业业。因职称房子问题,他只得吃住研究所。小说描写了他奋斗过程中内心的苦闷与无奈,矛盾与困惑。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人物的魅力在性格,性格的核心为“多重性”,解答问题时从“小董”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欢欣与苦恼中体现其性格的两重性,抓住两重性,概括出“奋斗”与“无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12、小说是写“小董”的,但为何以“海龟”为题呢?(6分)

【答案】①一是因为“海龟”是小董给女儿编造童话的故事主角,而小董与女儿之间的互动就是本文的主要情节,因此“海龟”有“道具”的作用。 ②二是因为小董故事中的“海龟”,为吃到香蕉,只好驮着主人来回奔波,这与小董本人的处境极为相似,故“海龟”不仅推动情节,而且暗喻主题。 ③三是因为“海龟”富有象征意义,不仅暗示小董的奋斗犹如故事中的“海龟”,而且也暗讽有关领导对知识分子犹如人骑龟一般,因而“海龟”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应明确两点:一是“海龟”的双关意义和双重作用,二是小说的暗讽色彩。

13、小小说往往着眼于故事情节的营造,而疏于对人物的细腻刻画,请文本举例评析这篇小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为心理描写。 ①一是以第三人称方式描写。如“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小说以第三人称方式,将小董的心理深处的想法和盘托出,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二是直接描写其内心世界波澜。如“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忍了,他不忍心”,真实地刻画了小董的矛盾心态。 ③三是借助感觉写心境。如“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了„„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将小董失望、无奈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要点有:一是应明确观点,不能含糊。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力戒面面俱到。三是答题模式应该为“观点+例句+效果分析”。

14、小说结尾小董是否应该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案】[示例一]看法:应该告诉女儿。 理由:女儿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童话里;现实远比童话残酷,奋斗不一定成功;人心的险恶与残忍,为女儿提供一个真实的答案;有利于女儿的成长。

[示例二]看法:不应该告诉女儿。 理由:女儿尚处在童年,她的生活应该充满阳光;童话毕竟是童话,不宜比附;过早让女儿接触现实的丑恶阴暗,会使她的心理发育受到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题技巧从小董的希望与现实的反差切入;从主人公的心理矛盾着眼;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入手;从小说的暗示入手。

第Ⅱ卷 (表达题 共 84分)

四、(24分)

15、下面加点的字与前面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D ) (3分) A.卓有成效(zhuó) 真知灼见 今是昨非 着手成春 洗手濯足 B.万象更新(gēng) 闭门之羹 亘古未有 耿耿于怀 如鲠在喉 C.泾渭分明(jīng) 目不转睛 荆棘载途 粳米粳稻 不胫而走 D.妩媚动人(mèi) 魅力无穷 联袂演出 梦寐以求 素昧平生 【解析】答案D,后面的四个加点的字都读mèi A项的“昨”读zuó ,其余读zhuó B项“羹”读gēng ,“亘”读gèn ,“耿”和“鲠”读gěng C项的“胫”读jìng,其余三个加点的字读jīng

1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 (3分)

A.失夫、丧子、被逐、乞讨,一个个灾难接踵而至地闯进祥林嫂的悲惨生活,连在阴间与儿子见面的唯一希望也被民间宗教碾得粉碎。

B.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处心积虑,历尽艰难,创作出古代最优秀的小说《红楼梦》,给后人留下最为宝贵的精神粮食。 C.无论是鼓吹全球化还是自由化,欧美集团的最大目的就是获取暴利,而且他们获取暴利的方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已屡试不爽。

D.我校经过争创省级示范高中的两年建设,原来几排旧危房舍脱胎换骨不见了,如今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解析】答案C,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合乎语境。 A.接踵而至,形容人多,接连不断地到来。此句中“接踵而至”的“至”与“闯进”一词重复了,语法功能不当。 B.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D.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常用于人,用错了对象而且不合语意。

1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B ) (3分)

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

们 , ,

。有一位作家写到

,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 , ,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① 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

② 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 ③ 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

④ 因而也很难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

⑤ 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

A.②①④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①⑤③②④ D.③④②①⑤

【解析】答案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②④⑤三句话是一般现象,①③两句是特殊事例;②⑤两句是原因,④句是结果,②句又是⑤句的原因,因此顺序应是②⑤④;,①③两句从前后衔接的角度看应该是③①。所以这五句的顺序是②⑤④③① 。

