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阐述了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及泵送混凝土工艺特点,同时介绍了混凝土泵的类型发展。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泵;施工工艺 1 序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是一项繁重的、关键性的工作,它在建筑工程总成本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用混凝土泵(地泵、车泵)沿输送管输送和浇筑混凝土,在各工业发达国家早已得到推广及应用,成为输送和浇筑混凝土的主要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从70年代末期正式开始推广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逐步扩大应用范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基本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和预拌商品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泵送混凝土的应用在我国大中城市亦日益普及。 2 混凝土泵的类型和布置 2.1 混凝土泵的类型
混凝土泵的类型按驱动方式分为“活塞式”和“挤压式”两种。活塞式泵中,根据其动力的不同分为机械活塞泵和液压式活塞泵(其中,机械式泵已被淘汰,现代生产的混凝土泵皆为液压式泵);根据其能否移动和移动的方式,分为固定式、拖式和汽车式。汽车式泵又分为带布料杆式(俗称车泵)和不带布料杆(俗称车截泵)两种。挤压式泵按其构造形式,分为转子式双滚轮型、直管式三滚轮型和带式双槽型三种,挤压式泵一般均为液压驱动。
2.2 混凝土泵的选型
混凝土泵的选型,是根据工程特点要求的最大输送距离、最大输出量(排量)和混凝土浇筑工程的特点要求、浇筑计划等综合因素来确定。
2.2.1 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在混凝土泵或泵车的产品技术性能表中一般都详细列有最大输出量的数据,该数据是在标准条件(即混凝土坍落度为210mm,水泥用量为300kg/m3)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而且最大输出量和最大输送距离又是不能同时达到的,混凝土泵或泵车的实际输出量与输送距离有关,输送距离增大,实际的混凝土输出量就要降低,另外还与施工组织管理情况有关,如果组织管理情况良好,作业效率高,则实际输出量提高,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q=α.η.qmax
式中:q: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qmax: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m3/h);α:配管条件系数,可取0.8~0.9;η:作业效率系数,根据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向混凝土泵供料的间断时间、拆装混凝土输送管和供料停歇等情况,可取0.5~0.7。 2.2.2 混凝土泵的最大水平输送距离主要取决于泵的类型、泵送压力、输送管径和混凝土性质,最大水平输送距离可按下列方法之一确定:a.根据产品技术性能表上提供的数据或曲线。b.由试验确定。c.根据混凝土泵的最大出口压力、配管情况、混凝土性能和输出量,按下式计算:
lmax=pmax/△ph
式中:lmax:混凝土泵的最大水平输送距离(m);pmax:混凝土泵的最大出口压力(pa);△ph:混凝土在水平输送管内流动每米产生的压力损失(pa/m)。 2.3 混凝土泵的布置
混凝土泵或车泵在施工现场的布置要根据工程的场地情况、工程量分布、交通条件等而定,并应予以下各点分别考虑:
2.3.1 力求距离浇筑地点近,便于配管弯道少,混凝土运输方便。 2.3.2 为保证混凝土泵连续工作,预留给每台泵的场地最好能同时停放两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或者能使其快速交替。 2.3.3 多台泵同时浇筑时,分给每台泵的工作量尽量大致相接近,最好能同时浇筑完毕。
2.3.4 为使混凝土泵能在最优泵送压力作业,如泵送距离过长或过高,最好考虑加用中继泵。
2.3.5 为便于混凝土泵的清洗,其位置最好接近供水和排水设施。
2.3.6 混凝土泵和泵车的作业范围内,不得有高压线等障碍物。 2.3.7 要考虑供电方便。 3 泵送前的准备工作
为保证把运至现场的混凝土拌合物顺利地用混凝土泵经输送管泵送至浇筑地点,事先必须做好下述泵送前的准备工作: 3.1 模板和支撑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板的最大侧压力,可
根据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浇筑高度、坍落度、温度、外加剂等主要影响因素,按下列两公式计算取二式中的较小值: f=0.22γt0β1β2v1/2 f=2.5h
式中:f: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n/m2);γ:混凝土重力密度(kn/m3);t0:新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h),可按实测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采用t0=200/(t+15)计算(t为混凝土的温度,℃);v:混凝土的浇筑速度(m/h);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m);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不掺外加剂时取1.0,掺具有缓凝作用的外加剂时取1.2;β2:混凝土坍落度修正系数,当坍落度小于100mm时,取1.10;不小于100mm时,取1.15。
3.2 钢筋的检查,钢筋的绑扎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
3.3 检查混凝土泵或泵车的放置处是否坚实稳定。
3.4 布料设备不得碰撞或直接搁置在模板上,手动布料杆下的模板和支架应加固。钢盘骨架的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手动布料杆应设钢支架架空,不得直接支承在钢筋骨架上;板和块体结构的水平钢筋骨架(网),应设置足够的钢筋撑脚或钢支架。钢筋骨架重要节点宜采取加固措施;浇筑混凝土时,钢筋骨架一旦变形或移位,应及时纠正。
3.5 检查混凝土泵是否能正常工作。
