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练:点题的感知和运用训练
【知识讲座】
中心突出是应试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所谓“中心突出”,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要集中和鲜明。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它必须是鲜明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文章的思想仅仅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大家都能明白。”在应试作文中,决定得分的首要因素就是切合题意和紧扣中心。在阅卷实践中,因扣题不紧造成的失分,远比语言表达和结构失误造成的损失惨重。作文扣题是得分的关键,阅卷老师评价文章首先看的就是有无扣题之笔,文章是否符合题意。
那么,考场作文有哪些扣题和点题的方法呢? 一、标题嵌入法
即在文章的标题中直接嵌入话题或材料的关键词语。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标题都是考生自定,这为考生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容易偏离话题或材料,聪明的考生常常把话题或材料的关键词语嵌入到自拟的标题中,这样,不但规定了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内容,也给阅卷老师第一眼就留下了不偏题的印象。
例如,以“常识”为话题的作文,有同学以“本真常识”、“别拿常识不当干粮”、“敢于挑战常识”等标题,就是在自拟的标题中嵌入了“常识”二字,既扣合了话题,又显化了中心。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为材料作文,材料为山洞里的蝴蝶被人发现后迁徙到更山洞更深处,考场优秀作文“吹灭那支蜡烛”“何必惊扰美丽”“行礼,为远方的美”“多一点邻居意识”、“蝴蝶是可以被惊动的”、“我无意中伤害了一只蝴蝶”等,就在标题里就嵌入了材料所蕴含的“蜡烛”、“惊扰”“美丽”“远方”“邻居”“蝴蝶”等关键词语。这样的嵌入使文章紧扣材料,又文意显豁。
二、题记显志法
题记,是标题之下的一段文字。其内容或简要点题,或揭示主旨,或交待背景,或渲染气氛。写好题记,不仅可以增添文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还可以起到揭示主旨、明确中心的作用。
习作《与你同行》阐述情感与理智关系,请看它的题记:“他们一路同行,一个汲水,一个负火,形影相随。他们携手共进时,产生了智慧。”这条题记形象而深刻地对文题进行了解释,言简意赅地表明作者对感情和理智关系的认识,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习作《化蝶》说自己只是一只毛毛虫,盼望着蝴蝶那样优美的舞姿,题记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以屈原诗句作题记,直接点明了文章所寓的人生理念,表达了作者执着不懈的人生追求。
题记的存在,不仅能使文章形式上显得别致,更具吸引力,而且它能奠定文章的基调,凸现文章的深刻,昭示文章的走向,是明确中心的一种重要写作手段。
三、开篇切入法
优秀的应试作文,最好是开门见山,首先亮出中心。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写作者意在文先,顺势而发,阅读者明察意图,一目了然。
记叙文《我也是富翁》开头写道:“我拥有浓浓的亲情,我也是富翁。”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文章写的是“亲情”,这个开头既紧扣了标题,又揭示了中心。
议论文《感谢冷漠》开头写道:“如果说宽容是一种美丽的潇洒,那么冷漠则是一个幸福的磨难。冷漠给了我们生活的动力,我们感谢冷漠。”一退一进,一转一承,自然亮出观点,不仅使得行文曲折有致,而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考场作文最忌开头绕得过远,让阅卷老师看得烟云模糊,找不到有关中心的信息。你若在开头点明中心,阅卷老师会顺着你的路标走下去,就知道你下面故事的来头了。
四、行文照应法
文章的主体部分始终是表现中心的最为有力的内容,在文章进入主体部分写作时,时时注意这部分内容跟中心的关系,并且设法用恰当的语言予以明示,这对于明确和突出中心,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来看习作《幸福零距离》。文章开篇写道:“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本能,可是许多时候,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接着讲述了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在叙述自己的痛苦遭遇时,文章安排了这样一个句子,且单独成段:“我远离了幸福的舟船,陷入了痛苦的孤岛。”在叙写对方的友好举动时,文章又安排了一个单独成段的句子:“我欣赏着她创造的美,也享受着她赐予我的幸福。”文章最后写道:“看着她羞涩的神态,我忽然想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是的,我与幸福零距离,可我总是埋怨幸福不肯君临我的头顶。西谚有语,城堡里的人想出去,城堡外的人想进来,我正是城堡中的不安客啊!”
