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自”风流
作者:杨倩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4期
笔者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发现,“自”字备受历代诗人青睐,是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也是诗歌鉴赏考查中常“炼”的字眼。一个“自”字,包含的内容丰富,情感细腻,学生在赏析炼字时,往往难以把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自”蕴含的主要情感进行粗略整理,将其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自怜自伤
正如陆游《秋思》中写道“诗人本自易悲伤”,用“自”来表哀愁最是常见。《唐诗鉴赏辞典》这样评价“自”的表愁功能,“无论世人多么沧桑,离人多么伤感,流水照常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山花还是浪漫。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 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有恨,奈何流水无情。人生之种种遗恨,自如这无情东逝之水,无边无际,无有穷期。“自”字不知饱含了这亡国之君多少无奈,多少感伤。可谓泣血含悲,境界阔大,余愁悠远。 二、自在自适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这个伟大的时代也孕育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崇尚“自然哲学”,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这种精神世界的富足自在,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首先来看陶渊明《饮酒》。 《饮酒》其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开头四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是陶渊明隐逸心态的最佳诠释。居住在人来人往的环境,却没有人来客往的喧闹,自问为何如此?最后自答,“心远地自偏”,所有的凡尘俗世自与我不相干!著一“自”字,将诗人内心的宁静自适展露无遗,不事雕琢,返璞归真,艺术境界之高妙,令人叹服。
“自”表自在自适的诗作,不胜枚举。“云影自悠悠”(辛弃疾《水调歌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莫不展现诗人们追随陶渊明的足迹,在自然中获得精神的富足愉悦,内心的自由自在。 三、自许自誓
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古人,心中都有一股家国情怀。因此,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是诗词作品中常新的主题。尤其是在外辱犯边,王朝式微之际,多少好男儿血染沙场。文士们也不甘示弱,纷纷提笔挥就豪迈词句,甘愿为国效命,自誓血肉长城。 来看初唐四杰之杨炯《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首句“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第二句“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自然有责,诗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那种自发的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慷慨激昂的精神境界,笔力尤其雄劲。
初唐国势蒸蒸日上,面对外敌入侵,诗人们内心的爱国情怀尤且被激发,更不必说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了。南宋一朝,爱国是诗歌中不变的主流。诗有放翁,词有稼轩,两人作品中饱含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令人读之动容。 书愤(其五)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陆诗首联写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报国之丹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 满江红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词人认为好男儿自当立誓马革裹尸还,以驰骋沙场,为国捐躯为荣。不应沉溺温柔乡中,苟且偷安。
两首作品中用到“自许”“自誓”,皆展现了作者为了抗金复土,甘愿血洒疆场的牺牲精神。可懦弱的南宋朝廷耽于享乐,求和偷安,让陆游、辛弃疾这样有英雄情结的爱国之人深恨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自许”“自誓”也流露出深深的愤懑不平! 四、自信自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孟子推崇的大丈夫人格开始,文人自视为君子,不可无傲骨。谦谦书生,铮铮铁骨,富贵、威武、贫贱都不能使之妥协,将之摧毁。这种自信自傲恰是文人精神人格独立的一种展现方式。
且看宋词婉约派词人柳永在词作中展示出的文人的自信自傲。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举落第又如何,仕途受挫又如何?文人自有一段傲骨。“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既是才子,自能发光,白衣如何不卿相?这份自信自傲,是对统治集团的讥讽,是与上层阶级的决裂。“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最终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成为中国词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词家。
最令人叹服的当属谭嗣同《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文人对腐朽旧制度的最强有力的反抗,这是民族的脊梁骨!面对死亡,我自仰天大笑,“自”是对腐朽势力的蔑视,是对心中理想的坚信,是甘愿用自己的头颅与热血,去换来一个朗朗乾坤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所以说,文人的自信自傲是建立在对自我身份、自我担当的认同的基础上的,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