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书随笔1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爱 ,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 叫花子 ,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
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名著读书随笔2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名著读书随笔3
《格林童话》是通过〝寓教于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懂得道理,汲取到健康成长的丰富〝养料〞
.并且,通过寓言故事,教懂读者一些课本上未能学到的道理.教会读者〝分辨善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人不能懒散.智慧是进步的阶梯.遇到危险要冷静……〞等做人.待人的道理.
《格林童话》在语言上朴实无华.生动流畅,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又充满了德国的乡土气息,令人倍感亲切.
《格林童话》寓教于乐,每一则故事都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背包.帽子和号角》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太贪心,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好报.《灰姑娘》则说明了凡事不能光看外表,美好的本质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的.《不孝的儿子》教人们懂得了对待父母.长辈一定要孝顺.尊敬……
《格林童话》源自民间,在艺术上通俗.质朴.粗犷.生动,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文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善恶对错一目了然.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拘.滑稽可笑,使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总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置于斑斓多彩的幻梦之中,借助神奇的力量化解矛盾,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告终.故事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主义与浪漫幻想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读者既感到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又体现了读者的意愿,从而得到满足.如今在这样一个物欲如潮如流的社会里,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有时无法正确辨别善与恶.对与错.这种时候,不妨看一下《格林童话》,在一个个生动.简单的故事里你会体味出内在的深刻意义——以理性的态度去辨别世间的善恶对错.看《格林童话》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放飞,看看故事情节体味一下其中的意义,
欣赏欣赏其语言艺术的特色.犹如采撷最丰硕的花果,吮吸最甜美的甘露,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名著读书随笔4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______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
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名著读书随笔5
三天多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简爱》,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这连住的几日,我几乎除了吃饭和睡觉,一切时间都耗费在这本来自遥远国度的小说里.然而我还得在抱怨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的杰出与迷人.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异国风情.这充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慨了很多.其实我应该早些接触这本书,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绍它了.可惜,我拥有着一点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现在去欣赏它,实在有些相见恨晚.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英国人的思维和宗教信仰有点难以适应.不过呢,人世间的真情多数是相通的.每当我读到小简爱因为无亲无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视时,心中顿起的怜悯之情真让人难忘;每当简爱一次次化险为夷让我多么兴奋;当她勇敢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己心
中的真爱时,多么令鼓舞和震撼;特别在文章最后,她抛弃一切去照顾那位可怜的爱德华时,我的心中欣慰与感动迸发而出.
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在很多艺术方面的杰出融合.我敢确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绘风景时,是以一个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一个画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读中国的小说很少见到这样细腻的风景描写的词汇.应该要感谢这本书的译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国文功底,使译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辉.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语言学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可以说至少精通三种以上的外国语言.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可以通过它感受到整个欧洲的文化氛围.比方说英国人的自豪感和绅士风味,德国的大国气氛以及法国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甚至还读出了英国人那种殖民主义的歧视东方人的心理,比如他们称印度是个野蛮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对感情戏的处理上,可以称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见钟情,这比较现实,但是她赋予的爱情总是在默无声息深入到读者的心田里.如此巧妙的感情戏,让我很意外,很惊喜.
《简爱》的作者如果和中国的曹雪芹相比,毫无疑问,后者的文化底蕴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国和英国人拼比历史,中国人可以无愧地说: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一生所学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广博的多,毕竟中国的文化底蕴要丰盛的多.中肯的说,简爱的确比不上中国的《红楼梦》.不管是人物丰富还是物致的描绘上,《红楼梦》都是更为杰出的.但是,《简爱》中也有值得中国人去学习和欣赏的地方.比方说,《简爱》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淋漓尽致.这点在很多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做的都不够.
读这本书我仿佛读了一遍《圣经》,西方人对宗教笃深的感情与真诚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在读《简爱》时候,让我感受到在拥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纯美,在现在的中国这真的很难得.其实,很多圣经里的教诲与中国的孔儒的经
典思想是相通互补,而现在国人却往往忽视了祖先的睿智.比如圣经里劝人从善,劝人宽忍,劝人感恩,与孔老夫子劝国人礼义仁,两者是相同的.在读《简爱》的时候,我时常被圣经里的美好的思想启迪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心中似乎收获许多.让我坚信,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审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