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就业压力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为何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一个过程,大学生能否实现就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有用人需求;二是大学生的自身条件要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   一、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原因   (一)社会用人需求方面

   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如果市场需求同期远远大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那么是不致于就业率下降的。但目前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供求关系是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那么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社会及大学生单方面的问题了。从社会用人单位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1、很多企业吸纳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一些私营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技术特长、没有工作经验,对工作待遇要求较高,且考虑到大学生不能很快的为公司创造出价值因而他们会雇佣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减少培训成本,因而导致他们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量小于最佳需求量。

   2、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贫困地区、中西部、中小城镇及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财政紧张,没有能力吸纳大学生。而大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差距也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形成恶性循环。

   3、隐性就业人员增多。随着民办高校和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批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知识分子(如教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退而不休、业余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隐性就业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而挤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加重大学生就业难度。   4、我国的人才分配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学生就业。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派遣制度,死板的干部身份和相关的政策,看似保护学生利益,实际上对学生就业的阻碍作用很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期望值、提高了企业吸纳就业大学生的成本,这种相对滞后的人事分配制度与极具活力的市场就业机制,发生了严重的碰撞,

   5、受工作地点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向往着去心目中理想的大城市就业扎根,但很多企业却会因为考虑到员工的稳定问题而将户口所在地作为一个招聘的必要条件,因此很多大学生仅仅因为户口不符合条件而与自己心仪的工作擦肩而过。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6、目前的劳动力结构所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各企业的用人需求迅速扩大,但亟需的却是一些诸如生

产线上的操作工人之类的技工,而大学生的就业起点期望值会很高,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去从事这些最基层的工作。因此,北上广很多大城市的高新企业依然存在用工荒,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依然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这类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1、从总量矛盾讲,如上所述,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而市场上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岗位需求却并没有明显增加。

   2、从结构矛盾讲,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

   地域性结构失业,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和基层单位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   观念性结构失业,目前的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跟就业观念有关。目前,在我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对工资期望值过高的情况。另外,有关调查还表明,大学毕业生普遍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而这些工作单位和行业恰恰是市场竞争最激烈,招聘人员最少的一些单位。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显然,他们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

   3、从质量上讲,有些大学生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提供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交换不出去。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来说,随着独生子女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此年龄段之前所形成的素质优势与弱点也将日益突出地反映到劳动力队伍中来。他们虽然智商略高,但品质、性格、教养与日常表现存在明显的弱点。另一方面,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来说,大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学简陋的实验设备和薄弱的实习环节,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

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对美国的研究表明,二战后,美国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并不多,但它发达的教育提升了劳动力的质量,从而使劳动对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我们正好相反,低质量的劳动力,减少了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措施

   (一)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三)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输出合格的人才,提供有效供给。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暴露出了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四)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是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是正常的,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劳动力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宝贵的财富。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也会影响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一个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