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江 看 瓜
北宋时期的宋江,是农民军的领袖。宋江为人诚实正直,有一颗善良的心。
有一年,宋江的父亲种了几亩瓜田。中午,父亲回家吃饭,宋江就一个人在瓜园里看瓜。这时一个要饭的老爷爷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从宋家的瓜地旁边过。祖孙两人都穿得很破烂,身上还背着破碗破口袋。小孩子又累又饿,见到西瓜,哭闹着要吃西瓜,老爷爷怎么哄都不行。宋江见小孩子可怜,就把老爷爷叫来,想送一个西瓜给老爷爷。可是他老远远地看到父亲正朝瓜地走来,怕父亲不同意,伸到瓜蒂上的手又缩了回来。小孩看到宋江把手又缩了回来,就哭得更厉害了,声音干涩嘶哑,显然是很久没喝过水了。宋江听到小孩的哭声,心一下子又软了下来,心想,我得赶快想一个又让小孩吃到瓜又不让父亲生气的方法。可是越着急越想不出来,急得宋江直跺脚。这一跺脚,父亲给他看反瓜的“赏钱”发出了“当啷当啷”的响声。宋江听到响声,眼前马上一亮,主意来了。宋江来到祖孙俩面前,大声说:“小孩儿要吃瓜?什么?白给?那可不行,种瓜可是有本钱的,你们身上要是有钱的话,我便宜给你一个。喔!只有十文钱,看这小孩子可怜,我就卖给你一个小的吧!你等着,我去摘。”
宋江的话都是说给父亲听的。其实老头儿一文钱也没有,他两眼望着宋江,越听越糊涂,张了张嘴还想和宋江说些什么。可是宋江管不了那么多了,赶紧跑去摘了一个又大又熟的西瓜,小声对老爷爷说:“西瓜送给你了,赶快走吧!” 老爷爷哪里肯走,拉着小孙子就跪下来,给宋江磕了好几个头,嘴里还不停说“谢谢”。宋江这下可急了,赶紧把他扶起来,推他走了。 父亲走地来问:“你在演什么戏呀?” 宋江心谎,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卖了个西瓜。”说完,指了指身上的那串钱。”父亲说:“那就好,我还以为你把西瓜白送别人了呢!” 宋江一下子脸红了,说:“爸,我和你撒了谎,我是把西瓜白送给那位老爷爷。” 父亲轻轻地拍了拍宋江的肩,说:“你真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其实我已经知道了,只是
试一试你诚不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孔子的故事
说到孔子,凡是有一定文化的人都会知道,他是我国古代十分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告诫人们,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勇敢地承认。否则的话,你永远也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话说孔子周游各国时,有一次,他来到了齐国。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即学生)子路上街游玩,路上,碰到两个小孩子在激烈的争辩。
孔子觉得很好奇,就跟子路说:“咱们过去看看,他们在争议什么?”
子路看了看小孩子,撇了撇嘴说:“两个小孩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
孔子很严肃地说:“那可不一定,有时候小孩子的见解不一定比大人低哦。”子路红了脸,陪老师来到两个小孩子面前。孔子和蔼地问:“小朋友,你们在争议什么呢?我是孔丘,也许能帮助你们。”
一个小孩子抬起了头,眨了眨眼,问他:“你就是那个鲁国的孔丘吗?”
孔子点头微笑。两个小孩子知道是孔子,可高兴了。就拉住他,让他给主持公道。
一个小孩子就说:“我们在争议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这时候另一个小孩子就抢着说:“是啊,我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最近,因为早上起来感到凉飕飕的,可中午就不同了,太阳烤着大地,所以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最近。”
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不对,不对!早上的太阳离我们最近!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又大又
圆,而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好小,你是不是认为小的比大的远呢?”
孔子听了两个小孩子的争辩,觉得这个说的有道理,那个说的也有道理。他想了想,很为难地说:“噢,很抱歉,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等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的问题吧。”
听了孔子的话,一个小孩子就笑着说:“都说孔子博学多才,今天看,也不过如此啊。”
离开了孩子之后,子路不解地问孔子:“老师,您就随便说点什么,就能把他们打发过去了,您为什么要说自己不知道呢?”
孔子听了哈哈大笑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上,我们知道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听完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是不是认为孔子不开窍呢?在小孩子面前丢了面子多不好!然而,是面子重要,还是真才实学重要呢?
如果自己不会,还要硬充着会的话,只能致使自己不思进取,整天浑浑噩噩,生活在自己的梦里,当梦醒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
学问学问,就是要好学好问。勤学好问的大教育家孔子都有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都承认自己的不足,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己欺骗自己呢?
