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璧墓 2010年第1期(总第97期) 用故事 语支 堂更生劲 江苏省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王丽萍 以学故事的方式轻松进入课文 的经验,所以一时无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于是,我就给 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文中几乎都有故事。有些课文 学生讲《熟能生巧》的故事。学生听得很认真,听了以后 一、本身就是故事,像《草船借箭》、《三借芭蕉扇》、《负荆 还联系自己骑车、练字 绘画等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纷 请罪》等都是故事类课文。学生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 纷发表自己的对该词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 学生在平时接触过很多的故事,只是不会恰当地 学生自己去读这样的课文,感受故事的精彩,激起阅 运用而已。教师只要进行适当地点拨,通过学生自己 读的兴趣。 的观察体验,不但能理解较难的语言文字,还能提高 有些课文可以用故事的方式来改编.以让学生能 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更好地接受。如《钱学森》是一篇人物介绍的文章,强 三、从课文背后找寻生动的故事 调了钱学森的爱国之情。课文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在叙述一些现 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位名人的 实中发生的事情,如《梦圆飞天》一文,讲述神舟五号 故事,再请学生根据提示重新概括整理故事的顺序。 顺利升空。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可以自己到网上找寻 于是,学生根据概括的内容 “美国留学,生活优 当时发生的事件,了解我国的航天发展历程、航天员 越——中秋念国,袒露心迹——五年期待,心系祖 的生平事迹等。还有很多人物小故事,如《鞋匠的儿 国——终归故土,归心似箭——报效祖国,导弹之 子》一文,故事的主人公林肯是一位传奇的总统,在他 父”,很快读懂了课文,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很到位。 身上有许多的故事,有些是表现爱国,有些是表现诚 古诗是古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有些语句对于 实,还有些是表现幽默等。看来.一篇小文章能引出很 学生来说的确很难理解。对此,教师用浅显生动的语 多的故事,学生在这些关联的故事中对人物的理解会 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是关键。如在 更加深刻。还有些课文,作者的写作过程也是有故事 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用故事的形式介绍当时 的,如宋代词人辛弃疾夜里在过黄沙岭时写下了《西 桃花潭周围的景色:“在一个花团锦簇的小村庄。鸟语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上饶乡村看到美好的乡村生 花香,人杰地灵。在汪家庄,李白饱饮美酒准备离开, 活时写下了《清平乐・村居》…… 热情好客的汪伦来送行。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脍炙 看.一篇课文中竟有那么多的资源。这些资源需 人口的《赠汪伦》。”接着,学生顺着我的故事思路,很 要教师帮助学生发掘,才能发挥故事的巨大教学作用。 快进人了诗句的内容,学习这首诗就更轻松了。 四、激励学生创作有趣的故事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是最难教的.同时又是最 故事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学生当然也有创作 能“引人人胜”的。只要我们善于利用一个个生动活泼 的愿望。因此,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创作故事,以促进 的故事,就不难找到学习的突破口,使学生学得很快乐。 写作能力的提高。如学习了《生命的林子》一课,可以 二、利用故事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以“生命的集体”、“生命的课堂”等为主题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太容 故事。又如,在教完《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后,我 易理解的东西.字典上虽有解释,但很模糊。这时,不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写一个陆游教子的故事,也可 妨用故事来代替深奥的解释。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 以联系自己对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课时,学生对“叹为观止”这个词语的意思不太理解, 行”.写下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故事。学生选择面很 在字典上查又不够具体形象。于是,我在网上查找这 大.写作热情也很高。他们通过想像写出了很有教育 个词语的来历: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季札来到鲁国 意义的文章,如有的写出了子聿不认真的教训;有的 访问,受到鲁国国王的宴请,在席间还有乐舞表演,当 写出了陆游的良苦用心:有的写出了自己学习中的经 他看到一个精彩的表演后,道出了“观止矣”。后来,这 验,等等。 个词语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学生听得很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 投入,一个成语的学习竟变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会。 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就是 讲完后.学生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激励学 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而故事能吸引学生,进入学生 生自己去阅读成语故事,从而使语文学习由课内拓展 的内心。通过故事,能让复杂的语文课变得简单,难理 到了课外。 解的文字更明了,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熟 又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中,有这样一句: 练。让我们语文教师都能成为讲故事的能者,愿每个 “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由于学生没有姥姥剪纸 学生都拥有一个生动的语文课堂。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