不难看出,在行文中安排一些适当的句子来“关顾”主题或论点,“照应”标题或材料,不仅能使论点或主旨更鲜明,而且还能避免作文“跑题”,甚至使那些离“跑题”距离不远的作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五、结尾回扣法
所谓结尾回扣法,就是指在文章结尾处对“话题”进行归纳概括或深化。像议论文结尾处的归纳总结观点或深化观点,或解决问题,或提出希望等;记叙文结尾处的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抒情;散文结尾处含义含蓄深刻,言尽意犹未穷的语句等。阅卷老师阅读速度很快,详读的重点除开头过渡外,就是结尾。再从行文的角度讲,结尾点题能使文章主题更为明确,中心更为突出。
请看以“情感与认知”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的结尾:
感情让认知陷入迷惘的泥潭,让认知像拴了线的鸟雀而无法像鲲鹏般翱翔在蓝天。真正的认知便是要拨开人间的烟雾,脱去感情的外衣,让真的世界犹如初生婴儿般纯洁地再现于眼前。(《感情和认知》)
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打破感情亲疏的标准线,未来的星光大道,定将畅通无阻。(《用双眼看世界》) 不难看出,两篇文章的结尾都起到了回归话题的作用。这一方法还有一个特别的用法,如果在考场上突然发现自己的文章出现了偏离话题的现象,可用此法进行“画蛇添足”,在结尾处进行概括文意,就会妙手回春,挽救败局。
【升格研讨】
设扣题标志 显内在联系 ——《请君莫说尽力了》升格启示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尽管都有材料,但二者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材料可用可不用;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材料在文中必须出现。不少考生由于写惯了话题作文,导致对材料作文中材料的忽视,以致于写作中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我行我素。这样的文章,其成绩可想而知。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哪些联想和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铁棒不懂锁的机理,只能乱砸硬撬,自然无法打开大锁,据此可以从遵循规律、力戒蛮干的角度立意。铁棒不懂锁心,乱砸硬撬,企图以强力来打开大锁,缺乏对锁的理解和尊重,据此可以从以人为本、尊重一切生命的角度立意。铁棒和钥匙同为金属,后天的加工不同,属性和功用就不一样,据此可以从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的角度立意。钥匙有钥匙的能耐,铁棒有铁棒的作用,不必用钥匙的标准衡量铁棒,铁棒也无须向钥匙看齐,据此可以恪守自我、顺其自然、尽其天职的角度立意。钥匙是开锁的工具,但一把钥匙
只能开一把锁,如果换成另外的锁,钥匙就像铁棒一样,对锁无能为力,甚至连铁棒都不如,据此可以从认清自我、防止昏热的角度立意。还可以来一点逆向思维:“锁”自然要靠“钥匙”来打开,但最了解“心”的“钥匙”一定是正面形象么?轻易地讨得领导欢心的人,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讽刺和鞭挞的对象么?而那些“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苦干实干的人往往打不开领导的“心”,得不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这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病例展示
请君莫说尽力了
有人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摘取金字塔顶端的明珠,只要尽力就行。这诚然不错,不过,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思进取,而用“尽力了”来自我安慰,那就大错特错了。尽力了未必尽心,尽力而未尽心,那是武夫莽汉的行为,只有尽心尽力者才是问心无愧的人。所以,我劝诸君在事不顺心的时候,多想自己尽心了没有,而少说已经尽力了。
在你遭遇挫折时,请不要说你尽力了。
霸王逼姬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面对四面楚歌,曾经所向无敌的英雄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死之将临而不知己过,可悲可叹。项羽刚愎自用,贤才莫能为之用,仅有的一个高级谋士范增也由于猜疑而使之引退,死于途中。战争是军力的角逐,更是谋略和人心的较量,不通战争之理,轻视谋略,无视人心,仅凭骁勇作战,尽力而未能尽心,安有不败之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不可只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对于失败者来说,不认真总结失败的主观原因,却用尽力了来自我安慰,那是很不明智的。
在你未能夺魁时,请不要说你尽力了。
美国第39任总统卡特年轻时在海军学院学习,一位上将让他说几件自认为得意的事情,卡特得意洋洋地谈起了自己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第58名。”将军反问:“为什么不是第一名,你尽最大努力了吗?”卡特满脸通红。尽最大努力,其实就是尽心,就是用心去研究最佳的方案,寻求最佳的结果。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不必非争第一,不能第二;但是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在人生的竞赛中甘居中游,动辄用尽力了来安慰自己,那是不求上进的表现。