18、下面的句子有五项是有语病的,请你找出来,将其序号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加以修改。(5分)

①李佳学习成绩一直平平,进入高三以后,特别用功,成绩大有进步,真该令人刮目相看了。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

③由于前一阶段公司作息时间的不断变动,使得员工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不少人觉得一时难以适应。

④由于上海世博会汇集了人类文明创新的成果,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与世界融合,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迎接无限光明的未来。 ⑤闽西南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⑥听说当年你令尊与我家父是同窗好友,老一辈人之间的友谊之树,我们这一辈应该让它继续保持郁郁葱葱。

⑦当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又能大量地提出问题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②) 将“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中的“能够”改 为“能否“。

(③) 删去句首的“由于 ”或者删去中间的“使得”。 (④) 在第三个分句的“国际化”之后加上“姿态”一词。 (⑥) 将“你令尊和我家父”中的“你”和“我”去掉。

(⑦) 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改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属于运用等级。其中②一面对两面,照应不当,不合逻辑。③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有两种修改的方法,只要答一种改法即可。④成分残缺,介词“以”缺少对应的宾语。⑥成分赘余,“令尊”是敬辞,称对方的父亲,含有“你的”意义;“家父”,称自己的父亲,含有“我的”意义。⑦语序不当,“解决问题”应在“分析问题”之后才合乎情理。

19、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幸福”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

分) 示例: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答案】示例一:幸福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勉,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示例二:幸福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祝愿,幸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幸福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

示例三: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示例四:幸福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幸福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思恋,幸福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解析】本题仿写比较容易,只要引用古诗词名句,用妥贴的词语来注解即可。

20、某学校高中语文组向全校高三学生问卷调查,参与评选“我最喜爱的高中语文课文”活动。假如你参与此项活动,你将推荐哪一篇课文?写出篇目,并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4分)

要求:①推荐理由至少写三条。② 推荐理由要与所推荐的文章切合。③每条理由不得超过25字。

推荐篇目 : 《再别康桥》(徐志摩) 推荐理由:(1) 作别康桥,避开人间烟火,寄情于优美脱俗的自然之景。

(2) 诗人在康桥的柔波里溶入了对自由、理想和爱之的追求。 (3)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艺术纯熟。 【解析】只要是现行高中语文课文篇目,推荐理由与所推荐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相切合即可,答案不拘一格,提倡发表独到的见解。 四、(60分)

2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篱笆那边

【美国】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

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他能爬过!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个人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诗意简析】“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草莓”喻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这里也可视为一切难以抵御的诱惑。“真甜”的“草莓”无疑激起“我”的占有欲,但它却被篱笆隔着。这隔着篱笆的“草莓”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只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显然, “篱笆”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的“禁忌”,或者说, “篱笆”在这里就是“禁忌”的同义语。“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但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吗?第二节写道: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 如果,他能爬过! ” “我”一旦爬过篱笆就会弄脏围裙,就会遭到“上帝”的责骂,换言之,如果“我”无视禁忌,即冒犯文明规则,势必遭到来自“上帝”的惩罚。因为“上帝”是文明秩序的主宰者, “上帝”的意旨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可想而知, “我”矛盾极了。是爬过去还是止步?是获取还是放弃?是满足欲望还是抑制欲望?这里, “我”无所适从的两难处境,其实何尝不是人类所面临的普遍的生存困境的写照?既然“我”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忽发奇想:神圣的上帝又将做何选择?诗人在此有意将至高无上的神拉回尘世,假定他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孩。于是诗人从小孩的心理角度去揣度上帝,认为作为小孩的上帝也一定会有本能的需求,一定会爬过去。诗歌至此无疑透露了诗人对人的正常欲望的积极肯定。但是,上帝毕竟是神,他会不会爬过去,谁人知晓?由此可见,欲望与禁忌的冲突是无止境的,人将永远注定要直面这一冲突,上帝对此也无可奈何,惟有人类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那么,人类如何才能自救?这首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把这个千古难解的命题昭示给人们,迫使人们去思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