3.6 混凝土泵送施工现场,应按统一指挥和调度,以保证顺利进行泵送。
3.7 对施工现场,混凝土生产单位,应规定联络信号并配有通讯设备,以便及时联络,统一调配。
3.8 各岗位人员必须持证方可上岗,无经过专门培训的无证人员不得上岗操作。 4 混凝土的拌制
泵送混凝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泵送混凝土宜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在混凝土公司生产,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至施工现场,这样生产的混凝土质量容易得到保证。泵送混凝土由商品混凝土公司生产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标准《预拌混凝土》的有关规定执行生产。生产泵送混凝土前,应先全面检验生产原材料的质量指标,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及配合比设计要求,并应根据生产原材料的变化,及时调整混凝土生产配合比。生产泵送混凝土时,应严格按国家标准要求对生产原材料进行计量。 5 混凝土的运输
为保证混凝土泵送的顺利进行,搅拌好的混凝土拌合物从生产地点(混凝土公司)到泵送处(施工现场)的运输很重要,因为相对一般混凝土而言,泵送混凝土设计塌落度较大,长距离运输混凝土容易产生离析,造成堵管。故最好选用专用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并在卸料前高速正转运输车的搅拌筒(鼓)2~3分钟方喂料。 6 混凝土的泵送
混凝土泵或车泵启动后,应根据输送管的长度先泵送适量的水以湿润料斗、混凝土缸及输送管内壁等直接与混凝土拌合物接触的部位。经泵水检查正常后,再泵送适量的1:2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内除粗集料外的其他成分相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进行润滑输送管内壁。水泥砂浆的用量及配制可参考左表进行:
刚开始泵送时,混凝土泵应处于慢速、匀速并随时可反泵的状态。待各方面情况都正常后再转入正常泵送。
正常泵送时,泵送要连续进行,尽量少停顿,遇到混凝土供应不上的情况下,可放慢泵送速度,保持连续泵送。混凝土泵料斗中应时刻保留足够的混凝土,作为间隔推动管路内混凝土之用。 长时间停泵,应每隔4~5分钟开泵一次,使正泵和反泵各两个冲程,以防止混凝土堵管。如为混凝土泵车,可使浇筑软管对准料斗泵送,使泵管内混凝土进行循环,以防止混凝土堵管。 当输送管被堵塞时,应采取下列方法排除:(1)重复进行反泵和正泵,逐步吸出混凝土至料斗中,重新搅拌后泵送。(2)用木槌敲击等方法,查明堵塞部位,将混凝土击松后,重复进行反泵和正泵,排除堵塞。(3)当上述两种方法无效时,应在混凝土卸压后,拆除堵塞部位的输送管,排出混凝土堵塞物后,方可接管。重新泵送前,应先排除管内空气后,方可拧紧接头。 7 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应预先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平面形状和几何尺寸、混凝土生产设备和运输设备的供应能力、泵送设备的泵送能力、劳
动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周围场地大小、运输道路情况等条件,划分混凝土浇筑区域。并明确设备和人员的分工,以保证结构能按计划整体性进行浇筑。
泵送混凝土的振捣宜采用机械振捣,严禁过度振捣或漏振,当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动捧)的移动间距宜为400mm左右,振捣时间宜为15-30s,当采用人工插捣时,严禁漏插。
泵送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塌落度大、胶凝材料用量大、细骨料用量大、粗骨料粒较小、收缩大。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工程,必须在混凝土终凝前2小时左右再用磨板、压尺进行二次压浆抹面处理,并应及时淋水养护或覆盖湿麻包养护,防止混凝土面层水份蒸发过快,容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严重者会形成贯穿性裂缝;特别是在气温高、相对湿度低或较大风速的施工环境下,上述工艺尤为重要。 8 混凝土泵的清洗
混凝土泵送结束后,应及时清洗混凝土泵和输送管,清洗方法有水洗法和气洗法两种。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水洗较为普遍,因其操作方便、安全。首先,应计算泵管内剩余的混凝土量,泵管内混凝土的数量可参考附表,洗管前应先行反吸,以降低管内压力和管内的混凝土量,洗管时,布料杆或弯管出口,禁止站人,可用安全挡架或围栏阻挡,防止伤人。 9 结束语
混凝土的泵送施工方式与传统的施工方式比较有明显节约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等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混凝土泵性能的提高,我国空前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新的施工技术支撑,这一切都为泵送混凝土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也会有新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澜.水泥混凝土组成性能应用[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李立权.混凝土工操作技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华生、赵慧如.混凝土工操作技术指南[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4]尹国元.混凝土工基本技术[m].金盾出版社,2002. [5]雍本.特种混凝土设计与施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冯乃谦.实用混凝土大全[m].科学出版社,2001.
[7]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王墨耕.新编多层及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李乃珍,谢敬坦.特种水泥与特种混凝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张应立.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