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反切的起源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反切的起源

作者:刘超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反切的起源,主要探究了反切产生的原因,其中也涉及到反切产生的时间、条件等问题。通过对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来探求反切的起源的方法。 关键词:反切;内因;外因

中图分类号:H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98-01 一、反切产生的时间

关于此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反切起源于三国时期曹魏的孙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记载“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第二种观点认为反切并非孙炎首创,而是起源于早于孙炎的汉末人服虔、应劭等人。日僧安然的《悉昙藏》引用唐朝玄武的《韵铨·反音例》中称到“服虔始作反音”。

第三种观点认为反切在中国古已有之。清代刘熙载所著《说文双声·序》中“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第四种观点主张反切传自西域,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中说“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所以基于此种观点,反切应该产生于佛教以及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之后。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反切这种注音方法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了,而且反切的创造应该并非一人之功,而是众多汉儒的共同发现。此外,佛教的传入对反切的产生具有推动作用,反切的产生应该受到了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 二、反切产生的原因

反切的产生是许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我们把它们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将会更加清晰地为我们揭示出反切是如何产生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内部原因

反切产生的内因主要是指汉语自身的特点对反切创造的影响,主要包括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汉语语音中所具有的一些使用特点等等。

首先,汉代末期,社会发展,现代意义纸张出现,印刷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术的传承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书籍的增多,使许多读书人拥有了书籍,师生的学术交流不仅仅通过口耳相传了,这就对注音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时人们通常使用的“读若”、“直音”的方法自身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读若”只能取音相近或相似,而“直音”法要求注字与被注字的音必须是完全一样的,而有时找不到同音字就无法注音。因此,当时的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加方便准确的注音方法,这种要求是反切产生的内部的根本的原因。

其次,汉语语音自身具有一些使用特点,使人们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某种语感,为反切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汉语具有长期的合音字的传统,上古时期就有大量的合音字存在。古人对双声、叠韵这种构词法的运用,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汉语语音方面存在的特点。所以,古代合音字、联绵字中所具有的两字拼合一字之音的特点蕴含着与反切类似的音感意识。

反切的发明具有其固有的时代条件,是当时社会发展、学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同时,汉语语言中存在的特点,尤其是古人对汉语语音的运用,为反切的出现提供了语感基础。所以,反切的发明离不开古人的集体智慧,离不开当时的时代条件,也离不开此前长期的历史积淀。 (二)外部原因

反切的产生,受到佛教的传入与梵语语音特点的影响。

佛教大约在两汉之交时,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入中国,首先在中国的王室皇族和贵族地主等上层社会流行,同时大量的佛经也传入中国。印度的佛经都是由梵语写成的,经由西域各国传入时,需要通晓两种语言的人进行翻译,这时西域和印度僧人承担起了这项任务。他们与汉人一起,把大量佛经翻译成汉语。当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僧人翻译家,如安世高等,为世人翻译了大量高水平的佛教译作。

这时期的佛经翻译,为反切的发明创造了条件。译经的过程是外僧背诵佛经,传言者口译成汉语,再由汉人揣摩传言者的意图,笔录成汉文,并进行修饰。而译者唯恐违背经旨,一般采用直译法,为保留原貌,多采用音译,这就使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到拼音文字与汉字的差异。大量的译经活动,使他们能够从梵文拼音和汉字读音的对比中,慢慢悟出拼音的原理,并结合汉语的双声叠韵法,来分析汉字语音的声韵调,从而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法。

因此,反切注音法的产生主要是适应当时学术发展的需要,在汉语传统的合音字与汉语运用具有的双声叠韵特点的基础上,一些精通汉语的外国僧人或精通梵文的汉族学者在译经、读经时受到梵语拼音文字特点的启发,从而发明了反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江明镜.反切探源[J].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陈卫恒,朱保安.反切渊源补正[J].殷都学刊,2002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