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2雪磋 蔫论014 ̄第23期(总第2坛39 期)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何虹慧 l临川三小,江西临川 3441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018.O1 目前古诗教学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令人 担忧的现象。本文试着从美学古诗、增强诗情;发挥想象;点 燃创作的火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 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 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 含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 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 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一、吟诗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 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 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 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二、唱诗 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 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 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 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三、演诗 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 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 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 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 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 诗的意境。 四、画诗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 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 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 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 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 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五、写诗 “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 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 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 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 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 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指导学生写诗,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联想。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 操作:①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 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 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②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 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 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 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 的诗词。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③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 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2.创造。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 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 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 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火花 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 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的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 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 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 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 导演。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 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 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 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 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 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 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 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贵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 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 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由此,教师一方面 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 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 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 组织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诗词书法 绘画赛、古诗汇演等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古诗渗入到了 孩子的精神家园,品味了学诗的情趣,释放了学生的智慧,更 滋养了学生的诗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快乐幸福的,更有 义务让“古老”的诗歌奏响创作的“凯歌”! (责任编辑刘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