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蠲 基盈豳圜 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 回杜小玲 内容摘要:文言与现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演变而来的,古汉语中的多数词的词形 及其词义在现代汉语尤其是成语中仍然保留并使用着。古今的继承性与稳定性是汉语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教 者如果能熟练地把文白相互融通的教学规律运用到教学中来,就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文言现代汉语 古文教学 古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都延用至今,几乎没有几个素不 相识的,这也就是这部几千年前 的书,如今我们不借助于古汉语 词典,仍能大部分看懂的重要原 因。古今的继承性与稳定性是汉 语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随着时 代的发展,古汉语中一些词的词 有助于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 掌握,也能加深其对现代汉语词 始终是一个难点。许多老师和学 生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大的劲, 其效果往往收效甚微。难道文言 文的教学真的没有好办法,真的 不能走出这个困境了吗?笔者在教 学实践中摸索到,文言与现代汉 语互动对于解决这一困难有较好 的作用。 义的理解,做到文言文与现代汉 语学习的相互促进。如下面这一 段文章:“临江之人畋,得麋麂,畜 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 人怒,怛之。白是日抱就犬,习示 所谓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 是指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联系 现代汉语中相关词汇的意义,使 文白相互融通,以达到对文言实 词和虚词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掌 义已不再使用,但随着社会的发 展需要和人们对于古汉语的学习 与借鉴,有的又重新开始使用。如 “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解释, 现在又出现在了商品的名称中, 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 皆如人意,麇口稍大,忘已之麋 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 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 时啖其舌。三年,廪出门,见外犬 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 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麇 至死不悟。”这是唐代柳宗元《三 戒》中的《临江之麋》,这里几乎所 有的词都延用到了现在。初学虽 不一定全懂,但字词几乎都认识, 不存在注音和字词的障碍,这就 为学习古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 汉语知识来慢慢理解。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的教 学实践 按照认识规律,我们引导学 生从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出发, 充分调动固有的词汇词义积累, 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进行合 理的推测,去正确理解文言文的 如“祝尔康”“康尔齿”等。因而从 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古汉语中的 多数词我们并不难理解。 其次,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 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理解比较 深透,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词汇, 这是一笔可贵的资源,它为学生 学习文言文打下了牢固而重要的 基础。如果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 代汉语简单地割裂开来,不充分 握,学会用现代汉语去学习文言 文。 一.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的理 论依据 首先,文言与现代汉语有着 密切的联系。以前的研究者大都 过多地强调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 之间的区别,如注重区别现代汉 语与古代汉语问词义、词性、句子 结构等的不同,而忽视了它们之 间的内在联系,让后学者在未学 利用这部分资源,会是极大的浪 费,会人为地增加教与学的负担。 再次,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 有一条规律,即总是试图用自己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新事物以合 理的解释,学生学习文言文也是 如此。教师应该尊重并遵循这一 认识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让学 生能充分利用现代汉语的知识去 学习文言文。 -之前已对古代汉语望而生畏,极 不利于古汉语的教与学。大家都 知道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演变而 来的,古汉语的字音、词形、词义 三者中字音的变化最大,词形其 次,词义的变化最小。古汉语中的 多数词的词形及其词义在现代汉 语尤其是成语中仍然保留并使用 着。如《论语》中的词语绝大多数 意思。仍以上段文章为例。“临”我 们应想到现代汉语中有“临近” “临街”等词,其中“临”是“靠近” 之意,放在这里最合适,“麇”从字 型上看,应指像鹿的一种动物,那 第四,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 进行对比和联系,在教学中不仅 学教育 么,“得”就应是“得到”之意。“畜” 在现代汉语中有“畜养”“畜水”等 词,在此作为“畜养”之意比较合 理。“垂涎”.现代汉语中有“垂涎 尺”一词,指对某种东西很向 往,在此应是此义。“垂涎”什么? 也不难读懂。如齐宣王问日:“文 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 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 乎?”