在你不见长进时,请不要说你尽力了。
许多同学起得和别人一样早,花的时间和别人一样多,可是学习不见长进,于是只得用“我尽力了”来安慰自己。这种安慰可以调节心理,以利再战,无可非议。但是换一个角度考虑,你当问问自己,我尽心了吗?我的方向是否正确,我的方法是否对头,是否还有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许多时候我们确实尽力了,但是我们的力常常用错了地方,尽做些无用功,这样的尽力跟不尽力常常是一样的,甚至还会有负作用。
鲜花我所盼也,掌声我所求也,世上人人都希望成功,但成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不探寻成功的规律,不按规律办事,靠蛮干永远不能成功的。
○得失分析
文章题为“请君莫说尽力了”,讲述尽心与尽力的关系,指出凡事当尽心尽力才能问心无愧,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主体部分按照“遭遇挫折”“未能夺冠”“不见长进”展开论述,布局合理,结构匀称。但是文章抛开材料,另起炉灶,很难算是切合题意的习作。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文章的主题跟所给的文题材料“铁棒与钥匙”究竟有何关系,作者是怎样从“铁棒和钥匙”联想到尽心尽力这一主题的,文章没有丝毫的揭示,一般读者也不能感受到文章的中心与文题材料的联系,这样难免要被判为偏题之作。
○修改建议:
铁棒砸锁,钥匙开锁,这里确实存在“尽力与尽心”的问题,以“尽力和尽心”的话题来完成“铁棒和钥匙”的材料作文,本来是切合题意的,问题在于没有显化文章与文题材料在内涵上的相通之处,因而造成另起炉灶的错误。要克服这一弊端,这就需要采用多种途径来显化审题结果,强化扣题意识。
1、用标题嵌入法扣题。
即在拟题时有意识地将文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嵌入标题之中,如“要学钥匙巧用功”、“莫做尽力不尽心的铁棒”,以此来凸显文章与文题材料的关系。
2、用开篇切入法扣题
即在文章的开头概述文题材料,分析议论,引出论点,让文题材料成为思考的发端和文章的由头,保证文章内容与文题材料的密切联系。
3、用处处点题法扣题。
即在行文中多处使用文题材料的关键信息来点化主题,使文章始终和材料保持一种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防止过河拆桥、若即若离现象的发生。
4、用结尾回归法扣题。
即在文章结尾处对文题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或深化,卒章显志,篇末扣题。特别在是考场上突然发现文章出现了偏离材料的现象,可用此法“妙手回春”,挽救败局。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法既可单独用于自己的的文章中,也可以合而为一,同学们应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灵活处置。
○升格文展
常学钥匙勤用心
(抓住文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钥匙”,将其嵌入文章标题中,既标题既切合文章内容,又显示与材料的关系)
有人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摘取金字塔顶端的明珠,只要尽力就行。这诚然不错,不过,面对挫折和失败而不思进取,却用“我尽力了”来自我安慰,那就大错特错了。铁棒不知锁的机理,而靠强力砸锁,面对毁坏的大锁,若用尽力了来安慰自己,这不可笑?。尽力了未必尽心,尽力而未尽心,那是武夫莽汉的行为。所以,我劝诸君在事不顺心的时候,多想自己尽心了没有,而少说已经尽力了。(以铁棒砸锁作比,分析尽力和尽心的关系,类比恰当,联系自然,既照应文章标题,又紧扣文题材料。)
在你遭遇挫折的时候,请不要说你尽力了。
霸王逼姬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面对四面楚歌,曾经所向无敌的英雄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死之将临而不知己过,可悲可叹。项羽刚愎自用,贤才莫能为之用,仅有谋士范增也由于猜疑而使之引退。战争是军力的角逐,更是谋略和人心的较量,不通战争之理,轻视谋略,无视人心,仅凭骁勇作战,犹如铁棒砸锁,有力而不知锁“心”,尽力而未能尽心,安有不败之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不可只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对于失败者来说,不认真总结失败的主观原因,却用尽力了来自我安慰,那是极不明智的。(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以砸锁比行事鲁莽,指出不可以“用力了”来自我安慰,行文中紧扣文题材料,细针密线,天衣无缝。)
在你未能夺魁的时候,请不要说你尽力了。
