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护理 ppt课件
急诊急救护理 内容 急救
创伤新理念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预检分诊
概念
院内急诊救护 院前
急救中的法律问题 概 述 急救护理学:
是研究各类急性病、突然发生的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急诊:
指医护人员对急症病人或伤员采取的紧急检查、诊断和处理的医疗护理活动过程。
急救:
抢救生命。
需要争分夺秒!。
概 述 急救护理的范畴 护
4、急性中毒护理
1、院前急救和复苏护理 2、危重症护理 3、创伤救
5、儿科急救护理 6、各类意外护理 7、一般急症护理
8、灾难救护 9、急诊护理教学、管理和科研 概 述 急救护理的任务 1、紧跟临
床各专科急救新业务、新技术、新理论,研究各种急性病、伤的评估、分诊及护理规律 2、研究灾难性事故的救护
3、总结护理经验,进行急救护理课题研究
4、研究急诊
护理管理及教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分析急诊工作质量的检控 疗服务体系及组织方法
5、研究因地制宜的急诊医
三、急救
1 / 16
6、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普及公众急救常识 概 述
护理的原则与思维方法 (生命第一) 轻、重、缓、急
(一)急救护理原则 赢得宝贵时机(时效观念)和挽救生命(二)急救护理的思维方法
1、分清
4、
他是急救护理的两大根本原则
2、实践上要服从必然、肯定的规律 3、把握好独立与合作的关系
将心理护理融合于整个急救急诊护理当中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SS)又叫急救网络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把院外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三部分有机
联系起来,已更加科学、高效、严密地组织抢救危重患者为目的的系统。
完整的急救网络:
完善的通讯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测和急救功能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网络的装备 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
通讯、运输工具、医疗构成 急救网络的装备有硬装备和软装备之分,硬装备指通
讯、车辆、医疗设备;软装备指的是急救人员的素质。
一、通讯设备:
座机、手机、对讲机 分为:
有线和无线 二、运输工具:
救护车、火车、快艇、直升飞机等,目前我国仍以救护车为主。
救护车配置:
---------------------------------------------------------------最新资料推荐------------------------------------------------------
普通型、专科性、监护型、指挥型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三、急救网络的管理 常
备不懈、快速反应和交通通讯是急救网络的灵魂,急救网络的管理就是对急救网络软、硬装备的管理。
(一)因地制宜,选择有效适用的组织形式 120指挥中心或急救中心,负责全
城的急诊通讯、协助、指挥、现场急救、安全运输。
(二)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三)普及急救知识,培养第一目击者 (四)加强
急诊科
横向联系,培训协作部门 (五)定期演习,提高应变能力 院内急诊救护
的设施与管理 按照《2009年急诊科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 第三条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五条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 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
3 / 16
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急诊科的设施与管理 第七条 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
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 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
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一条 急诊科抢救室应当临近急诊分诊处,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
---------------------------------------------------------------最新资料推荐------------------------------------------------------
抢救室内应当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当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置的功能。
第十二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
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三条 急诊科应当设有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
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和保卫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对接 。
院内急诊救护 人员要求 第十四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
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医护人员。
第十五条 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六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
人员要求 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
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5 / 16
三、急救医疗设备 一、 仪器设备 心电图机、心脏起搏/ 除颤仪、
心脏复苏机、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器(有中心负压吸引可不配备)、给氧设备(中心供氧的急诊科可配备便携式氧气瓶)、洗胃机。
三级综合医院还应配备便携式超声仪和床旁X 线机。
有需求的医院还可以配备血液净化设备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
二、急救器械 一般急救搬动:
转运器械:
各种基本手术器械:急救物品:
防护用具:
三、抢救室急救药品 心脏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
