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名词解释
1、 主导性与多样性
主导性是指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最基本性质,即社会主义的性质。它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其具体的社会属性,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的,但作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体部分和主导方面,则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是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民族性、人性的高度统一,革命理想与艺术真实性、典型性、独创性的统一,革命的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为其主要特征。
多样性是指这会主义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景象。无论是作品的主题、题材、形式、风格,还是创作方法、表现手段、艺术种类等等,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多样化的文学艺术,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还是呢没要求。主导性与多样性,是社会主义文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2、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是邓小平于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指能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彩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和突出特色,真实地显示出时代的风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当然,社会主义新人又是有血有肉的、有七情六欲的、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的饿内心世界的文学新人,不是那种公式化、模式化、
理想化的神人、完人、纸人和假人,也不是那种通体透明的“高大全”式的人物。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一个根本性和长期性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让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学术上不同的学派自由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我国5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反复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就会受到挫折或者失败。
4、“推陈出新”
就是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之陈,出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之新。推陈出新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推陈出新的关系,就是批判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关系。它不仅对旧的内容要加以扬弃,吸收其有价值的成分,而且对旧的形式也要加以利用和改造。
5、人民性
在文学理论中使用人民性的概念,开始于19世纪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排除人民性的概念,而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赋予它新的内涵。从根本意义上言之,文学中的人民性,主要是要以人民利益的观点,看作品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具体言之,在文学史上,凡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表现了人民的生存方式、生存境遇、需求愿望、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作品,就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在评价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根据其程度的不同,给予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当然,人民和人民性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6、间离
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种理论,是要求艺术活动的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心理距离的一种理论主张。要求演员、角色、观众的相互关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造成观众对角色和整个作品的“间离”和“旁观”态度,“不允许观众再由于单纯的同情而毫无批判地沉陷在舞台角色的体验之中”。
二、填空题
1、社会主义文学活动与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并不是同一的概念,前者具有更大的 包容性 和 多层次性 。
2、作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向,必须具有鲜明的 社会
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
3、文学要 为人民服务 , 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根本方向。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推陈出新 、 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 是党和政府发展和繁荣文艺科学事业的方针,也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规律的,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正确道路。
5、如何批判继承古代文学遗产,列宁提出的 关于两种文化的学说 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6、在文学理论中使用人民性的概念,开始于 十九世纪 的 俄国 。
7、推陈出新的关系,就是 批判继承、借鉴 与 革新、创造 的关系。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唯有处于不断发展的历史中的活生生的文学活动才能赋予文本以丰富的
( B )。
A.审美情感 B.话语蕴含 C.形象体系 D.诗意情感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 A )是它的根本的社会属性。
A.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B.文学活动的审美性
C.文学活动的话语蕴藉性
D.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3、“无论就时间,就美还是就创造天才来说,人民总是第一个哲学家和诗人。”这句话是( A )说的。
A.高尔基 B.列宁 C.托尔斯泰 D.鲁迅
3、 在文学理论批评中,俄国诗人兼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第一个使用了( B )术语。
A.民族性 B.人民性 C.阶级性 D.党性
4、在文学的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这一问题上,鲁迅提出了有名的( D )。A.“洋为中用”的观点 B.“全盘西化论”的观点
C.“全盘继承论”的观点 D.“拿来主义”的观点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用( B )发展科学文化艺术的方针。
A.科学的方法 B.民主的方法
C.自由主义的方法 D.专制的方法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相关侧面:(B D )。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A
B.确立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C.强调文学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性
D.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具有( A B C D )。
A.意识形态主导性 B.层次性 C.审美性 D.多样性
3、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与其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它存在着如下基本的形态类型:( B C D )。
A.有鲜明无产阶级党性的文学活动
B.有害的文学活动
C.有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
D.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
4、遵循“二为”方向,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应该( A B C D )。
A.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B.表现新的时代风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C.作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D.处理好“雅”与“俗”的问题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在( C D )的现实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
A.自由主义已成为社会的必然要求
B.反专制主义情况下
C.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 D.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
6、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对文学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A.对文学形式的功利利用
B.对文学主体思想渗透
C.对文学发展的环境制约
D.对文学内容的丰富
四、判断题
A B C。
)
1、社会主义文学活动与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同一的概念。( × )
2、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即是要求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
( × )
3、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具体的社会属性,也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的。 ( √ )
4、 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能排斥其他那些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
( √ )
5、文学理应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 ( × )
6、“双百方针”即是自由主义的发展文艺和科学的方针。 ( × )
7、“二为”方向是唯物史观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 √ )
8、为了保存国粹即应全盘继承。 ( × )
9、“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推陈出新”,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 √ )
五、简答题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怎样?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具体的社会属性,也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的。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理应是多样性的,只要有某种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就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不能要求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都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但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并不是无原则的、自由主义的放任自流,它必须亦应该为其主导性所制约,即作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则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惟其如此,我们的整个文学事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才能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起到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作用。总之,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理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但却不能排斥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体现在以下相关侧面:
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作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又具有时代的特点和性质。它不仅要受它所表现的客体——社会主义时期的人及其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要受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则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属性。
第二,审美特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同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活动一样,
都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审美特性同样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如果失去了审美特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就不成其为文学活动了。
第三,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活本身既有主导的方面,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和审美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居于主导地位,也必然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就层次性讲,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学活动,有不同色调的爱国主义的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有写山水花鸟、歌颂自然美的文学活动;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题材、人物、形式、风格和艺术方法、表现手段,具有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的需要。
3、你是怎样理解“二为”与“双百”的关系的?
