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帮助学生 弹性的任务,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 读。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连课本上的 理解课文的难点,更好地把握课文重点 在讲读课中,恰当地运用录像、投影 可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功效,使重 都学不会,还读什么课外书?我认为,这 些教师还没有摆正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没有遵 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因为语文学习是个 ●刘建立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对于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重 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有事半功倍之效。现 点易于突出。例如,《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一课的重点是门子面授机宜给贾雨 村。教学中通过有关《红楼梦》的影视片 断,其中贾雨村和门子的动作、表情、语 “慢功”,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必 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练就。 言,对分析贾雨村及门子这两个形象起 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二人说话的表情、 动作、尤其是门子从口袋里掏出“护官 观念更新了,但课外阅读量怎么保 证?教师是要花些心思讲一些方法的。 要做到三个保证: 1.看书时间的保证。学校开设的阅 代教育技术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语文 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 一符”的动作、贾雨村拿过“护官符”时的 动作和现场的声音,都能很好表现出小 说要表现的主题,揭露了作为封建地主 读课,不能随意占用,要让学生尽情地在 书中畅游,还可以适时地布置家庭阅读 作业。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情境。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 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课文情 阶级代表的四大家族互相勾结、狼狈为 奸的事实。 教学过程中,形式多样的现代教育 技术的灵活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 “一2,书籍的保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 馆、班级图书角,或者让同学互相借阅, 使学生有书读。 3.指导的保证。任务布置下去就不 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中语文《春》的 教学中,通过录像再现,学生从屏幕上 看到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 的;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花、杏花、梨 花竞相开放;农民在田间辛勤地劳作; 块黑板一支笔,一个先生一张嘴”的 授课模式,把学生带人到一个崭新的视 听氛围之中,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起 管了,让学生去渎吧,这是不负责任的表 现。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差,该读什么书,不 该读什么书,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因此, 教师要有目的地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 到了妙不可言的作用。 (责编 刘 波) 孩子们欢跳着,JxL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 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 地品味着“一碧千里…‘流水淙淙”的 内涵。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深 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 (1)指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的阅读。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 文,给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学了 《草船借箭》一文,给学生推荐《三国演 义》;学了《狱中联欢》,给学生推荐 《红岩》,等等。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陛很强 本文的意图。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运 用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增加了 学生的知识量。 ●赵渭侠 (2)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 读。如科幻小说、童话故事、名人传记、游 记等。 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 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 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 规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听、 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在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灵感。引 导想象说话 这样,学生不仅仅扩大了知识面, 重要的是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 生打开说话的天窗,从而培养和发展学 生说话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白毛 女》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看有关电影 片断,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 渐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 淀为语感,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以上三点做到了,—个有经验的教师 还应不断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l生。如于 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就阅读而言,语文新课标在“基本 理念”部分就强调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 培养,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 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 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 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 永正老师在激发学生阅渎兴趣时是这样 做的:每当看到学生有了进步,就给学生 使其深刻地理解课文,把握“旧社会把人 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旨。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内 容美感。陶冶学生情操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 买课外书当奖品,鼓励学生阅读。我们可 通过开展读书汇报会,举办故事会,开展 阅读比赛、谈天说地等活动,交流读书心 得,让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 在阅读中,学生会逐步品味到语言 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 言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且通过阅 读,吸纳的语言材料由量的积累逐渐到 质的飞跃,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必将 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 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 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 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当然学不好语文。 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应先从扩大 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审美过 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 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 点,把语文课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 像、投影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 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 其情操,以培养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 和创造美的双于。 阅读量着手。这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提 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 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有 随之提高。 (责编 刘 波) 河南教育(2006年第10期・总第33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