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素养的形成需要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能够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批注式阅读”是传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直接体现。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有疑而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在于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利用教材给学生指出阅读的门径,交给学生开掘文本宝藏的“钥匙”,让他们于历练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习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切实提高阅读素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批注式的阅读方法呢?
一、统一符号,规范阅读
教学中运用批注式阅读,要考虑批注符号的统一,批注符号最好选用人们阅读时常用的符号,我们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符号有:把生字用圈划出,关键词语下用“·”,文章中的重点句或精彩的描写在句子下画“~~~”,如果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则在词语或句子下面画“--?”,用①②③……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等。除符号批注外还有文字批注,根据写在文章的“天头”“地脚”“行间”“旁空”等处的批注,分为旁批、眉批、夹批、尾批。学生如对词句有独特感悟,可以采用旁批或夹批,如对段落或全篇文章有自己的所思所感,则可以眉批或尾批。阅读教学中批注符号的统一,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依托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学会批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创设学习环境,让他们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把握文本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一)整体感知,自主批注
初学一篇课文,学生初读的体验,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基础。老师的激趣导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是做好自主批注的前提。自主批注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及理解能力,尝试去了解文本的活动,是学生进行阅读批注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自主批注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写下即时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整理成文字,倾注于笔尖,让心灵最深的感动跃动于纸面,有力地完成了阅读到心灵到抒发的过程。通过这样的阅读批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是零星的、杂乱的,而是比较完整、深刻的。通过自主批注,学生对课文“萌发”出自己的理解、感受与体验,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刚开始指导学生批注时,教师可以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批注,然后以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学会批注的正确方法。
(二)合作讨论,展示批注
在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同桌间、小组内或全班的相互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独特之处,还可就某一探究的内容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达到批注内容的更加完善、深入。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的批注成果,促使学生由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向群体合作式的交流沟通迈进,大胆地表达自己阅读的感受,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观点,以获取更佳的阅读效益。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发言作自然、灵活地补充,精简的点评,以激励学生的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阅读教学中,采用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阅读的实践中去,还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营造出一个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积极合作、超越自我的课堂教学新格局。
(三)点拨探究,深入批注
读懂重点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教师应依据文本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深入批注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话题,深入探究文本,挖掘文本的蕴蓄,透彻地去追寻、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意义和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展开师生间、同学间的对话交流,述说自己的探究所得,再次提出自己的疑难所在,在合作分享、反思批判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解。通过引导与学生共同确定需要探究的话题,然后以话题为凭借指导学生进行定向批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指导应该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要能够促进学生乐此不疲地去诵读、思考、讨论、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对话、答辩、争论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能够到文本的深处去仔细琢磨,求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获取更深刻的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参与其间,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与帮助。
(四)拓展导练——扩展批注
对于知识而言,最好的巩固方法不是强行记忆,而是学以致用。扩展批注要求教师在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取课内外文章,使原作与新文对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某种联系的阅读批注活动。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作批注,给自己的习作作批注。通过定期交流,使批注逐步成为学生阅读时的习惯。作批注可参考以下重点: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本书中令你最(感动、伤心……)的地方是什么;说出文中你喜欢的精彩片段;交流这本书中你最(喜欢、崇拜……)的人;说说书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你想对文中主人公说些什么;读完这本书以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你由这本书中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读完这本书以后,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等。给自己的习作作批注可参考以下重点:哪些词语用得巧妙,哪些句子写得精彩,哪些写法值得总结。扩展批注,推动了阅读活动的纵深发展,促进了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提倡批注式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批注式阅读让读书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批注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给学生带来更强的自信心,也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发展。批注式阅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为语文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