“二为”指的是“文学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艺活动的根本方向;“双百”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党和政府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科学事业的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提出它们的目的都是意在促进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其次,“二为”方向在二者的关系中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双百”方针的实施;与此同时,“双百”方针亦是积极的,它是实现“二为”方向的具体途径。因此,贯彻“双百”方针与坚持“二为”方向是统一的、不矛盾的。坚持“二为”方向,正是为了更好贯彻“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基本点,就是要坚持“二为”方向,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赛,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先进的、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和落后的东西,用真、善、美来克服假、恶、丑,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的进步。
4、你是怎样理解批判继承与革新创造的关系的?
文学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在文学发展中,继承、借鉴和革新、创造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批判继承、借鉴是革新、创造的基础和前提;革新、创造则是继承、借鉴的目的。在中外文学史上,一切有伟大成就的作家,都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
5、文学产生社会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文学产生社会作用的特点是由文学本身和社会这两方面的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首先文学的社会作用是整体、综合产生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与关系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因而它产生社会作用也是整体的、综合的。另外,文学的社会作用是非强制性产生的,主要以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的形式对读者产生影响,不是强制性完成的。再者,文学的社会作用是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因此文学的社会作用并不是文学单方面的属性和功能,而是文学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文学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它不能超越一定的经济基础,改变物质生产方式;也不能舆论宣传代替政治手段或军事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政治生活的方向。
六、论述题
1、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问题的认识。
雅与俗,即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雅即高雅美好,高雅艺术一般是指思想艺术水平高或较高的作品;俗即平
凡通俗,通俗艺术是指面向大众的平凡通俗的作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俗文艺往往趋新追奇,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较强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有的也不免掺杂一些低级、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成分,应坚决摒弃和剔除掉。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时还可以转化。
雅与俗在文艺领域被使用,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毛泽东所说的“阳春白雪”即高雅的、提高的文艺,它的特点是比较细致,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它的特点是比较简单浅显,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由于文化素质的关系,那些不识字、无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在劳动、工作之余,迫切需要从那些普及的、通俗的文艺中得到消遣、娱乐,于是文艺得到了普及,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文艺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提高——普及——再提高,俗——雅——俗——雅,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必将在雅与俗、提高与普及的双向循环的无限发展过程中,走向更大的繁荣。
2、简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文学活动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中外文学史的事实证明,各个民族的文学都有一个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历史过程。它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
美理想和审美方式,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上。思想内容上,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继承性。艺术形式上,每一时代的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过去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尤其是进步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历史同样证明,每一个时代出现的文学繁荣,都是以前代文学发展为重要前提的。我们说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不仅是指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包括本世纪以来的宝贵的革命文化传统。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巨大宝藏。
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去全面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然后加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吸取一切有价值的成分,用以创造社会主义民族新文艺,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历史已经证明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讲的一段话是完全正确的,他说:“我们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3、简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的总称。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
第二,民族文学需要走向世界,这是文学发展的总趋势。从理论上提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概念的是歌德,他强调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
的长处,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应当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促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歌德的这一见解,反映了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这个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总趋向。之后,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学逐渐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变成了世界文学。比如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性的作品。
第三,世界文学的形成并不是要取消民族文学。相反,在世界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保留自己的特色,才能使世界文学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夺目。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