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1.了解中风与历节病合篇的意义。
2.掌握中风的脉证与辨证。
3.掌握历节病的脉因证治。
【主要内容】
本篇重点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病的证治,也论述了瘾疹、胸满、痫、狂、头风、脚气等十余种疾病的辨证论治。由于这些疾病,多属风邪或湿邪引起的疾患,多有肢体不能正常活动的病症,故合为一篇讨论。
本篇所论的中风,属内伤杂病,故与《伤寒论》所述中风不同。
中风,又名卒中,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其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故称中风。证候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
历节病是病邪遍历关节,有关节肿大疼痛等症。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而发
资料
.
病。若日久不愈,又有邪气闭郁肢体关节,郁而化热,停湿留瘀等复杂病变。
【原文讲解】
【中风证治】
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症状: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特征: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
第1条 第2条 第3条
第1条
【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词解】
痹:指中风病机,经络血脉气血不通。
资料
.
【释义】
中风者正气已虚,肝肾阴血亏损,阳气不足,故脉来微弱。阴血不足,肝风易动,风燥化火,或五志化火,故脉数。火热灼液为痰,痹阻脉络,气血不能畅行,筋脉失养,故病变轻者出现一臂偏废;重者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而成半身不遂。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中风的辨证。
【按语】
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阴不涵阳之阳,阴虚所生之热,五志所化之火,皆可上行于头,故临证多见寸脉大于尺脉。可知数脉是言其火热上行,多见头痛而晕,头目皆胀,足飘无力,所以脉微而数是中风病病机定音之词。
第2条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资料
.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词解】
贼邪不泻:贼邪指伤人之邪气,如风邪、寒邪等。不泻是说邪气留于经络血脉,不能排出。
僻:指口眼歪斜。
重不胜:指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舌即难言:谓舌强,语言不清。
【释义】
由于肝肾阴血亏损,阴不敛阳,虚阳浮越于外,故脉浮。经络血脉中阴血不足,不能御邪,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邪气留于肌表经络血脉,故脉紧。风寒邪气在肌表,闭塞经脉,是病机进一步发展。邪气留而不去,或在左,或在右。邪气侵袭之侧,脉络闭塞,气血受伤,故筋缓而不用。无邪之侧,气血运行正常,正气独治,故筋拘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见口眼斜,半身不遂。
中风的辨证,病变轻浅者,邪中络脉,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以致肌肤麻木不仁。病变较重者,邪中经脉,经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以致肢体重滞不易举动。病势更为深重者,是邪气传入于腑,如胃腑缓弛不用,胃中湿浊郁蒸,神失清灵,故不识人。病势最为深重者,邪气传入于脏,如邪气归心,
资料
.
乱其神明,则舌强难言,津液失摄而口中吐涎。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和脉证。
【按语】
本条揭示出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中风一病,既有外邪之诱发,又有肝肾之不足。肝肾阴血不足,既可引起络脉空虚,不能御邪,又可引起虚阳外浮,使已虚之气血浮于上,浮于外。寒、热、虚、实,其辨证要从病因病机之复杂性上看,才能看透。
后段揭示中风病的传变过程,由病邪之轻重,病位之浅深,可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病情阶层。本文的精神,至今仍是指导中风病辨证的思想方法。
【教学参考】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此段主一紧字,言中风之偏于寒者,邪自外入,其证必以渐而深矣。谓中风而寸口脉得浮而紧,紧是寒,浮为虚,故不能阴阳相调而令脉外见,则虚寒相搏,邪即结滞于外之皮肤矣。然浮因血虚,络者血所养也,虚则络空失养,无力御邪,邪乃不泻,盛于皮肤,其或左或右,与邪并者气多而缓,正之无病者,反气少而急,一急一缓,正邪相引,僻不能如常人之遂意矣。此尚属皮肤近络之病也。若邪在络不去,则邪方入,卫气不得运,皮肤不仁,然犹在经脉之外;若在经,则邪
资料
.
入营脉之中,内骨外肉皆失所养故重着,然犹在躯壳之间,至入腑,腑邪必归于胃,胃为六腑之总司也,于是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其津液,结为痰涎,气壅隧道,胃之支脉络心者,才有壅塞,即堵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试观……按住颈间两人迎脉,气即壅逆不识人。人迎者,胃脉也,则不识人之由胃气壅,不信然哉。至入脏则诸脏受邪至盛,必并入于心而乱其神明,神明无主,则舌纵难言,廉泉开而流涎沫矣。”
第3条
【原文】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养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词解】
瘾疹:即风疹类疾病,由邪气闭于肌表,故时发时止。
入中:指邪气内传,伤于脏腑。
【释义】
由于营血不足,脉行无力,得缓脉;卫气不足,温煦之气不及,脉行迟慢,得迟脉;营卫气血虚弱,
资料
.
