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语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模版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收稿日期: 2007 - 06 - 07; 修订日期: 2008 - 01 - 18

作者简介: 张金凤(1970 - ) , 女, 河北唐山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现代寓言《弗兰肯斯坦》

张金凤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 英国19世纪女作家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一直被作为哥特式恐怖小说或科幻小说而备受瞩目,

但近年来, 学者们从宗教、女性主义等角度对其进行新的解读。而玛丽·雪莱对人类无限制追寻终极知识将会导致的后果

的担忧, 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主题, 即人类无限追求科学知识、滥用科学知识可能导致悲剧。玛丽·雪莱通过追溯弗兰肯斯

坦悲剧的根源, 预示了科学主义的过度发展可能导致的后果, 这将对当代科学, 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 示作用。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现代寓言

中图分类号: I5611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722X

(2008) 0220094205

F rankenste in : A Modern Fable

ZHANG J in2feng

(Department of English,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Henan Prov. , 471003, China)

Abstract: Since its publication, Frankenstein has mostly been acclaimed and studied

as a Gothic horror novel, or as a science

fiction. Recently, scholars have also begun to app roach it from religious or feministic points of view. Mary Shelleyps concern over

human beingps unlimited pursuit of ultimate knowledge is an often ignored theme, that is, human beingps abu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may lead to tragedies. By tracing the root cause of Frankensteinps tragedy, Mary Shelley p redicts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the over

development of scientism. This moral imp lication can also be app lied to todayp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biological engineering.

Key words: Frankenstein; Mary Shelley; modern fable

0. 引言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19世纪女作家玛丽·雪 莱(1791 - 1851 ) 最为世人熟知的作品, 自1816 年面世以来, 已经被翻译成100 多种语言。近年 来, 这部小说更是成为英美文化中的一个热点, 而 根据它改编的舞台剧和电影多达几十个版本。其中 的怪物形象在西方家喻户晓。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 顿大学高特(Lucy Pollard - Gott) 博士前几年进行 过一项大规模的研究, 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根据接 受状况来确定世界文学和传说中最重要的100名虚 构人物, 根据她的统计结果, 第一名是哈姆莱特, 贾宝玉名列第八, 弗兰肯斯坦排名第三十三。(杨正

润, 2002)

这部世界名著最初产生于一次文学游戏, 作者

玛丽同丈夫雪莱、拜伦等人在日内瓦郊外经常聚 会。一次, 大家提议每人写一篇恐怖故事, 后来只 有玛丽·雪莱的故事成型, 并成为名垂文史的小 说。故事讲述的是年轻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为追求 和利用当时的生物学知识, 从停尸房等处取得不同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 拼合成一个人体, 并利用雷电 使这个人体拥有了生命。巨人虽然天性善良, 向往 美好, 渴望感情, 但是, 由于面貌丑陋, 被社会视 为怪物, 当作巨大的威胁, 处处碰壁。他要求弗兰 肯斯坦为自己制造一个配偶, 答应事成后与其双双 远离人间。弗最初应允了怪物, 但在接近成功之 时, 担心怪物种族从此危害社会, 于是毁去了女性 怪物。苦苦企盼的怪物疯狂报复, 杀死弗的未婚妻 等几个亲人。弗发誓毁掉自己的作品, 追踪怪物一 直到北极地带, 受尽折磨后病逝, 而怪物亦自焚而 死。

长期以来, 《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一部恐怖 小说或哥特式小说(李伟昉, 2005) , 而西方科幻界

第31卷 第2期

2008年3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31 No. 2

Mar. 2008

则认为它是西方科幻小说最早的源头, 评论家和读 者也大都从这两个角度理解和研究这部作品。近二 三十年来, 随着新的文艺理论的兴起, 人们开始从 (怪物的) 身份认同、女性主义等新的视角来解读 这部小说。除去从文学角度的讨论, 这部小说在近 几年来又与另一个社会伦理学的问题发生了联系, 即基因研究和克隆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关于克 隆人问题的争论, 在这场争论中, 人们又自然地想 起了这个人造人的故事, 一些批评家甚至惊叹, 近 两个世纪前玛丽·雪莱就预见到克隆人的可能以及 由此带来的灾难。迄今为止, 只有个别学者在一些 零星的文章里提到这一话题, 并没有人深入探讨玛 丽·雪莱创作这部作品的思想根源。本文尝试从文 学创作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作品的主题思 想, 即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当科学的迅猛发展 给个人与社会生活带来根本性的冲击、甚至是危机 之时, 玛丽对一些新思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 重新审视, 而这部在当代焕发新生机的不朽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就是她进行思考和审视的结 果。