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痛、解热药;止血药;常见中毒的解毒药、平喘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类药、各种静脉补液液体、局部麻醉药、激素类药物等。
必须做到四定(定品种 定数量 定位置 定期检查); 三无(无过期无失
预
效无变质(及时检查维修及时补充); 二及时; 一专(专人管理) 预检分诊 检分诊目的和功能
1、分诊是急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专业技术。
2、急诊分诊是快速处理患者的重要环节,由护士独立完成。
---------------------------------------------------------------最新资料推荐------------------------------------------------------
蓝。
3、患者的分类以急诊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病情按国际惯例分为红、橙、黄、绿、
红、橙为紧急危重患者,需要立即处理,可直接进抢救室或手术室进行紧急抢救。
黄、绿为非危重患者,则等候就诊处理; 蓝为一般处理。
预检分诊 预检分诊患者等级等候表 等级 分区
等候就诊时间(分钟 ) 0~1
1-立即(红色) 抢救室
3-紧急
2-非常紧急(橙色) 抢救室 2~10
(黄色) 抢救室诊断区 3~30 诊断区 15~60
4-普通(绿色)
5-不紧急(蓝色) 诊断区
30~120 在遇成批病病人时,常用彩色笔或胶布在病人前额标记数字以示病情和数量,也可用彩色标牌置于病人颈部、前胸、手腕等易见处。
预检分诊 分诊原则:
者
1、坚持见患者才就诊原则 2、每个患者必须要测量生命体征尤其是急危重症患
3、预检分诊护士应有较强的急诊意识和急救理论,对急、危、重症患者要做到先抢
救后挂号,早诊断、早抢救,争取抢救黄金时间,减少医疗隐患及纠纷。
4、院前分诊则应根据灾伤现场进行分诊。
预检分诊 分检程序 按照SOAP公式 S(主观资料):
7 / 16
收集患者所有资料及信息,了解患者发病情况; 神志、伤口、特殊气味等;
O(客观资料):查看患者面色、
A(评估):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以判断患者病
情级别是否非常紧急、紧急、不紧急。
P(优先分类处理):对非常紧急和紧急患者立即送入抢救区进行急救处理,对不紧
急患者则指导安排于普通诊断区等候就诊。
预检分诊 二、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 1、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强调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率85%。
3、强调时间观念。
时间是评价急诊科工作效率、医护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4、强调分诊迅速准确,分诊迅速率95%。
抢救分诊率应为100%。
5、强调抢救工作的组织性。
6、抢调严格查对制度。
7、强调记录完整。
8、强调设备、仪器、及药品适用够用。
、
2---------------------------------------------------------------最新资料推荐------------------------------------------------------
9、强调消毒隔离,标准预防,防止交叉感染。
预检分诊 三、急诊工作的特点与要求 只有稳、准、快,才能时效合一。
性强; 性强。
1、发病急骤、时间性强; 4、向心抢救、多方合作;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5、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3、疾病谱广泛、专业6、连续工作、服务
院前急救 概念 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
灾难事故等患者所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从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院外急救主要包含内容:
1、发病地点在医院以外,急救时间是进入医院以前。
2、病情紧急、严重,必须进行及时抢救。
3、他是进入医院前的初期救治,而不是救治全过程。
4、需及时、安全的转移到医院进行延续、系统的救治。
院前急救 现代救护的特点:
是指在事发的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
第一目击者
9 / 16
又称第一反应人,是指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伤病员提供紧急救护的人,需要社区普及培训救护知识、技能救助的
如心跳骤停者,87%发生在院外,但如果现场及时心
性质
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肺复苏35-40%都可以挽救生命 院前急救 (EMSS)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
猝死患者抢救最佳时间是4分钟,严重创伤患者抢救黄金时间是30分钟。
及时有效的院外急救对于挽救生命、减轻痛苦、防止再损伤及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避免并发症和后遗症都有非常重要意义。
特点 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灵活性;风险性;社会性。
院前急救 任务 日常对呼救的救护 灾害、事故或战争中的院外急救 特殊救护值
班任务 通讯网络中心的枢纽任务 急救知识的普及 功能 1、维持伤、病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减轻痛苦、稳定伤病情、防止再损伤、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2、评估病情并快速安全地分流与转运。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院外急救)模式 英美模式或近试于英美模式 法德
模式或近试于法德模式 中国模式(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总体近试于英美模式
接听电话:
(一)接收呼救并派出救护组
呼叫者的电话号码与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伤病员的准确地点,尽可能指出附近街道的交汇处或其他显著标志;伤病员目前最危重的情况,如昏迷、呼吸困难、大出血;突发事件时,说明伤者性质、严重程度、受伤人数;现场所采取的救护措施。
---------------------------------------------------------------最新资料推荐------------------------------------------------------
出诊时间:
1~3分钟 到达现场时间:
10~15分钟 现场距离:
15~20公里。
(二)现场评估 (三)合理分诊分流与安全转运 监护和用药不间断,抢救措施不
分检与转运
一、院前急救原则
1、立即脱离险区现场、并快速评估
间断 院前急救 2、生命第一。
保留肢体、防止感染、避免和减少伤残依次放在第二、三、四位。
3、争分夺秒、就地取材。
4、分类检送,迅速安全转运。
5、加强途中监护及记录。
院前急救 学地判断