日:“民犹以为小也。”日:“寡 矛盾,更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负 担和教学任务。此外,还得让学生 明白,语言是发展演变的,古代汉 语中许多词发展到今天已发生了 不小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 的词义缩小了,有的意义发生了 转移或感情色彩也发生了改变, 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 也?”日:“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 当然是“麋”,由此可知,“入门”的 主语是“麇”。“皆”在现代汉语中 有“皆大欢喜”、“四海之内皆兄 弟”等词,作副词“都”讲。“是”在 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 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 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 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 有的还消失了。这种文言与现代 汉语互动的学习方法有用但不是 百分之百的准确。教师在教学中 古汉语中作代词很常见,现代汉 语中有“比比皆是”等词,这里作 “此(事)”“这(事)”解释。“就”作为 “靠近”的意思,在“就近”、“迁就” 等词中使用。“习”,我们联想到 “习性”、“习气”、“习以为常”等 词,都作“习惯,经常性的”来讲。 “示”在现代汉语中有“展示”、“批 示”、“指示”等词,都作“把某物给 人看”之意。“戏”在现代汉语中仍 保留着“玩耍”之意,如“儿戏”、 “游戏”等。“良”在此不能作现代 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 有“用心良苦”、“良久”、“获益良 多”等词,“良”都作“真”“确实”来 解释,在此句中引申为“的确”。 “抵”“触”二词现代汉语仍在使用 其本义。“偃”在现代汉语中有“偃 旗息鼓”、“偃卧”等词,作“放倒” 或“仰面倒下”解释,“仆”如“前仆 后继”为“向前跌倒”之意。“益”在 现代汉语中有“精益求精”、“多多 益善”等词,应作“更加”解释。 “狎”有“狎呢”,指“亲近而态度不 庄重”。“畏”、“甚”都同今义。“善” 如现代汉语中的“友善”、“亲善”, 作“友好”讲。“时”作“时常”讲,在 今天仍广泛使用。“走”在古汉语 中作“跑”讲,也留传到了现代,如 “走马观花”、“飞沙走石”等。“悟” 作“明自”讲,现代汉语仍在使用。 这样看来,这段文章真正的难点 只有四处:“畋”、“啖”“以为”,及 省略的句子成分。这几处当属新 知识,教师只要稍作解释学生便 可明白。 不仅唐代的作品,即使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许多著作,如能有 效地发挥现代汉语的作用,我们 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 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 宜乎?”这段内容出自《孟子・梁惠 王章句下》,对其中大多数词不用 古汉语词典而借助于现代汉语的 意义就可以理解下去。如果教师 再能引导学生查古代汉语词典, 弄清“囿(Y 6 U古代帝王畜养禽 兽的地方)”“传(z h U a n解释 经文的书,泛指古代史籍)”“刍荛 (c h讧r^o割草砍柴的人)” “雉兔(捕猎禽兽的人)”等词,则全 段的意思就会很具体准确了。这 样,不仅会大大降低古文教学的 难度,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推测 判断能力和学好文言文的自信 心。 我认为语文教学所培养的正 是学生这种合理联想和推测判断 的能力,而且有了这种能力,学生 大可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 背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就能轻 松自如地理解同等难度的文言 文,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当然,从上面的陈述中我 们也看到,这种教学有一个很重 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必须掌握 丰富的现代汉语词汇,并且要对 这些词的结构及意思有较为全面 准确的了解掌握。这样在阅读文 言文时才能有扎实的基础,才能 进行必要而合理的联想,准确地 选择判断词的正确义项。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 雄厚的现代汉语基础作铺垫,联 想和理解是无从谈起的。而使学 生理解掌握丰富的词汇则本是中 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 因而二者是相融的、一致的,并不 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引导学生 不断积累,温故而知新,学会结合 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联想和 推测,不能随便拉来某词的一个 义项就生搬硬套,那往往会弄错。 如《临江之麇》一文中的“益”字, 只能解释成“更加”,而不能解释 成“好处”;“善”只能作“友好”讲, 不可释为“善良”等。 王力先生曾说:“语言是有继 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 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语法和 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 继承和发展过来的,在语法方面, 有许多古代虚词和结构形式就常 常运用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书 面语言里,在词汇方面也是这样。 因此,学习古代汉语虽然以培养 阅读古书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 古代的文学语言掌握好了,对于 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也 会有很大的帮助。”文言与现代汉 语互动的教学方式的有效使用, 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畏难心理,有利于学生轻松地理 解和掌握多数文言实词与虚词的 常见意义,还能使学生对现代汉 语的词语结构与意义做更深更多 的理解,深刻体会祖国语言的丰 富精彩和无穷魅力,从而热爱祖 国的语言,更加准确地运用现代 汉语。謦 参考文献: 1.王力《古汉语》、《语言与文学》。 2.孟子《孟子・粱惠王章句下》。 3.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麇》。 杜小玲,甘肃省平凉市工业中专教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