1. 常被忽视的主题思想

对《弗兰肯斯坦》主题的传统解读通常围绕小 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是自然的, 也是适当的。这 不仅是因为小说创作于1817年, 正是浪漫主义创 作风起云涌的高潮时期, 而玛丽·雪莱的丈夫是英 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毕希·雪莱, 更重要的原因 是, 作品无论从内容到母题、意象的运用都令人不 可避免地把它同浪漫主义联系起来。

比如, 小说由探险家沃顿自叙的框架故事开始, 讲述他如何决心不畏艰险带领船队到北极地区探险。沃顿在信中向姐姐慨叹自己如何孤独, 渴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他的野心。小说伊始, 作者就塑造了一个孤独求索、孤独游荡的英雄形象, 而这种对未知域的探索( the quest for the unknown)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常见主题。如最著名的当属柯勒律治《古舟子咏》里老水手的形象, 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里的主人公, 以及歌德《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实际上, 玛丽·雪莱对这

一主题在小说里已几次明确地暗示过, 甚至在第五 章里直接引用了老水手在荒无人烟的南极冰川上的 挣扎。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浪漫主义的另一重要话题, 尤其是大自然对人类灵魂的慰藉, 起到了对人类痛

苦的疗伤作用( the healing power of nature) 。这在 许多浪漫主义作品里都得到充分的阐释, 尤其是华 兹华斯的《丁登寺》。在《弗兰肯斯坦》中, 当弗 意识到自己的创造物已成为祸害, 夺取了几个人的 性命之后, 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使他几乎精神崩溃。 几个月的病痛之后, 他重返大自然, “微风在耳边 窃窃私语, 好像大自然母亲正慈爱地呵护着我, 让 我不再啜泣。”“这些奇伟的景色, 在精神上给了我 最大的安慰。它让我超脱那些杂念, 虽然心中的忧 伤并没有被轻易驱散, 但是确实缓解了我的情绪, 让我平静下来。” ( Shelly, 1994: 86, 92) 这样的描写 在书中比比皆是, 而沃顿的评价几乎就是对浪漫主 义主旨的最好注释, “没有人能够比他更深刻地领 略到大自然的美丽。缀满星斗的天空, 浩瀚的海 洋, 以及这片神奇的地域所展示的各种景色, 看起 来仍旧能够使他的灵魂得到升华”。( Shelly, 1994:

28)

除此之外, 友情的重要性, 以及死亡带来的忧 郁、异化与孤独、“高贵的野蛮人” ( noble savage) 等也几乎都是浪漫主义文学标志性的母题或意象。 综上所述, 说《弗兰肯斯坦》是一部浪漫主义 文学的杰作毫不为过。但是, 贯穿在故事里的, 还

有一条微妙的思想脉络, 只不过容易被小说鲜明的 浪漫主题所掩盖, 那就是玛丽·雪莱对人类无限制 追寻终极知识将会导致的后果的担忧, 通过弗兰肯 斯坦这个科学家的悲剧似乎在向读者提问: 对理性 知识的掌握应该如何与对人类命运的人性化关注达 成平衡?

