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眼中的繁漪

我眼中的繁漪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我眼中的繁漪

[摘 要] 繁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运动以来追求妇女,争取、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聪明、美丽、热情,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过真正人的生活。可同时,她对现实又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厌恶自己所处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所醒悟但又无路可走,最终被黑暗所吞噬。 [关键词]曹禺 《雷雨》 繁漪 性格悲剧

《雷雨》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其中尤以魔力十足的繁漪最为丰满,最为形象。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也是他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乃至周萍,哪个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只有繁漪将爱与恨的交织诠释的如此淋漓尽致,繁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可以说,繁漪是周朴园家长的掘墓人。她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她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不像”的地步,可是在她看来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正义的,是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最好宣言,,是自己葆有生命活力的最好办法。曹禺借繁漪的口发出了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呼喊,以摧毁这个灭绝人性的社会,但也深知主义的强大,也只能是无奈地看着这个社会怎样在吞噬着自由和人性的

幼苗。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形象作一下分析。 一、繁漪的“雷雨”性格

表面看,周朴园是女性悲剧的制造者,是、冷酷、伪善的代表,其实,他只不过是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及思想文化的罪恶的体现者而已。

除了社会造成繁漪的悲剧之外,其中繁漪的“雷雨”性格也是造成悲剧的一大罪魁。繁漪是“”女性形象代表,充满活力,热爱自由,不愿任人摆布,敢爱敢恨,勇于张扬意志,彰显自己个性。繁漪有三重社会身份,母亲、妻子、情人,我们可看到了她内心的挣扎。繁漪渴望自由纯真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她生活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新思想吹醒了一颗冻僵了的心,阴差阳错爱上丈夫前妻的儿子,“为争取个人幸福,她不惜做困兽之斗,哪怕和整个世界厮杀。”展现了她内心的强悍。这种强悍是繁漪人格扭曲,性压抑,逆反心理等心灵创伤后的大爆发,是她沉静的外表下那股按奈不住的狂热和仇恨的宣泄。是精神重新点燃了繁漪作为女人的内心情欲,她决心“烧一次”、“热热地冒一次”。

正如曹禺自己对繁漪评价:“是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欲要划着深深的伤痕。”她也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的踏着艰难的路。曹禺把她描绘成一个“雷雨”似的人物,“爱起你来像一团火,那么热烈,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对繁漪独特性格的塑造,和繁漪的悲剧爱情是相辅相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繁漪“雷雨”似的性格铸就了她一生的悲剧。

二、繁漪的悲剧爱情

繁漪出生门第之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外加经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是典型的“受过新教育的旧式女子”。 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被周朴园续娶为妻。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周朴园的,她不仅得不到爱,还要受凌辱,繁漪为摆脱眼前的空虚,“真真的活着”,开始想尽办法。

恰好周朴园前妻的儿子周萍来周公馆,激起了繁漪爱的欲火,长期压抑的性爱被唤醒,从此改变了繁漪的生活,也是悲剧演绎的真正开始。作为周萍后母的繁漪,竟然不顾周朴园的淫威,敢于与周萍谈恋爱,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周萍的情人,以此来寻求自己的自由和爱情。这是因为她的无意识已覆盖了她的意识,表现出她的真正渴求。尤其在周萍引诱四凤之后,繁漪试图重新找回周萍的爱,她恳请周萍“我希望你不要走”,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宣布:“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父亲的儿子。”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繁漪与周萍的私通并未终止,那么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事实上,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的表面化、尖锐化,是发生在私通关系被周萍主动终止之后。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完全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

三、繁漪形象的意义

繁漪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式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真活着”。 在对爱的追寻中,她发现并肯定着隐秘曲折的内心深处女性自我的觉醒,回应着复苏了的人性要求和青春萌动的召唤;在爱的抗争中,她实践着对人的权利与尊严的捍卫,再一次确认了“我”的存在。周家对繁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这对她的个性是一个极大的。同时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虽然也没有政治地位,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有一定的自由,而繁漪却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朴园生活中的一个附属品。当周萍给了繁漪爱的时候,她就不顾一切地抓住了这点爱,并且使出了非常手段。繁漪这一人物形象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新女性”、“旧式女人”、“淫妇”或“妖女”来定位。曹禺曾说过之所以起繁漪这个名字,是为了体现她坚强、刚毅而又复杂的性格,深邃而美好的内心,同样,他塑造的繁漪形象恰恰是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的外化。

曹禺的笔下,繁漪是“一个中国旧式女性,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可以说她是一个有过一定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之后资产阶级女性的代表,较高的文化使她不安于三从四德的约束,

想要挣脱凡间立交的舒服,可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走不出封闭的周家,或者可以说,她根本没有打算走出周家,既没有自理的能力,也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贵太太生活,在仆人面前仍然扮演着旧式大家主妇的角色,可以说,繁漪是一个有着新式资产阶级思想却又打着深刻封建烙印的女人。

总之,对繁漪这个形象要辨证地来看,曹禺曾在序中说:“我最早想出,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可以说她最能反映那个时代女性的特点,从封建社会走出,接受过自由思想的沐浴,却被拉回残酷的现实,正如鲁迅在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的,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像娜拉似的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恐怕也只有堕落或回来两条路。《伤逝》中的子君走出了封建家庭,获得了个性的自由,可在旧势力的压迫下,又回到了封建家庭,在无爱的人间悒郁而死。她处在矛盾的中心,引出了侍萍,又将周萍和四凤逼上了绝路,她的性格十分的极端,不是爱便是恨,极端的压抑,极端的报复,思想上“新”“旧”之间的矛盾,环境的压迫,使她变成了妻子不像妻子,母亲不像母亲,不像的女人,她敢于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拜托家庭的束缚,她用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次反抗照亮了所有的黑暗,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成为这个封建家庭一场突发的“雷雨”。她的命运值得同情,她的不幸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她的挣扎是对封建统治的冲击,她以其畸形的爱情,雷雨般的性格以及果断的复仇行为,成为《雷雨》中最闪亮的人物。 参考文献:

[1] 曹禺:《雷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版

[2] 曹禺:《曹禺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2版 [3]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4] 鲁迅:《伤逝》

[5] 狄雪红:《梦醒后的无奈》

[6]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7] 殷克琪:《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洪天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8] 臧恩钰:《文学名著导读之〈雷雨〉》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