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2014、2015、2016年三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全国高考语文科在考查考生的能力要求上始终保持很强的稳定性,三年考纲在文字表述上没有任何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语文试题紧扣考纲要求,在传承的基础上体现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保持理性。就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Ⅱ卷试题对照2014年、2015年新课标卷比较来看,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直在探索考试内容的改革,注重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增强,坚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三年的试题均在积极进行价值引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依法治国理念,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大前提下,今年试题既保持了整体稳定,又富有灵活性;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语文应用能力的趋势。湖南考区参加评卷的大多数教师认为,试题内容覆盖全面,难易度和区分度把握得比较好,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引导中学语文教学,也有利于我省高考的平稳过渡。认真分析高考试题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下一届高考复习的方向与重心,鉴于此,本文拟结合2016年全国课标卷湖南考区阅卷组反馈的评价信息就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谈谈个人思考。
一、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整体评价 (一)传承中有变化,变化里见创新
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三年课标卷的构成 。2014、2015、2016年课标卷均按照语文学科基本能力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其中阅读部分70分,表达部分80分,全卷共150分。 分卷 必考/选考 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 选考题 考试内容 现代文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 写作 题量 3 7 1(4) 1(4) 5 1 分值 9 36 25 25 20 60 第Ⅱ卷表达题 必考题
近几年试卷的板块构成、结构模式、题型分布、考点、分值、难易度等都基本一致,具有鲜明的稳定性。但在稳定的前提下,仍然有创新变化,既有命题形式上的创新变化,也有内容上的细微变化与创新。如2014年文言文阅读分别考查词语解释、断句、内容概括分析和翻译,而2015年则在保留断句、内容概括分析、翻译的基础上,将词语解释的辨析题换成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辨析题,2016年在文言文阅读考查方面传承2015年未做改变;又如2014年第15题考排序衔接,2015年变成选句衔接,今年无论Ⅰ卷还是Ⅱ卷均改为选填关联词语;再如
1
2014年第17题图文转换考查构思框架的转换,2015年第17题则采用2013年的形式考查图标的转换,今年无论Ⅰ卷还是Ⅱ卷又都采用2014年的形式考查构思框架;再如第13题的命题形式、考查内容量有了变化,2013年考查成语运用的正误判断,2014年、2015年考查近义成语辨析选用,今年则由近义成语辨析变为辨析6个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最能够体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当属作文题,沿用多年的新材料作文形式在2015年有开始向任务驱动型作文转换的趋势,这种形式在今年全国Ⅱ卷得到体现,但今年全国Ⅰ卷作文考查则采用了多年未曾出现的漫画题型。
(二)选材典雅厚重,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一,注重选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文言文阅读材料刻画了曾公亮勤心为民、治国有方的能臣形象。其二,加大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査力度。除古诗文阅读题外,表达题中也注意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小说、广西传统文化、太极拳、中国结、旗袍、国画、剪纸等。其三,凸显创新能力。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中陈忠实创作的创新,表达题中的创业大赛、新能源汽车新媒体等,都能传递创业创新正能量。其四,蕴含依法治国理念。如曾公亮“谨绳墨,蹈规矩”,漫画材料的奖惩符号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对法律、法规问题进行思考、感悟和生发。
(三)弱化纯知识的机械考查,注重逻辑思维和审美探究能力
试题逐步弱化对字词的机械考查,承续了往年全国卷的优点,注重考查语文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探究能力,以凸显学生语文底蕴。如第三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为探究题,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作为切入角度,引导考生探究小说主人公六安爷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探究小说的主题。第五题语言文字运用第16题属于补写,考查考生的逻辑分类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今年的作文题,更能综合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兼顾广度深度,注重学科交融,凸显人文素养