小说伊始, 一个近乎疯狂追求知识的“浮士 德”形象就跃然纸上, 沃顿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 北极探险之旅, 他渴望知识, 渴望满足自己无休止 的好奇心, 希望通过这次探险, “可以把上千项天 体研究中遇到的扑朔迷离、永远无法揭开的谜团理 出个头绪来, ”也希望“还能因此揭开磁力的奥秘”

( Shelly, 1994: 14) 。当他历尽艰难险阻,

到达冰天雪

地荒无人烟的极地时, 船员在偶然的情况下救起了 几乎冻僵的弗兰肯斯坦。沃顿对弗兰肯斯坦讲述了 自己此行的意图和决心, 他说: “为了我探险事业 的发展, 我宁愿牺牲我的财产、我的生命, 乃至我 一切的希望。同获得我苦苦追寻的知识相比, 同取 得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支配权、从而克服人种的弱点 相比, 个人的生死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 Shelly, 1994: 29) 面对滔滔不绝的沃顿,

弗兰肯斯

坦的脸上蒙上了阴影, 他在狂热的沃顿身上看到了

自己过去的影子,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他决定讲述 自己的故事: “你就像我过去那样, 如饥似渴地寻 求知识和智慧, 我从心底里希望, 你的梦想实现之

第2期张金凤 现代寓言《弗兰肯斯坦》·95·

后, 不会如蛇蝎一般, 反过来咬你一口, 就如我现 在这般。我不知道发生在我身上的悲剧是否会对你 有所启示, 当我意识到你正在相同的道路上跋涉, 面临着相同的危险, 而这些危险令我现在的处境如 此悲惨。所以我猜想你也许能够从我的经历中吸取 经验和教训。如果你事业有成, 那么这些经验可以 继续指导你, 万一你失败了, 你也可以从中得到安 慰”。( Shelly, 1994: 28, 29)

在叙述弗兰肯斯坦的经历时, 类似的词句不时 出现, 他说自己“容易热血沸腾, 总是更专注于对 事物的研究, 以及对新知识的狂热渴求”, “热衷于 探索世界的本质规律。世界对(他) 来说一直是个 谜, 吸引着(他) 去探索、发掘”。( Shelly, 1994:

35) 巨大的好奇心,

试图揭开自然界所隐藏着的法

则的狂热, 以及揭开谜团后的欣喜若狂成为成年后 弗兰肯斯坦对自己少年时代最清晰的记忆。在慈爱 的母亲染病去世后, 悲痛的弗兰肯斯坦在参透大自 然的各种奥秘的渴望之上又有了新的理想: 如何为

人类免除疾病, 这些都促使他在大学期间对自然科 学知识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求索。他认为: “前人已 经取得了不少成绩, 而我要创造更大的、远远超过 前人的成就; 我将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 然后开拓 一条崭新的研究道路, 去发现未知的力量, 向世界 展示生命最深层的奥秘。”( Shelly, 1994: 46) 沉浸于 自然科学研究的弗兰肯斯坦6年没有回家探望过亲 人,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一些初步成绩的取得, 他越 来越多地思考生命的起源问题,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 夜, 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之后, 他终于找到了生命 繁衍和诞生的根本原因, 甚至包括为失去活力的物 质注入生命力。被成功冲昏头脑的弗兰肯斯坦开始 了更为艰苦的工作, 创造了一个和人类一样复杂神 奇的生命。他的梦想是狂热的, 正像他自己所说: “此后, 将有新的物种把我奉为它们的造物主, 无 数幸福、完美的生命将因我应运而生。我将比这个 世界上任何一个父亲都更有权力获得我创造的生命 的感恩之情。为了追求这些, 我甚至还想到, 如果 我能够将生命力注入到没有生命的物质中, 那么, 今后我也许还可以让已经开始腐烂的身体重新恢复 生命。” ( Shelly, 1994: 51, 52) 折磨人类的病痛将得 以消除, 被疾病夺去生命的至亲将获得复生, 多么

美好的前景! 玛丽·雪莱通过弗兰肯斯坦之口道出 了许多致力于同类研究的科学家内心的渴望。但 是, 事情远非那么简单, 许多看似无辜甚至出自善 意的事情往往会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弗兰肯 斯坦的创造就是如此。当他满腔热情创造的怪物扼 死自己天真无邪的小弟弟, 进而又嫁祸于女仆贾斯 汀导致她受绞刑而死后, 他终于意识到自认为神圣 的创造引发了如何严重的后果, 开始为自己“亵渎 神灵的技术所造成”的后果而自责( Shelly, 1994:

85) 。

之后, 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会面, 怪物向他的造 物主提出要求, 为他创造一个伴侣, 然后二人去远 离人类的南美去生活。虽然弗兰肯斯坦对怪物恨之 入骨, 但是, 怪物的要求却并非毫无道理, 怪物对 自己两年来生活的讲述显示出他感情细腻而智慧超 群, 当然最打动弗的话是: “因为这个灾祸是你惹 出来的, 而且搞得这么大, 以致于不但你和你的家 人, 还有其他成千上万的人都会被卷进这场轩然大 波里”。( Shelly, 1994: 96) 弗兰肯斯坦感受到了一个 造物主对自己所创造的生命应该承担的责任, 也为 了拯救他的亲人, 他准备满足怪物的要求。 凝视着即将完成的女怪物, 弗兰肯斯坦突然想

到自己不仅对怪物负有责任, 更要对全人类负责, 女怪物如果不喜欢她的伴侣, 他会不会更猛烈地报 复人类? 而如果两个怪物生育后代, 自己又如何保 证他们的后代不伤害人类呢? 他不能只考虑自己的 利益, 而不顾人类子孙后代的安危和整个人类的生 存。他毅然毁掉了也许会给自己带来片刻安宁的半 成品, 也宣告了与怪物的战争。随着挚友的被害, 弗兰肯斯坦益发为自己一时冲动的“亵渎神灵”的 创造行为而懊悔和自责, 生活在深重的负疚感之 中, 梦魇缠身, 几乎丧失了健全的心智和身体。但 最沉痛的打击莫过于爱妻的被害, 从此, 他的生命 里只剩下复仇二字, 他必须亲手毁灭自己一念之差 创造的怪物。这与当初他的激情、他的狂热形成多 么强烈的反差! 这就是他最初要造福于人类的“崇 高理想和英雄主义”的副产品( Shelly, 1994: 206) 。 遇到沃顿, 看到他不亚于自己当年的热情和理想主 义, 弗兰肯斯坦发出了肺腑之言: “在疯狂的冲动 之下, 我造出了这个有理性的生命, 那么我对他也 就负有义务, 我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保证他能 够幸福地生活。这的确是我的义务, 但是除此之 外, 我还有更重要的义务。我更应该关注我对自己 同类所负有的责任, 因为这关系到更多人的幸福或

痛苦”。( Shelly, 1994: 206) 他劝诫沃顿要以自己的 经历为教训, 不要被过分的“无知的好奇心误了心 智”。弗兰肯斯坦死后, 沃顿启程返航, “关于荣耀 和造福人类, (他) 已不抱任何希望” ( Shelly, 1994:

207) 。

玛丽·雪莱在讲述弗兰肯斯坦的故事时, 多次 ·96·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

强调他为了造福人类的理想, 献身科学的忘我精 神, 但理想愈是高远, 与最后的悲惨结局形成的反 差愈是强烈, 命运捉弄的意味也愈发令人震惊。作 者似乎在刻意营造和突出这种反差和讽刺, 以获得 使自己的主旨萦绕读者脑海而不散的强烈艺术效 果。

此外, 知识的有限性这一相关的主题, 也在小 说中被多次触及。例如玛丽·雪莱不仅通过弗兰肯 斯坦对沃顿发出警告: “请你吸取我的教训, 如果 你不愿听我的忠告的话, 至少也要看看我的惨痛结 果: 疯狂地获取知识有多么地危险! 那些随遇而 安、服从天命的人要比野心勃勃、妄图更大成就的 人幸福得多了。”( Shelly, 1994: 51) 而且弗兰肯斯坦 创造的怪物在痛苦中也发出了类似的慨叹: “知识 越多就越痛苦”, “知识的特性太奇妙了! 它一旦钻

进了你的头脑, 就会死死缠着你不放, 好像粘在岩 石上的地皮菜一样。有时候, 我真希望把所有的思 想和感觉都统统抛开, 但是我明白只有一个方法可 以克服痛苦的感觉, 那就是死亡”。( Shelly, 1994:

116) 这是作者在向我们暗示,

知识不是万能的, 如

果利用不当甚至可以带来灾难。

综上所述, 我们不禁要问: 难道出身文化界名 人之家的玛丽·雪莱在宣扬理想主义的虚无, 抑或 知识无用论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她其实是通过 弗兰肯斯坦的极端故事来表达她对当时社会的一个 热点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她的观点或多或少体 现了同时代的人们对科学知识迅猛发展将对人类命 运会产生何种影响的疑问甚至忧虑。 2. 作者观点溯源及小说的当代寓意 玛丽·雪莱主要生活于19 世纪上半叶, 而 《弗兰肯斯坦》则写于1817 年, 为了探寻年仅20 多岁的年轻女性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一部令人震撼、 令人久久不能释怀的作品,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小说 写作时的社会背景。

18、19世纪是公认的人类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 纪。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将 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中的过程, 它使得人类对自然

界的征服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而, 人类的自信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理性的张扬更加激昂。正 如尼采所指出的, 科学的发展以乐观主义作为永恒 真理, 人们开始乐观地认为, 世界的一切皆可认知 和穷究, 科学在受到它的强烈的妄想的鼓舞下, 毫 不停留地奔赴它的极限。(唐芳贵, 2004) 这些都深 深地影响了人们, 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的世界 观。科学(到19世纪初, 科学日益局限于指称自 然科学与生物科学) 的蓬勃发展给人们造成了一种 势不可挡的印象, 即人类的理性能力不存在局限 性, 人类可以控制住往昔一直压制着自己的一切力 量, 似乎无所不能。

科学探索的激情和乐观情绪同样蔓延到社会科 学领域, 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 首次提出又由其学生孔德完成的实证主义思想运 动。孔德终生的宏愿就是统一科学, 依仗自然科学 变革社会关系和重构现实社会, 极力提倡科学方法 进入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所带来的好处。(唐芳贵,

2004)

这就是玛丽·雪莱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学术 气候。她的家庭背景又如何呢? 由于她的父亲威

廉·葛德文是著名政治家哲学家, 母亲玛丽·沃尔 斯通克拉夫特则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女权辩 护》一书的作者, 她的家里常有各领域的学术界人 士出入, 而其父葛德文的崇拜者更是络绎不绝, 雪 莱就曾是这些年轻的崇拜者之一。他们谈古论今, 话题多种多样, 但谈论更多的是对当时许多问题的 思考, 而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类如何看待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与成功在 令人欢欣鼓舞的同时, 又让人陷入恐慌和沉思之 中。

玛丽·雪莱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 对社 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已经深深植根于她的头脑中, 以 致于在创作这部最初本意是游戏之作的小说时, 也 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她对新思潮新问题的审视: 科学 是什么? 科技进步究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 影响? 人类应该如何利用科学技术? 这其实反映了 当时许多人的一种忧虑和困惑。

科学是人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采取一定的手 段和方法, 探索自然界的本质, 并逐步认识、利用 其客观规律。但是, 科学大厦的建立和维持必须依 据两个重要的支柱: 一是科学知识的产生需要以客 观性为基础; 二是科学知识的产生应受人类理性的

约束。离开了这两个支柱, 科学的发展必将导致科 学主义的泛滥, 为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小说 中的弗兰肯斯坦痴迷于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渴望探 索自然的奥秘, 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 缺乏对自 己行为后果的理性思考。凭一时狂热, 做出了令他 追悔莫及的造人一事。弗兰肯斯坦最后向沃顿痛陈 自己的命运, 就如同在讲述一个寓言故事, 目的就 是为了劝谕、改变或阻止沃顿一往无前的冒险欲 望。弗兰肯斯坦告诫道, 如果盲目追求至高的权

第2期张金凤 现代寓言《弗兰肯斯坦》·97·

力, 到头来将会陷入永劫不复的深渊。当时, 沃顿 已被重重冰山包围, 多人丧生, 后来他迫于形势, 忍痛返航。非常明显, 弗兰肯斯坦故事的寓意是: 如果为了领教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力量, 冲动行事, 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玛丽·雪莱通过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对人类在 自然界中的地位, 以及应该如何掌握和使用科学技 术, 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应该保 持一种敬畏, 保持一种有限性, 而不能无限制地追 求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如果人类盲目地试图驾驭 或凌驾于自然之上, 而对自己的行为疏于理性的抑 或伦理方面的周全考虑, 不可预测的可怕后果将难