现场挽救生命的原则 首先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负责,理智科
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
充分利用可支配
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病员的安全
断实施救护措施 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减轻伤病员的痛苦等措施
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 正确的转运方法 搬运和转送对伤病病人的抢救、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正确、稳妥、迅速的
11 / 16
转运方式:
一般是救护车,特殊情况下可有航空飞机、火车或徒步抬担架方式。
转运前准备: 1、病情再次评估 2、将风险告知患者或家属,取得理解和同
意,签署《院前患者转运同意书》 备。
3、通知接收医院患者病情,做好接收准备和抢救准
4、再次检查出诊药品和物品,保证在转运途中能正常使用。
5、告知司机相关注意事项,如车速、转弯、急刹和病人情况。
6、转运途中患者病情恶化,应立即停车进行急救。
院前急救 转运联络:
遵循就地、就近、就好的转送原则 通知医院做好抢救准备 遇群体伤,及时向
医院领导、急诊科报告伤情、患者数及伤情最重患者的情况及估计回院的时间,为医院提供可靠信息,做好抢救准备。
途中伤情监测 重视心理护理 院前急救 救治过程中人员的安全性 患者的安
1、服务态度
2、
全 急救人员的安全 其他相关人员的安全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院前急救的注意事项
3、抢救中所用药品及治疗依据医生的口头医嘱,护士要三清一
复核即看清、问清、听清、复核药物名称、剂量、浓度;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做好抢救记录。
---------------------------------------------------------------最新资料推荐------------------------------------------------------
4、维持现场秩序,随时解决病人需要。
创伤急救技术 创伤:
是指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以及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
多处伤:
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多处损伤。
多发伤:
同意致病因素引起的两出货量除以上的部位或脏器的损伤,其中至少一处损伤危及生命。
较严重,如车祸、塌方、高处坠落。
黄金1小时:
是指受伤瞬间至伤后1小时以内的时间。
它是院前、院内抢救的连续性为基础的提高创伤生存率的时间窗。
创伤急救技术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创伤患者的死亡呈3个峰值分布
第一个峰
13 / 16
值出现在伤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内,称即刻死亡,约占创伤总死亡率50%,死因多为重要脏器和组织的损伤,如大脑、脑干、高位脊椎、心脏、主动脉及其他大血管的严重损伤、呼吸道阻塞等,由于伤情很重,往往很难抢救。
第二个峰值为创伤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称早期死亡,约占创伤总死亡率
30%,这一阶段的死亡率与抢救措施有直接关系,死因多为创伤后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血气胸、腹部内脏破裂、骨盆骨折或多发性创伤及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第三个峰值一般出现在伤后数周内,称后期死亡,约占创伤总死亡率20%,死因
多为严重感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如能在1小时内将伤员转送只能够做确定性救命手术的手术台上,则可大大提高创伤患者的急诊救治率。
抗休克30分钟:
指伤后在休克发生早期,自体回输250ml左右组织间液,持续30分钟而提出的时间概念。
它强调及时、正确的液体复苏,以维持基本的灌注,延长或维持为确定性救命手术创造安全的全身灌注条件,减少并发症。
即失血/创伤性休克要在30分钟以内得到有效干预。
创伤急救技术 白金10分钟:
---------------------------------------------------------------最新资料推荐------------------------------------------------------
伤后10分钟这段时间内如果出血被控制,不发生窒息,即可避免很多创伤死亡。
白金10分钟是以减少或避免心脏停搏为处置目标,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
钻石4分钟:
目前,几乎没有医疗机构能够在4分钟内完成将胸部创伤的心脏骤停的患者从现场转送至医院急诊手术室并打开胸腔,完成开胸挤压心脏的所有必要的准备条件。
故创伤性心脏骤停的唯一希望是现场实施标准的心肺复苏。
创伤急救技术 结论 心跳停止的病人要争取在4分钟内进行基础心肺复苏;
休克应该在抗
可控制的出血、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应该在白金10分钟内完成; 休克30分钟内得到有效干预;
胸、腹、盆腔等内脏损伤出血,以及严重的颅脑损伤等
应该在黄金1小时内进行确定性的救命手术。
急救中的法律问题 面对各种意外伤害事故:
斗殴致伤、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吸毒过量等,当事双方的矛盾极易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因此,如何防范和预防?!
1、树立法律意识
(1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
A:
律和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履行职责 急救中的法律问题
因责任心而导致的侵犯病人权益与犯罪问题 B:
医嘱过程中的问题:
15 / 16
医嘱的合法性;医嘱的准确性; C:
医护记录中的法律问题 D:
急诊科设备、仪器及药品的法律问题 急救中的法律问题 2、急危病人的费用问题:
严格执行急救绿色通道要求执行,实施革命人道主义,先抢救后交费;先救命后挂号。
任何人不得拒绝。
3、危重病人检查和转送时,应有医护人员在场。
4、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抢救或手术时而无家属在场;收治涉及法律及政治
或法律问题的病人;或医护人员对其死因有怀疑时应及时通知科主任、护士长、保卫科、院总值班或分管院长甚至院长,。
同时加强自身保护,必要时通知公安部门。
急救中的法律问题 看法
尊重病人的权利,对医疗工作以外的问题不得随便发表自己的
若是昏迷患者,需与陪送者
应将服毒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留下做毒物鉴定
共同检查其财物,有家属在场时应交给家属,无家属,医护人员应与保卫科共同清点并列出清单,均签字
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病人在留观期间,应有家属或公安人员陪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