故易感风邪。若有风邪中经,则气血欲行不能行,汗湿欲透不得透,风湿郁在肌表,可发生皮肤搔痒,风疹外出。若心之气血不足,邪气内传,中于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则胸胁胀满而短气。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瘾诊和胸满等风病的病机。
【教学参考】
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此卫阳气虚而招风中也,寸口脉迟者,真阳气虚,阴寒气盛,故曰迟则为寒。正气虚而受风,脉则缓而不紧,故曰缓则为虚,然缓有二辨,若见亡血,为缓在内,气虚不摄,则内病亡血;若见中风,为缓在外,乃阳虚卫弱而招风中。若营卫未致大虚,邪气不能内入,持于经络,风血相搏,风邪主病,则发身痒瘾疹,邪气外出之征,即风强而为瘾疹是矣。若心气不足,正不御邪,进而扰乱于胸,大气不转,津液化为痰涎,则胸满短气,是心肺中风为病也。盖贼风内入最怕入心乘胃而成死证。”
【历节证治】
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而发病。
症状:关节肿大疼痛等。
资料
.
传变:日久不愈—→邪气闭郁肢体关节—→郁而化热—→停湿留瘀。
第4条 第5条 第6条 第7条 第8条 第9条 第10条
第4条
【原文】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词解】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黄汗:汗出色黄之症状。
【释义】
肝血肾气不足,肝血虚则脉弱,筋脉不强,肾气虚则脉沉,骨骼不坚。筋骨不强的病人在汗出腠理开泄之时,又入冷水中,寒湿内侵,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节,气血不能运行,郁为湿热,故周身关节肿痛,又出黄汗,故名历节。
资料
.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历节的病因、病机和脉证。
【按语】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历节病的病机,乃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外侵为病之标。其病虽留注筋骨,实与其所合之脏关系甚大,临证施治时,不可舍本求末。
本条论述历节的病因、病机和脉证。
【教学参考】
1.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此肝肾虚而伤水,病历节黄汗之因也。经以两手寸关尺皆为寸口,此寸口者,即两手脉沉而弱也。沉为肾气不足而主骨,弱为肝血虚而主筋,然肝肾气血不足,则寸口脉沉而弱。肝肾虚而汗出入水,水湿伤而流于关节筋骨之间,为邪在表,则病历节而不病黄汗。或内入伤营,为入水伤心,则病黄汗矣。然伤邪虽一,病分表里不同,此总结为历节黄汗出,故又曰历节也。”
2.临床应用:由于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之一。故临床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有骨变筋缩之变化者,常用熟地、牛膝、杜仲、川断、桑寄生等药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
资料
.
第5条
【原文】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词解】
趺阳脉:在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处,即冲阳穴。可候胃气变化。
【释义】
胃中素有湿热,故脉滑。内热外蒸而腠理开泄,故脉浮汗自出。若汗出入水中,或汗出当风,寒湿内侵,郁为湿热,可以成为历节病。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胃有湿热容易外感寒湿成为历节病。
【教学参考】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此即言历节因风湿,其在胃在肾不同,而皆因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乃历节病之因于风者也。谓趺阳脾胃脉也,谓为实,知谷气实,浮为热盛,故汗自出;然谷何以不行而实,岂
资料
.
非酒湿先伤之乎?胃何以致热,岂非风搏其湿乎?”
第6条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词解】
少阴脉:指手少阴神门脉,在掌后锐骨端陷中;足少阴太溪脉,在足内踝后五分陷中。
【释义】
由于血气不足,故少阴脉弱。风邪乘虚而入,故少阴脉浮。风邪侵入,化热耗伤阴血,不能营养筋骨,筋脉躁急,故关节掣痛,不能屈伸。本证治法,当以养血活血,发散风热为主。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血虚,风邪外侵的历节病病机。
第7条
资料
.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词解】
盛人:指身体肥胖的人。
【释义】
病人平素阳气不足,湿气较盛,所以短气。阳气不固,自汗出,汗出则腠理空虚,又饮酒出汗,腠理大开,风邪侵入,与湿邪相合,流入关节,阻碍气血运行,所以脉涩小,关节疼痛不可屈伸。本病当以温经复阳,祛风去湿之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历节病的病因和病机。
【按语】
以上三条皆论及历节的成因,虽各有所偏,但归纳起来,则里虚不足(包括肝肾精血亏虚及气虚)为内因、风寒湿侵袭为外因,汗出腠理开泄则为风寒湿侵袭创造了条件。
资料
.
第8条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词解】 魁羸:形容关节肿大。沈氏、尤氏、《金鉴》俱作:“羸(wāng léi)”,是指身体瘦弱。
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
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热烦闷不舒。
【释义】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流注于下,
资料
.
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降火。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风湿历节的辨证论治。
【教学参考】
1.临床应用:本方用于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痹证。其症可见发热恶寒,遍身关节疼痛、肿大并伴有灼热,或全身表现虚寒而局部有热者。若掣痛难以屈伸,得热痛减者,倍加麻黄、附子;身体关节重着肿胀,遇阴雨加剧者,倍加白术;湿已化热,关节红肿热痛者,倍加芍药、甘草、知母。目前常用本方治疗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神经痛等病证。本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者,加生石膏、薏苡仁;血虚肢节肥大者,加鸡血藤、鹿草、白芷;湿盛肢节肿大者,如萆薢、泽泻、防己;气虚加黄芪;服药后胃脘不适,可加蜂蜜同服。
2.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诸肢节疼痛,即历节也;身体羸,脚肿如脱,形气不足而湿热下甚也;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湿热且从下而上冲矣,与脚气冲心之候颇同。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资料
.