美国第39任总统卡特年轻时在海军学院学习,一位上将让他说几件得意的事,卡特得意洋洋地谈起了自己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第58名。”将军反问:“为什么不是第一名,你尽最大努力了吗?”卡特满脸通红。尽最大努力,就得用心去研究最佳方案,寻求最理想的结果,就得发扬钥匙精神,知机理,入锁心,拨机关,用力更用心,四两拨千斤。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不必非争第一,不能第二;但是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在人生的竞赛中动辄用尽力了来安慰自己,甘居中游,就不可能有超越,有辉煌。(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以钥匙比行事用心,指出要用心寻找最佳方案,争取最理想的结果,行文中再扣文题材料,文章内容和文题浑然一体。)
在你不见长进时,请不要说你尽力了。
许多同学起得和别人一样早,花的时间和别人一样多,可是学习不见长进,于是便用“尽力了”来安慰自己。这种安慰可以调节心理,以利再战,无可非议。但是换一个角度考虑,你当问问自己,我尽心了吗?也许你的确用力了,但你用的是怎样的力呢?是铁棒砸锁的蛮力,还是钥匙开锁的巧力呢?许多时候
我们确实尽力了,但是我们的力常常用错了地方,尽做些无用功,这样的尽力跟不尽力常常是一样的,甚至还会有负作用。(论证第三个分论点,从铁棒和钥匙出发,引出“蛮力”和“巧力”两个概念,类比恰当,分析有力。)
鲜花我所盼也,掌声我所求也,人人都希望成功,但成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莫做铁棒只用力,常学钥匙勤用心,我们就能不断取得成功。(文章以“莫做铁棒只用力,常学钥匙勤用心,我们就能不断取得成功”作结,总结全文,照应标题,总扣文题材料。)
○升格启示
还是原文的主题,还是原文的内容和结构,只是将标题“请君莫说尽力了”改为“常学钥匙勤用心”,行文中不时以铁棒和钥匙为喻,展开分析议论,结尾再以文题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作为语言材料,编织结语,就将一篇看似离题的文章变成了一篇完全切合题意的作文。从这篇升格习作不难看出,材料作文审题固然重要,扣题同样重要。如果审题正确,但是没有强烈的扣题意识,不能呈现审题的思维过程,不能显化文章内容与所给的文题材料的内在联系,文章就会成为脱离材料的另起炉灶之作,这是材料作文之大忌。
不作含蓄篇 扣题要明显
议论文一般按照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文章开篇就阐述道理,没有引论,或是道理阐述完毕编戛然而止,没有结尾,这些都是结构上的不完整。考场作文还要有强烈的扣题意识,缺少扣题意识,另起炉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语言再好也是偏题之作。考场作文可以有两种扣题方法,一时题旨上的扣合,可称为神扣,一种是语言上的扣合,可称为形扣。有神扣,没有形扣,不符合扣题显性化的要求,容易招致偏题的误判。所以在行文中,适当摘引文题中话语,并以此作为议论的基础,借以显示文章与文题材料的联系,促进形神双扣题。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思路点拨:
曼德拉的这段话,内涵丰富,哲理性强,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作为一个立意角度。曼德拉的这段话,内涵丰富,哲理性强,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作为一个立意角度。比“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可以有学会适应的立意;“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可以有自我保护意识的立意;“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可以有安于平凡等立意。但是,这是一个转折型语段,语意重心在“但是”之后,根据材料作文整体性审题原则,立意的侧重点应是“但是”之后的内容。当前个人主义横行,庸俗和低俗泛滥,英雄主义难见,这些正是曼德拉所言的“为黑暗辩护”,“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扭曲如蛆虫”的具体体现,也是命题者的着眼点所在,因此,诸者“敬畏崇高”“抵制庸俗”“莫向英雄吐口水”等立意才是才最符合命题。
【初稿呈现】
在心底向英雄致敬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上不时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违反生理学,黄继光的胸膛不可能挡住机枪的疯狂扫射,狼牙山五壮士欺压村民,刘胡兰被乡亲铡死。把解构先烈当时髦,以调侃英雄为能事,将正能量符号污名化,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文章从媒体上抹黑英雄的言论起笔,言简意赅,很有现实针对性】
然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时尚”在中学生中也开始漫延。那一年,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带来的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的河南打工仔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入两米多高的巨浪中,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与巨浪争抢着一个女青年的生命,他与巨浪整整搏斗了40分钟,然后默默地回到人群中,回到工棚里。他获得了2005年感动中国称号,颁奖词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课堂上,一位老师向学生介绍魏青刚的事迹,未待老师说完,台下议论纷纷:“他水性好!”“救人可以出名!”“救人可以获奖!”