所以,争取把自己不懂的事情搞懂,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曾 子 杀 猪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诚实守信小故事
1、赤 兔 之 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
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2、状元爷与状元楼的诚信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江苏清河县(今淮阴县)衙门口建了一座“状元楼”,这是为当地一位状元修建的,这位状元叫丁士美。这其中有一个故事。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清河县的丁士美到京城赶考。途中,一位姓刘举中见丁士美衣着寒酸,就十分看不起他,当着丁士美的面说:“瞧你那穷酸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要是能中进士,我刘举人就从你跨下钻过去。”
丁士美知道那个姓刘的举人是个狂妄的人,不愿意和他费口舌,只是笑了笑。刘举人见他不说话,还以为他胆小,不敢还嘴,于是就更加放肆地嘲弄他。丁士美这个人涵养很好,也不生气,只是笑笑。
丁士美从小家境贫寒,十年寒窗苦读,已经是个才华横溢的书生了。只是他性格内向,不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大家都不怎么了解他,以为他只是一个懦弱的穷书生。
可是丁士美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胸有成竹地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在三月初的殿试时,丁士美的文章被选为“十佳”文章之一,这十篇文章被送到皇上那里去审阅。皇上看了这十篇文章,觉得都很不错,很难定论,于是就决定把这十个人召到金殿上,进行口试。丁士美声音浑厚,口才出众,当着皇上和文武百官司的面滔滔不绝地讲他的治国良策。皇上听了,龙颜大悦,当时就把丁士美定为头名状元。
再说那姓刘的举人,虽然在那一年也考中了进士,可是他看见丁士美中了状元,想起当初自己狂妄的举动,既羞愧又害怕。羞的是当时的狂傲,怕的是丁士美伺机报复。于是他请同窗好友作陪,找丁士美赔礼道歉。丁士美很客气的接待了他,而且一点儿也没有记恨他的意思,那个姓刘的进士放心的回去了,为此他十分敬佩丁士美状元的为人,于是他决定履行当初的诺言。
不久,这位姓刘的进士被派到清河县任知县。上任后,他立即让人在衙门口修了一座“状元楼”,意思是:状元住在上面,我出入衙门都要从状元身下经过。这既算是履行了当初的诺言,同时也告诉后人:做人要谦虚,比自己才能高的人有很多,不要无端地取笑别人。
3、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
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宋 濂 的 故 事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5、
6、韩信千金报饭恩 是践诺也是守信
韩信(?一前196),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拜为大将。汉朝建立前,被封为齐王;汉朝建立后,改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
韩信从小喜读兵书,有满腹的学识,一心想着能披挂上阵,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当个将军。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没有人赏识他的才气,很不得志。
那时候,韩信很穷,日子过得很清苦。为了糊口,他经常到江边去钓鱼,碰上好运气,倒也能换些钱勉强度日。可是钓鱼也很不容易,每当钓不到鱼时,他就要饿肚子了。
有一天,韩信又到江边去钓鱼,眼看着已经过晌午了,可是连一条鱼也没有钓上来。韩信又饿又累,没有什么办法,就在那里望着手中的鱼竿发呆。
江边有一位以洗衣为生的老大娘,看到韩信一个人在那里郁郁寡欢,垂头丧气,就十分关心地走过来问:“年轻人,你怎么了?有什么心事吗?”
韩信抬起头,见是一位慈祥的老大娘在问话,就如实告诉她说:“老大娘,我家里没有什么吃的了,想钓几条鱼换点钱买吃的,但到现在连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可让我吃什么呀?”
老大娘听了,不由得心生同情,于是就说:“年轻人,如果你不嫌弃,就到我家先吃些东西填填肚子吧!”只要有吃的,韩信当然不会嫌弃,于是就收了鱼竿跟大娘去了。
韩信和老大娘一路走一路说着话。老大娘从韩信的话中了解了韩信的家世和抱负,从心里喜欢这个虽然生活困苦但却有理想的年轻人。这以后,老大娘经常送些饭菜给韩信吃。
韩信非常感激。
一天,老大娘又给韩信送来了一些饭菜,韩信很激动,就对老大娘说:“大娘,您对我真好,等我以后做了大事,一定要好好地报答您老人家!”
老大娘听了这话却生气了。她说:“你以为我是为了让你报恩才帮你的吗?错了!我看你是个堂堂大丈夫却不能养活自己,因为同情你才帮你的!”
韩信听了老大娘的话,默默地吃着饭,就不再多说什么了。不久,韩信就拜别了老大娘,离开了家乡,出外闯荡去了。
很多年过去了,韩信成了刘邦军中的名将,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刘邦封他为楚王,有了很高的声望。但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当年接济过他的那位老大娘。
韩信让人打听到了老大娘,不但经常派人给老大娘送去各种物品,好让老大娘不再过那劳碌贫困的生活,而且还特意回家乡看望老大娘,并给老大娘送了一千两黄金。
老大娘说:“你不要拿这些钱给我,一来我已经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要这么多钱没有什么用了;二来我也没有为你做过什么大不了的事,哪能要你这么多的钱呢?”
韩信恳切地说:“当年我饿肚子的时候,您给我吃的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对我来讲这帮助是很可贵的,更何况您那时是在自己生活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帮助我的。现在我有能力了,理应报答您老人家!而且当年我也说过,等我以后做了大事,一定要好好报答您的!”
他还说:“我知道,您当年不是为了要我报答才帮助我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感到您是真心对我好。所以,我就更应当好好地感谢您、报答您!”
济困、报恩,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韩信在困顿时得到过那位老大娘的接济,并声称要好好地报答她老人家,这属常理。韩信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封了侯后,报答那位老大娘,这是践诺,这是守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