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