【叙述当代中学生对英雄人物诋毁性言论,借以说明抹黑英雄的普遍性;叙述过于详细,中心不够突出】
用卑微观照崇高,用低俗解读伟大,与其说是人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如说是他们灵魂中
缺少英雄意识。
【点明学生行为的实质,咯嫌简单一些,如能再稍作拓展,则更好】
英雄是历史的标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中,都不乏一个个让人铭记的英雄人物、一段段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英雄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英雄人物,印证了舍生取义的真谛,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气概;英雄事迹,犹如天空中的启明星,指引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一座座宏伟的精神丰碑,永世流传。没有英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辉煌的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崇拜英雄”的意义】
物质时代,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抵消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可以让我们在庸常生活中重新体味诗性的、崇高的人性大美与激情,可以一砖一瓦地重新建砌我们民族精神的巍峨华殿,可以让我们在对英雄人物感同身受的遭遇中细细咀嚼诗性而永恒的苦难、孤独与崇高。一言以蔽之,就是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风骨!而抹黑英雄,否定的是英雄本身,打击的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摧毁的却是我们的民族信仰。
【从现实的角度阐述“崇拜英雄”的意义;本段位本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作为结尾来对待,还须增加结尾段】
望闻问切
文章审题恰当,切合材料,中心明确,层次分明,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存在问题有三点。首先是缺少巧妙地扣题处理。全文论述的是如何对待英雄,虽然暗扣材料中“更勇敢热情的人们”,但缺少扣题的明显语言,致使读者一眼看不出文章与文题人关系,容易因扣题不明显而招致偏题的误判。其次,部分段落详略处理不当,造成中心不突出。第二段本要说明当代中学生对英雄缺少敬意,但却用近300字来叙述魏青刚英勇救人的事实,喧宾夺主,冲淡了本段的中心。第三,结尾仓促。最后两段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阐述“崇拜英雄”的意义,是本论的有机组成,文章至此结尾,过于突然,结构显得不够完整。
【升格展示】 在心底向英雄致敬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上不时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邱少云在 ①保留原文,
烈火中一动不动违反生理学,黄继光的胸膛不可能挡住机枪的疯狂扫未作改动。 射,狼牙山五壮士欺压村民,刘胡兰被乡亲铡死。把解构先烈当时髦, 以调侃英雄为能事,将正能量符号污名化,似乎成为一种时尚。① 然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时尚”在中学生中也开始漫延。课堂上,②压缩对英雄事迹一位老师向学生介绍“感动中国”魏青刚的事迹。一个出门在外的打工者,为了一个陌生人,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救出落水女青年,的叙述,中心更突出,也符合议论文然后默默地回到人群中,回到工棚里。未待老师说完,台下议论纷纷:文体要求。 “他水性好!”“救人可以出名!”“救人可以获奖!”② 曼德拉说过:“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你可以摸黑生存,你可以沉,你可以蜷伏墙角,但是你不能 ③引入曼德拉的话作为议论的基础,显化了文章与文题的联系,扣题用卑微观照崇高,用低俗解读伟大,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跟紧密。 一言以蔽之,你不如抹黑英雄人物。③ 英雄是历史的标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中,都不乏一个个让人铭记的英雄人物、一段段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英雄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英雄人物,印证了舍生取义的真谛,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气概;英雄事迹,犹如天空中的启明星,指引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一座座宏伟的精神丰碑,永世流传。没有英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辉煌的历史。④ 物质时代,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抵消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可以让我们在庸常生活中重新体味诗性的、崇高的人性大美与激情,可以一砖一瓦地重新建砌我们民族精神的巍峨华殿,可以让我们在对英雄人物感同身受的遭遇中细细咀嚼诗性而永恒的苦难、孤独与崇高。一言以蔽之,就是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风骨!而抹黑英雄,否定的是英雄本身,打击的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摧毁的却是我们的民族信仰。⑤ ⑤保留原文,未作改动。 ④保留原文,未作改动。
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⑥增加一个段落,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英雄,是一个比喻,脚步在岁月里攀援而上。英雄,是一个故事,让普通人心中凝结朴素的希望。即使我们不能成为英雄,至少在心里我们要向英雄致敬。⑥ 【升格点评】
文章保留原文的基本格局和内容,先叙述媒体上抹黑英雄的议论,再叙述同学中对感动中国人物的诋毁性解读;然后指出其实质,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阐述“崇拜英雄”的意义。文章修改主要在三个地方,一是引入曼德拉的话作为议论的基础,扣题更紧密;二是压缩了对英雄事迹的叙述,文体特征更明显,中心更突出;三是增加结尾段,引郁达夫的话作结,既深化了议论,又首尾照应,结构更完整。
引郁达夫的话作结,深化议论,照应开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