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38卷第9期 Vo1_38 No.9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8年9月20日 Sept.20 2018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8.09.090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研究综述 张静 550018) (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摘要:本文概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研究的现状,并从概念内涵、内容、原则、指标体系构建、 过程、价值和方法等方面对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以期能够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8)09—0207—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国家素质教育方针 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多数研究者认为,学生的素质或 的适时提出和有力推进,以及国内教育评价论研究的 综合素质状况是隐性的和相对稳定的,但它能够在其 快速兴起与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逐渐成为 行为中显现出来,可以被观察、测量和评价。而综合 其中一个热点,探索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为高校测量、 素质同时还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那么,应该并且可 掌握和考评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资 能测评哪些“综合素质”?对此,不少学者展开了研究。 源。综观既有学术资源,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测评内容进行了划分和限 测评问题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定,认为综合素质大体包括“德”“智”“体”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概念内涵研究 大方面,但划分和限定的具体依据及标准有所不同, 一、目前,学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本质的看法是 如诸峰等 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德育素质、智 基本一致的,即认为它是高校有关机构对大学生综合 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徐东 将综合素 素质的教育评价活动,但不同学者对概念内涵的解释 质分为“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智商)和非智力素质(情 所站的角度略有不同。总的看来,主要从以下三个角 商)”;而黄殿臣 则将之划分为基本素质(含思想 度进行概念诠释。 道德、科学文化、专业、身体心理素质)和特殊素质。 是从测评内容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大学生综合 测评内容实际是这些综合素质的行为表征或信息的总  素质包括德智体三大内容模块,因此,所谓大学生综 体状况。一合素质测评,就是高校有关机构针对学生的上述综合 素质状况进行的统--N量、考核和评价活动,如陈健…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 等持这种观点。它被视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 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组织实施测评的前提和基础。在 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业考试或考核等智育素质评价基 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中,怎样设立和确定各级各类指 础上的多维素质再评价或总评价,是高校推进素质教 标项目及其权重,才能准确反映测评内容,贯彻测评 育的一种常规方法和手段。二是从测评过程的角度来 者的测量意图,以确保测评过程与结果的科学、合理、 看,一般包括测评目标的确定、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有效,是研究者持续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表征信息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以及测评结果的反馈 学者们探讨了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等环节或步骤,所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就是测评主 如杨德广 侧重导向性原则,认为制定测评指标体系 体实施以上环节或步骤的行为过程,目的是要形成对测 时,理论上要体现党和国家的大政教育方针、政策和 评对象综合素质的量值或价值判断,如王景英 J(H叭 教育目标,实践中应在内容、指标和权重等方面起到 s 则主要关注“可操作性”原则,认 等持此观点。三是从评价方法的角度来看,通常认为 导向作用。徐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依据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 为各项指标条目应简明扼要,指标体系清晰简化,信 标准,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进行测量与评价 息统计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周彬彬 则注重全 时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技术,含定量与定性分析 面性原则, “各项指标应尽可能体现素质教育整体目 法、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等,如肖红光等 持这种观点。 标和涉及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研究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指标类别、层级和权重的 简单地讲,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就是大学 设定问题进行讨论。在指标类别的设定上,根据测评 收稿日期:2018—09—02 作者简介:张静(1985一),女,湖南岳阳人,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 教育评价和高校党建研究。 ·207· 目标与内容,大都认为要设置德、智、体等三大类指 息的汇总、认定和核实上,因此,这两个阶段是彼此 标,也有要求增设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类别指标 耦合、高度统一的。 的,如刘学伶等¨ 就此进行专门强调。