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7月刊 (总第95期) 大众科技 DAZHoNG KE J 2007.7 (Cumulatively No.9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李仕利,唐国滔 (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湖南 长沙【摘410004) 要】本文以永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县(市)级行政单位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为 新一轮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综合考虑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永州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7)07--0018—03 1998年的特大洪灾给我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敲响了 境w1、资源环境W2和社会环境w3等三个环境要素层; 警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 3.指标层,具体反映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敏感性的多项指标 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可持 (生态环境w1选取指标包括年总时照wl1、水面覆盖率wl2、 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森林覆盖率w,3、年总平均气温w14和年总降雨量w15;资源 我国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土地需求将对土地利用的强度、 环境w2选取指标包括土地垦殖率w21、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方式、规模、布局等造成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生态环境状 w22、人均耕地面积w23、建设用地率w24和土地利用率w25; 况。在新形势下,如何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需求,促 社会环境w3选取指标包括人口密度w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改善 w32、城镇化率w3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w34和农民人均 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给土地利用和土 纯收入W35)。 地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 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出了新要求。 ①指标有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之分。正向指标是指那些 为了克服在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避免新一 数值越大,环境的敏感性越大的指标;逆向指标则是指那些 轮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强对 数值越大,环境敏感性越小的指标。例如:土地利用率、土 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问题的科学研究,为确定 地垦殖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等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依据,也为经 均属于正向指标;水面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年总时照和年 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总降雨量等均属于逆向指标。 ②评价指标的来源有几种途径:一是对永州市土地利用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状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如森林覆盖率等指 永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永州市所辖区域 标;二是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一些理论 范围内的11个县(区),由于各个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 和方法,通过一定的运算得出,如土地垦殖率、建设用地率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以及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存在地域 等指标;三是通过收集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相关材料整理得出, 差异,在确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既要反映土地利用规划环 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来源于农业部门; 境影响评价的宏观性要求,又要考虑到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 年总降雨量、水面覆盖率等指标来源于水利部门;人口密度 县(区)之间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在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 等指标来源于计划生育部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农民 规划修编前期调研工作当中:通过实地调查,掌握比较详尽 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来源于统计部门。 的基础资料。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各 ③指标的意义比较明确,可操作性强。选取的指标意义 个县(区)的实际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资料逐一进行现场核 十分明确,数量适中,易于从土地管理部门和政府的相关职 实和调查,确保基础资料的准确、可靠。永州市土地利用规 能部门的各类资料中获取,既有利于在评价过程中建立适当 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的模型进行分析,又有利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不 1.目标层,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敏感陆评价层w; 同的县级行政区域内进行推广和开展。 2.环境要素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拟分为生态环 ④较好的体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指 【基金项目】湖南省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重大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李仕利(1976一),男,湖南益阳人,在读硕士,工程师,从事土地规划、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研究。 .1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标的选取坚持从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出发,与土地利用有 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人均耕地面积指标的选取,是考虑耕 地面积是未来规划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区域农业生 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区域耕地占补平衡都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在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中,为土地用途分区中,如何 尽量少占农用地,尽量优先使用后备土地资源提供了可参考 的建议;人口密度指标的选取,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出 发,促进区域资源合理利用,避免人口的增长造成资源的加 速耗竭以及产生新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 (二)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1.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系统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 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各要素对系统功能的影 响程度在量上比较难以精确衡量,即系统具有“模糊性”的 特征;其次,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系统是一个包含着若干 不同层次(或若干个子系统)的复合系统,其系统功能是一 种综合功能,具有多“属性”特点。 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是一种多属性或 多准则评价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根据评价问题的性质、目标、 要求等选择适宜的评价模型和方法。本文采用模糊数学评判 方法 和客观赋权法 探讨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的环境敏感性进行研究。 2.评价模型 首先,在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通过 综合单要素各因子评价结果,而得到单环境要素模糊矩阵, 根据模糊矩阵和各因子权重进行单环境要素分析。然后,综 合各单环境要素综合评价结果得到多环境要素模糊矩阵,用 多环境要素模糊矩阵和各环境要素权重进行多环境要素的综 合评价[6培】。 (1)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确定评价要素集和评价因子集; (2)将评价指标标准化,确定评价等级,建立评语集: (3)确定各个评价要素,集中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以及各 个评价要素的权重; (4)构建隶属度函数,确定评价矩阵; (5)依据各评价矩阵和权重矩阵,综合计算得到各个评 价要素集的分值矩阵; (6)根据各个评价要素集的分值矩阵和各个要素集的权 重矩阵,经过模糊运算,即可得到各个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 结果。 (三)评价步骤 1.确定层次结构 ,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评价 要素集和评价因子集。评价要素集为:w={Wt,Wz,W3)={生态 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其中,各环境要素集的评价因 子集W (i=1,2,3)分别为:Wt={W…W【2I Wl3I Wl4,W s}, W2={W2l,W22,W23,w24,W25},W3 {W3I,W32,W33,W34,W35J。 2.