第9条
【原文】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词解】
三焦无所御:御作“统驭”、“统治”解;指营卫之气不能灌通三焦,空虚也。
四属断绝:身体四肢的气血营养得不到供给。
【释义】
人之饮食,五味调和,可以养人,如偏嗜太过,或有不及,则可以致病。如过食酸则伤肝,伤筋,筋伤弛缓不用,运动无力,所以谓之泄。过食咸则伤肾,伤骨,骨伤痿弱不能行立,所以谓之枯。过食酸咸味,损伤肝肾,精竭血虚同时存在,谓之断泄。肝肾俱伤,气血亦因之而衰弱,营血卫气不能运行于三焦,身体四肢得不到营养,日渐羸瘦。湿浊留注于下,所以两脚肿大,关节疼痛,痛处黄汗出,郁而发热,是属历节病。若全身黄汗出,肿胀,胫冷,无痛楚,是为黄汗病。
资料
.
【中心思想】
本条是论述过食酸咸,内伤肝肾所致的历节病。
第10条
【原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词解】
气:寒气。
【释义】
资料
.
寒湿侵袭于关节之间,凝结不去,阻碍气血的运行,所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强直拘急,脉象沉紧。治以乌头汤散寒止痛。方中麻黄辛温,散风寒湿邪;乌头温通阳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通络敛阴;黄芪益气祛湿,可制麻黄发汗太过;乌头大辛大热,有毒,用白蜜之甘润以缓其燥热,并能解毒。本方使寒湿之邪微微汗出而解,邪去而正气不伤。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的辨证论治。
【教学参考】
1.临床应用:本方用于治疗寒邪偏胜之痛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关节不可屈伸,畏寒喜热,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弦紧。病在上肢者加桑枝、秦艽;病在下肢者,加桑寄生、牛膝;若寒甚痛剧者加草乌、桂枝;病久挟有瘀血者,加乳香、没药、元胡、红花、全蝎、蜈蚣、乌梢蛇;兼气血两亏者,加人参、黄芪、当归、芍药;寒阻痰凝,兼有麻木者,酌加半夏、桂枝、南星、防风;病久肝肾阴虚,关节畸形,酌加当归、牛膝、枸杞子、熟地等。有用本方加虫类药治疗硬皮病获效者。此外,本方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三叉神经痛、腰椎骨质增生症,属寒湿痹阻者。
方中乌头为峻猛有毒之品,故用乌头炮用,且煎药时间宜长,或与蜂蜜同煎,以减其毒性。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古人有“药弗瞑眩,厥疾难瘳”之说。如服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脉搏
资料
.
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则为中毒反应,应当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2.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
【本篇小结】
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
中风病的病因,有外因诱发,气血两虚,肝阳上亢,痰浊内发。病机是经脉之气痹阻。辨证当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更要详审虚、实、寒、热、痰。在辨证论治方面,若属气血亏损,虚阳上越,痰浊风寒痹阻的中风,可用候氏黑散,清肝化痰,养血祛风。若属五脏火热炽盛,血热上逆的中风,可用风引汤,清热降火,镇惊熄风。若属阴血亏损,肝风心火上扰的狂妄证,可用防己地黄汤,滋阴降火,养血熄风。若属风湿在上的中风或头风病,可用头风摩散,温散风寒湿邪。若属血虚外寒的中风偏枯,或痱等证,可用续命汤,散邪补虚。中风偏枯,风寒深入,郁而化热,可用三黄汤散寒清热补卫气;温热内郁,影响肺胃,又有随证加减。若属中风入脏,脾肾两虚者,可用术附汤温暖脾肾。有风气入营,大汗消瘦的厉风气,可用越婢加术汤,清热散风,调和营卫。仅侯氏黑散、风引汤二方,就已展示了中风病的治外风,治痰火,治血痹,补阴血等重要的治略思想。
关于历节病的病因,内因方面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外因方面为汗出入水中,饮酒当风。但当外邪侵入后,正邪相争,可以寒化,可以热化,在辨证方面分风湿与寒湿两大类。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风湿历节,乌头汤治疗寒湿历节。扼要地指出了历节病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资料
.
其他的风病,论述了风湿在表的瘾疹,风邪入中的胸满短气证等病的辨证论治。
【复习自测】
1.什么是中风?[答案]
答:中风,又名卒中,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症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因发病急,变化多端,如风性善行数变,故称中风。
2.如何根据病情轻重对中风病进行辨证?[答案]
3.什么是历节病?[答案]
4.试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答案]
5.试分析乌头汤方证?[答案]
6.试谈脚气病的辨证论治。[答案]
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