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古诗词鉴赏精华版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一、 同步知识梳理

学习重点: 1、古诗文常识。

2、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 3、古代诗歌鉴赏答题之技巧。 (一)古诗文常识

1、从广义概念而言,古诗词可分为哪几类体裁? 诗、词、曲三类。 2、古诗可分为哪几类?

古体诗:古诗;近体诗:主要指格律诗。近体诗出现在唐代之后,唐代之前的必为古体诗。

3、近体诗可分为几类?

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 4、律诗可分为哪几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5、“词”是近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从风格上来说,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苏辛是豪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的集大成者。

6、“曲”即散曲,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并盛行于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7、常见的诗歌题材一般有哪几种?

写景抒情诗 ;叙事咏怀诗(包括送别诗、羁旅诗、闺怨诗、感时诗) ;咏物言志诗

怀古咏史诗 ;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哲理诗等。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 1、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作品形象是指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两个主要方面。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和判断他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1)人物形象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______________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______________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______________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______________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______________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______________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______________《兵车行》 爱恨情长、迷惘惆怅的形象。_______________

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突破方法——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2)景物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也往往是作者感情的外在表现,往往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所以分析景物形象时,也要联系到诗人形象。

意象: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融合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的艺术形象,通常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意境:作者的真情实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联想: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已经学到的意象是作者哪些情感的象征呢? 梧桐芭蕉:悲秋凄凉的象征;松竹梅菊:高洁傲岸的象征; 鹧鸪鸟、寒蝉:离愁别绪的象征 短笛、归雁:怀亲思乡的象征。

塑造诗歌形象的常见手法:细节刻画法。烘托渲染法。对比衬托法。比兴牵引法。抒情寄托法。

在这里说下“三比”,比喻:银盆、玉轮、玉环比喻月亮;比拟:赋予无生命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比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用之物。

2、鉴赏诗歌的语言 (1)炼字。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义。节骨眼处一个好字,会使全句全篇一下子光彩照人、神韵俱备。这个字往往被称作“诗眼”或“词眼”。古人这样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高中考试中常涉及到炼字型题目——分析炼字的好处,一般有3种类型: 第一:解释该字在文中的含义。(本义——引申义) 第二:指出所用到的手法,分析描摹景状的效果。 第三:指出该字在表现意境,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常见的炼字词性有四种,结合实例我们看一下: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③副词:

例1: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 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杜甫)

例3:“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2)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明快、幽默、朦胧、沉郁、豪放、飘逸、婉约、绮丽、朴素、平易、雄奇、含蓄、雄浑、粗犷、细腻、淡雅、宁静、平实等。 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清新自然、清新飘逸、朴素自然、明白晓畅、朴实无华、简朴洗练、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委婉含蓄、婉约细腻、缠绵婉转、笔调婉约、深沉凝练、 雄浑豪放、雄浑悲壮、豪迈奔放、恬静幽远、典雅庄重、慷慨悲凉、词藻华丽、华美绚丽、沉郁顿挫 „„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请鉴赏下列作者的人物形象。

陶渊明的________ 杜甫的_________ 白居易的__________ 李白的____________

王昌龄的_________ 杜牧的__________ 李商隐的__________ 王维的____________

温庭筠的_________ 高适的________ 李清照的___________ 陆游的_________

注意:这些评定基本反映这些诗人的风格特征,但还是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分析语言风格答题技巧: 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熟练掌握鉴赏术语) 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述、引关键词、句) 三、指出这种语言风格的表达效果。(联系到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3)古诗词常用的写作方法

写作手法(表达技巧)是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章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

a章法结构:起承转合、线索贯穿、前后照应、前后对照鲜明、过渡自然等。 b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可分为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腻、多角度描写(俯仰远近、视觉听觉等)、色彩渲染、对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正面、侧面、细节)等

抒情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c修辞手法:比喻(通感)、拟人、 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排比、引用、反复在古诗词中不用) d表现手法

起兴(比兴)、象征、正衬—衬托(烘托、侧面烘托)、(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动静结合、化动为静、用典、化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事喻理)、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藏情或寓情于景)、情中见景、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丰富的想象、联想、含蓄、选用一些„„意象渲染出„„气氛。 写作技法答题技巧: 一、准确指出技法。(熟知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 二、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述、引关键词、句) 三、分析表达效果。(联系到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二、 同步练习

鹧鸪天 辛弃疾

注: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②银胡簶③ ,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襜:短衣。②娖:整理。③银胡簶:银色的箭袋,这里指箭。④金仆姑:箭。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②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注: ①褐:骆驼毛的颜色。 ②阑干:通“栏杆”。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三、 课堂达标

判断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

4、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判断下列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臣相》) 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3、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 判断下列诗歌运用的写作手法

1、《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2、《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借梅花开放的特性写诗人在困难和逆境中的坚贞。)

3、《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托物言志(借事喻理)

又《等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登上山峰后见到的奇景来阐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古讽今(以项羽的乌江自刎讽喻当朝者的南逃。)

5、《咏史》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借古讽今(借汉代“金张”世袭而冯公“不见招”的史实,抨击当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怀古伤情(感念古人的丰功伟绩,与己对照,表达怀才不遇的忧愤。)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

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一、 能力培养

1、立足课本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古代的经典诗词,这些诗词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都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在背诵的同时,如果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的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2把握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类型

所选体裁上分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方式上分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选题材上分____________________ (2)掌握使用规范的答题术语

反映诗歌风格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诗歌结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诗歌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诗歌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诗歌情感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诗歌总体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人论世、把握诗风

二、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概括 具体分析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诗中有关语句分析这种特色 指出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情感 这首诗运用的怎样的表现手法? 技巧 准确指出运用何种手法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画面 景物特点 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分为特点 情感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句意 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手法 此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情感

你会了吗?填一填。 这首诗表达了作 者怎么的情感? 概括 意境情感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 含义 把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结构方面 该词在诗句结构上的作用 主旨方面 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

评价思想内容、思想情感

分析 这首诗运用了...写作技巧......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三、技巧提炼

鉴赏诗歌的应试技巧

1、细读题目;初步了解作者。 2、通读注解;知人论世。 3、寻找诗眼与特定意象。

从作者推测背景,从题目联想内容。从小序了解缘由,从注释破解难点。 从语言读出感觉,从景物体味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思路把握结构,从表达分析技巧。

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⑴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

⑵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