在指标结构的 六、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价值研究 设计上,一般倾向于采用i层指标结构,一级指标通 学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价值的研究,主要包 常有2-6项,每项一级指标对应设有若干二级指标, 按此规则再设置 级指标,各下级指标用以支撑和细 括如下几方面。 一是对学生本人的意义。通过测评,学生可深层次、 化上级指标。在指标权重的设立上,主要采用了层次 整体把握和了解自身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有助于 分析法、德尔菲法(Delphi)等方法来确立各级测评指 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目标。 标的权重比例,但冈各自设立的指标类别和结构等有 二是对教师教学的意义。测评可帮助教师更全面地掌 所不同,各级各类指标的权重结构差异性较大。其中, 握学生的基本素质等隐性情况,因材施教,搞好教学, 以德智体 类素质为测评内容的指标体系,一般情况 也可以发现教学不足,为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育教 下,德育素质类权重占20%~30%,智育素质类权重占 学改革提供参考等。三是对高校的意义。测评结果可 60%~70%,体育素质类权重占5%~15%。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方法研究 许多研究者探讨了测评的方法问题。因为实际测 评主要采用的是量表式测量方法,是统一集中进行的, 测与评的目标和内容等内化到了量表(指标体系)上, 实际测评变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信息的汇总、认定和核 实,所以,研究者主要探讨的是指标体系设计及其确 保量表效度和信度的方法技术。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既注重分类分级定性指标 的设立,又注重可量化指标项的设置,力求做到定性 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既要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状 况进行即时、动态的评价,又要求阶段性和全面性的 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 被评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在横向上比较其测评结果在 集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又要偏重与事先预设测评目 标的差距比较,在纵向层面鉴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 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变化,做到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 相结合。而新兴的科学方法也逐渐被采用,主要包括 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等。 如毛军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大 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价”㈠ 等。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研究 不少研究者探讨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问 题”。其中的“测评过程”,意指“测评活动的一般过程” 和“实际测评的行为过程”。 “测评活动的一般过程” 是人们对测评活动中的基本阶段、环节和流程等过程要 素的综合分析和描述,研究者探讨的主要是这个问题。 一般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至少包括“测” 和“评”两大基本阶段或环节, “测”主要指测评主 体以“认识与判断学生的某些特征为目的,以科学的 测量、评价T具为手段的特定的信息收集活动”,“评” 则是“对一定评价目标体系的质、量、值的品评,也 包括直接对被评价者的分析与评论”,并且测评不是 二者机械地直接相加,而是建立在测与评基础上的综 合分析判断。但实质上,以上关于“测”与“评”两 大阶段或环节是从逻辑上划分的测评的一般过程,在 实际测评过程中,因为采取了量表式测评方法和工具, “测”与“评”统一到了学生年度内各种综合素质信 ·208· 为学生评奖推优提供客观依据和重要参考。据此,高 校可以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其学生的整体情况,更有针 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 “能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激励学生有目的地强化 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 培养目标。”四是对社会的意义。测评结果可为』{j人 单位招录与使用毕业生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单位选 出自身需要的优秀人才。归根结底,高校的测评目标 和内容大体上是反映当时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 的基本需求,正是在持续的测评实践中,党和国家的 素质教育要求得以落实, “综专结合”“德才兼备” 的正确人才观得以形成和强化,进而有效引导和指导 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满足社会对大学生这种高 级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健.浅议大学牛综合素质测评[J].中国林业教育,2011, (7):43—45 [2]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版社,2002. [3]肖红光,肖金利.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理论及应用研究 [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3,(12):59—63. [4]诸峰,陈峻,李忠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32—34. [5]徐东.大学生综合素质 要素及相互问的关系[J].辽宁高 等教育研究,1997,(6):93—94. [6]黄殿臣.大学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黑龙汀高教 研究,2001,(5):37—39. f 7]杨德广.大学生德育考核及素质测评[J j.辽宁高等教育研 究,1991.(4):68—73. [8]徐斌.高校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D].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2008. [9]周彬彬.四维主体视闽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与实践 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10]刘学伶,向仲航,毕宏亮.素质教育观下的大学生综合测 评研究[J].河北T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1 —16 (责任编辑:张红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