以避免。

直到今天, 小说所反映的这一主题依然没有过 时, 当代生物技术, 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 的发展不断给人类提出新的科技伦理问题, 这部经 典小说也不断获得新的意义。其实很多人都已意识 到了此类技术对人类生存将造成的威胁。现在, 欧 洲人把基因改良作物提供的食物称做“弗兰肯斯坦 食物”, 因为如果对转基因植物控制不当将会造成 生态性灾难。弗兰肯斯坦的造人经历对当代最具有 启示意义的莫过于克隆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克隆人 技术。

关于克隆技术, 学术界的观点一直是针锋相 对。支持者强调此项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他们主张, 科研自由是科学 技术的生命线, 科学研究不应该有任何禁区, 任何 人为的禁区都是科学发展的障碍。反对者主要是从 道德伦理的层面进行反驳, 他们认为, 科技工作者 当然有创新的自由和权利, 但是, 科学研究的自由 永远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肆意行事, 科技工作者应 对这种创新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 科技工 作者不能只关心自己的研究兴趣, 更要关心科学技 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科学研究应该有某种禁

区, 必须把科学置于人文精神的指导之下。(刘科,

2004)

尽管有种种反对之声, 但由于其巨大的应用价 值, 克隆技术仍然在世界各个科技大国飞速发展, 并偶尔会传来有关克隆人的消息。面对此种局势, 如果我们回头审视《弗兰肯斯坦》, 会发现, 玛 丽·雪莱早已以科幻小说的形式, 通过弗兰肯斯坦 为他侵犯了“上帝创造生命的特权”而自责的悲剧 故事, 向我们展示了如果人类滥用科学技术, 可能 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可怕后果, 表达了她对未来世界 的悲观预测, 对不加限制的科学发展的深切担忧。 这是一个体现了作者高度人文情怀的主题, 也是当 代人类应该深思的问题。诚然, 自18、19 世纪以 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 从根本 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显示了人类 的巨大力量, 人们赞美科技, 崇尚科技, 相信科学 技术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但是, 这也导致了 另一后果, 即人文文化相对被忽视, 人们忽略了人 生意义与价值判断的问题, 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 生、社会等问题割裂开来, 科学技术张扬, 人文精 神陨落, 以致于造成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同时, 人类 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的局面。解决此问题的措施可

能有很多,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重申科技工 作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和伦理责任感。科技工作者不 仅应在科学研究中负有弘扬人生价值的道德责任, 而且还应在科技应用中负有造福人类社会的使命和 义务。在弗兰肯斯坦对沃顿的讲述中, 他就多次提 到自己对创造物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问题。 3. 结语

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大, 对社会 的渗透越来越广泛, 因此, 它越有可能引起更多的 社会、伦理和法律等问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比以前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通过重读《弗兰肯斯 坦》, 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人类的本性以及摆正人类 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疑会起到寓言的警示作 用。 参考文献:

[ 1 ] 李伟昉. 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式小说论[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 2 ] 刘科. 科学界的反克隆人运动: 理由及选择[M /OL ]. (2004 - 09 - 03 ) [ 2008 - 02 - 26 ]. http: / /www1ilib1cn / Azrbzfyj2004090031html.

[ 3 ] 唐芳贵. 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倾向[M /OL ]. (2004 - 09 - 26) [ 2008 - 02 - 20 ]. http: / /www1pep1com.

cn /xgjy/ jykx/ fzxk / jyjbyj/200409 / t20040926 - 1261311htm. [ 4 ] 杨正润. 故事比赛与现代普罗米修斯[N ]. 中华读书

报, 2002 - 11 - 21.

[ 5 ] Poovey, Mary. The Proper Lady and the W om an W riter

[M ]. 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 6 ] Shelly, Mary. Frankenstein [M ]. London: Penguin Books L td. , 1994. (责任编辑 尚小晴)

·9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 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