试题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巧妙地融合了历史、生物、化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多门学科知识或元素,兼收并蓄,实现了学科间的大跨界,反映了一种大语文的“考试观”,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例如,论述类阅读题甲骨文的发现涉及史学;句子补写题花青素的说明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密切关联;构思写话题涉及体育、手工、国画等学科概念;作文题实现了与美术、哲学的巧妙对接。
二、2016年试题具体分析及湖南考区评卷结果反馈
今年湖南考区文、理科考生共有328290人,语文科省平均分以选做者较多的传记阅读为准的话为91.05,如以选做者较少的小说阅读为准则省平分90.16,相比2015年湖南省语文平均99.55下降了8.5/9.39分,创近七年最低省平分(2010年92.63、2011年103.33、2012年92.62、2013年93.62、2014年94.37、2015年99.55)。
2
各题平均得分情况如下:第一卷必做题中论述类文章阅读3道题(9分)加上文言文选择题3道题(9分)合计平均得分为3.68分,文言文翻译10分得分为5.76分,古诗阅读11分得分6.7分,默写6分得分3.73分;第一卷选做题中小说阅读25分有27.4%的考生选做,平均得分12.47,传记阅读25分有72.6%的考生选做,平均得分13.36。第二卷必做题语言运用5道题20分,得分12.85,作文60分,省平分42.27,其中1—36分段中1—20分有1646人,21-35分有7654人;50分—60分段有3555人,占总数的1.1%,其中52分以上960人,54分以上220人。
从上述各题的得分情况以及阅卷现场反馈的考生答题情况来看,今年湖南考区语文科相对影响得分的主要是第一卷中论述类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与翻译、古诗鉴赏第8题的第二问、第10题情景默写、选做题第11题的第2小题和第3小题、选做题第12题的第3小题和第4小题,第二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几道选择题难度不大但得分不理想,第16、17题得分差强人意,作文得分42.27不能算满意得分。而导致上述各题得分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综合湖南考区评卷组的意见作如下简单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近几年来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选材集中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济金融等相关领域,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材料的文化含量和教化作用。今年材料选自朱凤瀚论文《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全文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题型仍是3道逆选题;第1、2小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第3小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相比2015年,今年的命题更加强调“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读懂整段、整篇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因而相对难度加大,考生得分率不高。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全国卷倾向于从正统的历史著作中节选纪传体文本,传主往往是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但不回避其“小瑕疵”。今年节选文本既有曾公亮兴修水利、为政有能声、通晓典章制度、止息边地事端、接待辽使不辱使命等事迹,也有其生性吝啬、为子孙谋划等性格展示。
第4题文言断句题,连续考了三年,今年的难度不大,得分比较理想。 第5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此题的设置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但由于考生平时重视不够,积累不多,本题得分情况不理想。
第6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意内容的概况和分析,难度不大,但考生缺乏文题对照意识,对原文理解不够准确,得分率依然不高。
第7题是文言文翻译题。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性实词与虚词的理解。第(1)题采分点有“锡”(通“赐”)、“虔”(恭敬);第(2)题采分点有“救正”(纠正弊病)、“固宠”(加固宠幸)。相比去
3
年的考题,今年的难度稍大。特别是第(2)题,因为删除了中间一句话,给考生在理解上带来了一定困难。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诗歌鉴赏取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金陵望汉江》,这是继去年以唐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作为命题材料后,又选择了一首唐代名家的五言古风作为命题材料。全国卷诗歌鉴赏题选材以唐诗、宋词为主,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非名家的名作,二是名家的非名作。本诗属于第二种情况。
第8题考查诗歌形象及其作用,采用连续问的形式,“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第1问得分率较高,第2问得分率较低,考生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回答较多,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不大。