指标值标准化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确定以后,由于各指标 之间的量纲不统一,没有可比性,所以直接用指标实测数据 进行评价有困难。即使对于同一个参数,尽管可以根据实测 数值的大小来判断其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但也因缺少一个可 作比较的环境标准而无法较确切地反映其对环境的影响程 度。为此,首先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处理,用标准化方法来 解决参数间不可比的难题。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比 较简明实用的做法是将其量化分级,从低到高分若干级,以 反映环境敏感度从低到高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进行 比较。本专题采用的是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3.确定评价等级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确定后,需要明确各项 指标的评价标准,才能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敏感程度进行 分析。由于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标准,结合指标标 准化的结果,本文将永州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的敏感性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极度敏感”、“重度敏感”、 “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非敏感”。 4.确定指标层及要素层权重 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由于以上多个指标对于土地利用 规划的环境影响程度不一,因此,首先需要确定各指标权重。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关键一环。人们 一般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将权重确定方法 大体上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主观赋权法主 要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而得到,如AHP法、Delphi法等, 这种方法人们研究较早,也较为成熟,但客观性较差。客观 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是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组成,它 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因而此类方法客观性较强,如变异 系数法、主成分分析等。为使指标体系既能够准确反映土地 利用质量水平,又反映其数量水平,这里采用变异系数法 求解指标权重。该方法直接根据指标实测值经过一定数学处 理后获得权重。 5.构建隶属度函数,确定评价矩阵 隶属度通过隶属度函数来求得,隶属函数种类很多,这 里选取降(升)半梯形分布,建立一元线性隶属度函数 。 6.合成运算 由各环境要素中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和评价矩阵,经过 合成运算,基于单因素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得到各环境要素的 综合评价决策矩阵。 最后再由各环境要素的权重系数向量和综合评价决策矩 阵,经过合成运算,即得出各个县(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 境影响评价敏感性分等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此结果就是各 个县(区)土地利用规划敏感性评价结果对应于评价标准的 .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各项隶属度。按照最大隶属原则,求出最大值,则该县(区) 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利用规划的敏感性等 级被确定为K级。 7.敏感性分级 处于同一敏感性等级的县(区)往往不止一个,因此, 有必要对其环境敏感性强弱进一步排序。 (四)模型运用及结果分析 1.评价模型运用示例 以永州市冷水滩区为例,根据其隶属函数可求出其模糊 关系矩阵。 通过计算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冷水滩区的环境 敏感性处于第一级,即为“极度敏感区”。应用上述相同的方 法,可得到永州市所辖l1个县(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敏 感行等级划分的结果和排名次序(1)。 表1 永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 县 冷 祁 零 东 双 新 宁 道 蓝 江 江 ^区 水 滩 阳 陵 安 牌 田 远 县 山 永 焦 V 区 县 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等 I II II 2 Ⅱ3 Ⅲ Ⅲ2 Ⅲ3 Ⅳ1 Ⅳ2 V1 V 2 级 嚣 极 重 重 重 由 由 由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敏 敏 轻 轻 非 非 篚 感 感 感 感 感 感 感 感 感 敏 敏 敏 敏 敏 敏 敏 敏 敏 感 感 区 区 区 区 区 区 区 区 区 区 区 例如:冷水滩区被评定为I,这说明冷水滩区土地利用规 划的环境敏感度为极度敏感区;东安县被评定为II。,这说明 祁阳县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敏感度等级为II级,序号为3, 表示东安县在3个评定为II级的县(区)中的环境敏感程度 相对最低。 2.评价结果分析 (1)从各个县(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敏感程度来看, 冷水滩区属于极度敏感区;祁阳县、零陵区和东安县属于重 度敏感区;双牌县、新田县和宁远县属于中度敏感区;道县 和蓝山县属于轻度敏感区:江永县和江华县属于非敏感区。 (2)永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敏感程度总体水平较 高。在全市11个县(区)中,冷水滩区被评定为I级,占9.10%; 祁阳县、零陵区和东安县被评定为II级,占27.27%;双牌县、 新田县和宁远县被评定为Ⅲ级,占27.27%;道县和蓝山县被 评定为Iv级,占18.18%;江永县和江华县被评定为v级, 占18.18%。 全市大部分县(区)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 的环境问题,结果可知,全市被评定为中度敏感区以上的共 计有7个县(区),占全市县(区)总数的63.64%,而被评为 非敏感区的县(区)仅有2个,占总数的18.18%。需要说明 的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得出的土地利 用规划敏感性结果只是市域范围内各个县(区)进行对比分 析的一个相对结果,2个被评定为非敏感区的县(区),在土 ..20.. 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也受到了土地利用所造成的诸多环境 问题的影响,结果只能说明其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 的响应程度相对较低。 (3)敏感程度的分布规律。全市土地利用规划敏感程度 不同的各个县(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被评定为中度 敏感区的县(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市域范围的东部和南部地 区,而非敏感区则主要分布在市域范围的南部地区,其分析 结果与永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敏感性与县(区)的经济发展水 平基本相符。冷水滩区作为永州市市区所在地,是永州市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永州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 区域,评价结果与其地位相符;零陵区紧临冷水滩区,已经 成为了永州市县(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评价结果 与零陵区实际较为接近;而蓝山县、江永县和道县等南部地 区的县(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的区位条件受地理位 置的限制以及区域内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明显滞后,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5)评价结果存在的误差。由于评价指标对于评价目标 (环境敏感程度)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此,采用模糊数学 评价法进行评定比较合适,评价的结论也基本符合永州市的 实际情况,但是仍有个别县(区)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存 在出入(如宁远县),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从现状发展水平 而言,宁远县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敏感度评价中被评定为 Ⅲ3级(即中度敏感区),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是该县评 价指标的特征数据与所采用的算法不相吻合的原因,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修正,以确保结果的准确。 (五)结语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相关成果,对永州 市所辖区域范围内的l1个县(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 敏感性分等,建立了一套适合该l1个县(区)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了客观赋权法和模糊综合 评判法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得出的最终结果基本符合永州市 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也表明,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 行性,将主要的结论应用到了永州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有关成果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具有较 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梅芳.湖南省生态环境质-i ̄:gg1.作物研究,2005(1):38—40. 【2】肖华山.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Ⅱ】.金 属矿山,2003(12):46—48. 【3】张富刚.县域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一一以河北省曲周县 为例Ⅱ】.水土保持通报。2005(2):63—68. 【4】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二版.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2:305—330. 【5】张崇甫.陈述云等.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M】.重庆大学出 版社,1995(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