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1:基本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角度看,产业集聚是一种地理现象,因为它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它的主体是数量众多、相互竞争的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下游的批发、零售、代理、进出口等流通企业,人才、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和专用的基础设施的供应者,生产互补产品的厂家,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它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智员团、专业媒体和贸易联盟等。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发表了《论国家竞争优势》。波特在论文中将企业集群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联系起来,创立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指的是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A business cluster (industry cluster)is a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terconnected businesses, suppliers, and associated institutions in a particular field. Clusters are considered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with which companies
can compete, nationally and globally. In urban study, the term agglomeration is used.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特定产业的企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关联的企业;或其他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
关键字:
某个特定地理区域 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国家的竞争力
上游 下游 供应商 分工 规模
2:产业集聚的集聚效益
2.1 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外部经济)。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
A:分工+专业化: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分工细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都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集聚体内成员可以就近获取所需的高度专门化的部件、原料、机械设备、商务服务、人才等投入资源,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C: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
D:由于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会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各种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才。 在人力资源方面,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而且评价员工的个人品质和职业素质也更为容易,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
共享劳动力市场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从而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
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临近,或者同时处于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而分工不同,从而降低了成本,如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交易成本;由于共同的交易市场与采购中心降低原
材料成本与销售成本;
关键字:
分工 协作 效率 资源 共享 降低成本 人力资源 信息
2.2 创新效益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产业集聚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发现市场机会,研发新的产品。由于集聚,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同一园区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会对各个企业带来创新灵感,这是知识技术外溢性的体现。
集聚体内每个企业都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及外部机构之间的大量接触而获取关于本公司及其所属产业的信息,且不需过多的费用,从而促使企业对变化着的环境尽早作出有效反应。
2.3 竞争效益
市场与分工交互作用产生的内生的绝对优势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竞争最终的结果将主要取决于资源使用的效率。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能够更好的发现各个企业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协作,促进规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园区的集聚企业具备这些条件,为提高本企业、本
行业甚至本区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产业集聚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其他方面:同处一地的同行业企业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可以相互比较。这给企业带来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提高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
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但同类型或相关联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集聚区的企业竞争能力。
3:产业集聚形成模式
3.1资源要素禀赋创造模式
资源要素包括区位要素和生产要素。区位要素指的是具体产业相关的或必须的自然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从理论上看,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聚集再交通要塞,以降低运输成本。生产要素就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产业集聚的的形成表现为区域专业化生产,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区域专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禀赋。早期的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自然资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证实,相对于早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后期产业集聚的形成中,具有更大的作用。包括技术、人才、社会网络、文化、制度等社会资源具有不可量化和无限性,已经成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因素。
3.2市场需求拉动创造模式
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
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不论在广东,还是在浙江,产业集聚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没有事先的宏大设想,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见,就是当事人本身也没有这种主观意识,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回头一看发现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
3.2 资本转移创造模式
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样一种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我们把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目前,国内在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4:产业集聚理论
4.1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产业集群的理论可溯源至1890的马歇尔新产业区理论。马歇尔对产业聚集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外部经济概念,这一外部经济有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4.2 韦伯的聚集经济论
德国的韦伯(此韦伯非Max weber,而是Alfred weber)在1909年《区位原论》(Reine Theorie Des standorts)的第一部分《论工业区位》中,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韦伯将影响工业区的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认为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域因素,是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对区位起作用的位置因素则包括集聚因素(交通便利、矿藏禀赋)和分散因素。
4.3帕鲁的增长极理论
帕鲁的理论可能来自于熊彼特 1939年“开创新的投资机会的创新效果是创造新的经济空间”的说法。帕鲁在1950年提出“经济空间”一说,认为经济空间是各种不同关系的集合,是抽象关系的构成体。这种抽象的经济空间有三类,其中第二类是“作为力场的空间”,增长极是在这一空间中出现。
4.4 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Krugman)是国际经济学的大师,他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在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地理与贸易》《发展、地理学与经济地理》《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等一系列论著之中。
4.5 波特的集群竞争理论
波特1990年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国内合作而不是国内竞争,是国内的产
业在全球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国家竞争优势产业是通过一个高度的本地化过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各国只能在本国最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国家竞争优势,它们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具备最有生气、最富有挑战性的国内环境。
波特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获得国家竞争因优势取决于四方面条件,一、生产要素条件、二、需求条件、三,相关支持产业、四、厂商结构战加重与竞争,再加上“机遇”和“政府”,构成了一个钻石型的相互作用关系。
5:我国及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案例
5.1国内各省地区的产业集聚状况
中国主要省级区域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
城市 优势集聚产业
北京 以投资类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产业;汽车产业
天津 以汽车为主的机械产业;以投资类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产业
上海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 以精密仪器仪表
河北 建材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业
山东 农用机械和重型汽车为主的机械工业;以投资类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工业;建材业
湖北 以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
江西 有色金属工业;以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
内蒙古 以稀土、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食品加工业
资料来源:周怀峰,国内贸易对打过去与产业成长的影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虽然中国工业的地理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但目前的集聚程度仍然大大低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中国产业的空间集聚很不均衡,且具有显著的地域资源特色。沿海、中部、东北地区集聚了中国的绝大部分产业资源,而西部地区则相反,产业资源集聚甚少;中国产业的集聚带有明显的资源特色,产业集聚的规模、特征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资源的特色决定了产业的集聚特色,不同环境和资源的地区集聚了不同的行业。此外,中国工业行业的优势发展地域与其集聚地域有着很强的一致性。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实行效益优先的产业政策,政府的投资重点转向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这些政策,引导了产业资源的流向,促进了产业向东部地区的集聚,进而也加大了东西之间的差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