第9题考查“情感”。“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似简单,但有一定难度,考生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够全面,“歌颂盛世”的情感基本上能概括出来,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这一要点难以把握,得分率较低。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全国卷多年来都从两个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64篇诗文中选材,命题方式是给语境,考生根据语境的要求去填写。今年仍为语境中的理解默写。从默写内容看,与去年“初中两句,高中四句”相同;从考查时代看,分别涉及先秦、三国、宋;从文体看,考查的文和词,且“文”的比重很大。但相较于2015年,今年的题目难度本来不大,但从考生作答情况看,第(2)小题出错的比率较大,相当一部分考生填写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命题者要求填写的内容,应该是顺承本句而来的两句,而不是对题干内容的重复,反映出考生审题不细,也有部分同学因写错字失分,如“狼居胥”(郎居婿)、仓皇(惶)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选用小说文本,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选文一般在1600字左右。
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是山西作家李锐的小说《锄》。选材关注现实生活,写的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较量,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沦落,人们失去土地的失落与迷茫。本小说主题鲜明,人物性格也不复杂,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命题者在设题时,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第(1)题“五选二”,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人物性格及小说主题;第(2)题考查小说题目“锄”的寓意,有一定难度。第(3)题考查一些词语连续运用的作用;第(4)题探究题,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作为切入角度,要求探究小说主人公六安爷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小说的主题。学生失分主要在小说的中心主旨把握上,欠深刻分析,缺少深层思考,不能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信息,不能筛选、提炼观点,局限于直接摘抄原文信息。本题第1、4小题得分7.94分,2-3小题得分4.53分。
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全国卷选材均为人物传记,传主以现当代著名人物如文学家、科学家、实业家、军事将领等为主,中外兼有,篇幅在1600字左右(含链接材料)。今年的传记题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一篇关于作家陈忠实的传记,从选文和题目看,难度都不大。
第(1)题,仍是传统“五选二”。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与分析概括能力,整体难度不大。第(2)题,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本题信息点比较集中,筛选难度不大,但考生将文本中的语言“概括”成精炼的答案很不容易。第(3)题,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答案要点分散在全文,需要有较强的筛选信息能力和整合概括能力。第(4)题为探究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考生既要理解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又要弄清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有一定难度。第二问“有哪些表现”,是信息的筛选整合,只有真正理解了“剥离”和“寻找”两个词语的关系,才能在原文中准确筛选。本题第1、4小题得分7.99,2-3小题得分5.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近几年全国卷把成语运用、病句判断、句子衔接、补写语句、图文转换作为稳定考点,很少涉及字音、字形、修辞。通常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
第13题成语题,连续考了几年近义成语的辨析填空,今年在命题形式上出现了不小变化,变成分析6个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考查的成语数量增加了,但难度没有太大变化。
第14题病句题,涉及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逻辑错误和结构杂糅。 第15题,题型出现变化,虽然仍是考查语言连贯,但以填写关联词的形式考查。
在作答上述三题时,有的考生审题不认真,或用文字作答,或多选,或漏答。 第16题属于补写,仍然考查语言连贯,语料为科技说明文。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不严谨,存在语病现象,有的概括不准确,不完整。
第17题属于图表转换题,题干要求对所给的框架进行解说。与去年徽标类(邮票主体图形)不同,采用的是与2014年考题类似的“构思框架”类图示,考查考生的逻辑分类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作答此题主要的问题:忽略关键信息,语段结构不明或语序颠倒。 (六)写作(60分)
作文题为漫画材料题,材料由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两组四格漫画构成。题目具有形象性、现实性、开放性、思辨性等诸多特性,考生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难度,几乎都有话可说。但是,看似简单的漫画材料中蕴含着较多的分析层次,且有深浅之分,对考生的概括提炼、具体分析、逻辑推演、语言表达等能力带来了挑战。从考生作文得分情况看,一类卷和四类卷的数量都比较小,大多考生作文集中在二、三类卷。
5
今年考生写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审题立意问题:
(1)一些概括力不强的考生只抓住漫画的一组矛盾,对漫画材料另一组矛盾视而不见,或以“摒弃以暴育人”或以“笑对生活”等为题,如能紧扣材料内在逻辑行文,也可以算为符合题意,但这样的立意缺乏竞争力。
(2)相当一部分考生能对漫画材料中的双重矛盾进行具体、全面地分析,发现矛盾背后内在标准的一致,即唯分数论,把分数当成绝对标准。一般考生满足于此,但这只是考题寓意的基点,如果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就可能造成立意的一般化、大众化。
(3)只有少部分考生能向更普遍的带着哲理的方面去拓展思考,比如,辩证地看待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等,并认识到矛盾是可以转化的。
2.理性缺失问题:(1)单向思维;(2)单层论证;(3)感情用事。 3.写作文风问题:(1)语言华美虚浮;(2)缺乏真挚情怀;(3)宿构套作拼装。
三、2017年高考备考复习的几点思考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长线学科,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在考生的能力考查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短期内帮助考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取得大的突破与提升确实很难,但高考毕竟是考试,是考试就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只要遵循这个规律去组织有针对性的复习,通过高三近一年的时间要让考生语文成绩上点档次并非天方夜谭。根据对2016年考纲的研读以及对高考真题的研究分析,结合今年湖南考区阅卷现场反馈的答题情况,就2017年高考备考复习本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吃透考纲要求,熟悉高考试题特点,了解试题评价信息,把准高考复习方向和重心。
考场如战场,试题就是我们要战胜的敌人。而全国语文课标卷始终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命题者无论从哪个角度设置考题,都始终紧扣考试大纲。作为高考备考复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高三一线教师必须仔细研读考纲,认真领会考纲在各考点上对考生考查的能力要求,同时,我们应当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以考生的身份及时独立、完整地完成当年的高考试题,并对高考试题与考纲之间的对应关系作出细致分析,明确考题的稳定点与创新点,发现试题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每年高考阅卷之后相关部门均会拿出高考试题评析报告,该报告会结合当年考生答题情况对试题作出详细的分析与评价,难易度、区分度、得分率等数据既可以反映出当年考生的答题状况,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试题命制的优劣,对下一年的命题有着直接的影响,对该试题分析评价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用心研究。可以说,只有认真研读考纲、充分了解试题特点、及时掌握评价信息,我们才能在指导学生备考复习的过程中把准方向,提高效率。
(二)整体构想,全盘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在逐步落实中求提高。
6
语文新课结束进入高考全面复习阶段,我们必须要有整体构想,要做出全盘规划。因为语文科高考既包含对考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素养的考查,更包括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准确表达和清晰阐释能力的考查,同时,既然是选拔性考试,当然还会涉及应试心理、应试技巧的方面问题。所以,我们的备考复习必须针对上述各个方面的考查采取相应的复习对策。
个人认为可以将高考语文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应该是基础夯实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针对考纲要求,对各考点进行全面梳理,帮助考生熟悉各考点的题型,明确各考点的考查要求及命题变化趋势,帮助考生检查各自在相关考点上的知识储备情况,基本掌握各考点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本阶段的基本要求是做到考点复习全覆盖,既不遗漏考点,又要有主次详略。本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检查考生有无基础缺陷,同时通过考点复习帮助考生熟悉试卷结构,掌握各题位置考查要求及变化趋势。
第二阶段是能力提升阶段。本阶段是在第一阶段考生已经熟悉各考点基本要求、基本明确各考点所需储备的知识并通过自主巩固复习相对熟练地掌握了所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题分析、题型变体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考生逻辑思维、审美鉴赏、清晰表述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一阶段要结合考点在考查的深度和广度上作一些突破,方法主要是合作探究与强化训练的结合。
第三阶段可以看作反思总结阶段,是在基础相对夯实、能力相对提升的基础上,引导考生结合考纲、结合各类题型进行系统的反思总结。这一阶段的主要操作是考生对自己复习的每一考点或参加的每一场考试进行分析,要做到能说清每一道题在考纲中对应哪一考点、有何考查要求、该考点有何题型变化、解题有何注意事项等,同时要能对自己的答案作出全面分析,包括审题有没有问题、时间分配有没有问题、答案呈现(表述)是否规范等等。
(三)重视学情与考情,根据考题变化趋势,增强复习针对性,争取最大化地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的复习时间有限,各科目复习任务不轻,单从语文一科来看,常规的复习板块就有四个,除写作板块外的复习专题有19个,每一专题之下又分多个小考点,每一考点又有多种题型,如果不能结合学情与考情,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我们的复习效率很难提高。只有在认真分析考纲要求、准确把握考点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抓住复习重点,找准复习突破口,才能合理分配好复习时间。个人认为,阅卷组对2016年高考试题的评析基本明确了全国高考课标卷的命题特点及趋势,2016年考生的答题与得分情况反映出了一些倾向性问题。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应该可以找到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的几个针对点,具体分析如下:
1.情境默写、古代文化常识辨析、成语辨析等理解与记忆型的考题,应从高考复习一开始便指导学生明确任务并将任务分解,给出具体的时间段分步落实。比如情境默写范围已经确定为初高中64篇诗文,可以采取三轮复习模式,第一轮逐篇过好默写关,只求能背诵能整篇默写,第二轮将64篇诗文逐篇设置情境默写试题加以强化,第三轮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形式分任务命制情境默写试题强化
7
理解与记忆,时间可以利用朝读课以及一些边角料时间。古代文化常识可以指导学生先回归教材,对必修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整理,这一任务也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负责的形式逐一落实,各组整理的资料由教师加以审核后汇总分发给学生,同样可以利用边角料的时间让学生逐步掌握,然后再结合高考复习资料予以补充,强化理解与记忆。成语的理解与积累可以在考生平时的阅读与练习中,要求考生准备专门的成语积累本,平时阅读或练习中遇到自己没有掌握的成语及时记录及时解决。对这样的理解与记忆型考题,课堂复习时只须就解题注意事项稍作点拨。
2.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复习应该注意三个重点:一是选材方面,平时要有意识的选取各个领域的经典文章,使考生对各领域的材料有基本的熟悉感;一是阅读习惯方面,要引导学生培养整体阅读的意识,对所给文章要能做到逐段概括大意,能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及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捕捉文章关键词句,真正读得懂文章;三是解题方面,不仅要让学生有文题对照的意识,更要有意识的培养考生仔细审题的能力,强化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地说就是,一定要让考生做到“三心二意”做阅读:静心读文章、耐心解文意、细心析考题;弄懂文意、弄清题意。
3.文言阅读要强化考生实词、虚词的积累,第一轮复习在这个点上应该回归教材,选出教材中典范的传记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张衡传》等,以教材经典传记文为抓手,积累实词、虚词,熟悉人物传记的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掌握常见文言现象。
4.古代诗歌鉴赏要很好地利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引导考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词鉴赏的第一步必须是考生能读懂诗,个人认为“诗歌只有七个字,景物人事情志理”,要让考生拿到诗歌之后能够从“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什么特征”“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要写”等几个角度去思考,基本做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做好了“懂诗”这一步,再引导考生“懂题”,明确诗词鉴赏考查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几个点上的命题形式,了解、熟悉、掌握答题的基本用语与规范步骤。
5.选做题的复习无论是小说阅读还是传记阅读,要引导考生从文体特征入手,抓住文体要素,把握选文的写作思路,读懂文章,在回顾、掌握文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高考考题在这一板块的命题角度,通过强化训练熟悉各个角度的题型,掌握各角度题型解题的基本要求及答题用语与答题步骤。
6.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块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病句辨析和图文转换上。因为成语题在考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基础上,指导考生如何结合语境分析成语运用的恰当与否不是难事;语言连贯题无论采取选句还是排序或是关联词语选用,相对难度不大,复习时让考生掌握连贯的几个原则,学会检索语境对应信息应该问题不大;补写句子一般在所给语段中能找到暗示词句,结合语言连贯要求去解题并不很难。高考病句辨析题一般都比较规范,不会超出六大病句类型,按理易于掌握,但就考生实际来看,这一道题得分率相对不高,所以应该加强指导,要通过分点
8
指导和强化训练让考生形成语感。图文转换题属于综合性考查题型,对考生能力要求相对要高,且本题位置可选题型相对较多,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复习。
7.作文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题”,在整个语文试卷乃至整个高考中举足轻重,占分60分。根据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作文这一块对考生的思辨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从2016年湖南考区反映的情况来看,那些光有华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的作文不可能得到好的分数,一味追求辞藻华丽的文风受到了一致的批评,高考评卷在作文这一块最简单的要求就是“有话好好说”。真正好的作文是以思想为灵魂的,好文章的标准有三点:一是真实,所用材料能证明文章的观点,材料最好来源于作者的感知、来源于现实;二是朴实,也就是老老实实说话,不要用华丽的辞藻吓唬人,不要装腔作势掩盖思想的苍白;三是规范,不要过于在形式上标新立异,不要刻意显摆自己的文言文或甲骨文。基于上述几点,在作文复习指导这一方面,要引导考生在平时加强阅读,并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留心生活,用心观察社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自己的理性思维。在强化考生的读写互动基础上,作文复习还需加强序列训练,从写作基本能力的审题、立意与文章修改,到文体训练,再到考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方面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有的学科,语文高考课标卷对考生能力的考查的综合性很强,要在高三不足一年的时间内提升考生的人文素养很难,要真正抓好高考语文复习自然也不是容易的事,以上仅仅是根据2016年湖南考区阅卷组的试题评析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作出的几点浅陋思考,供同行商榷。
徐德军 2016年8月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