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博物馆设计任务书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建筑学专业三年级2013-2014学年第3学期

《建筑设计Ⅲ》课程设计指示书2

——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巩固和发展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

在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中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提高综合把握影响建筑的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功能等诸多因素的能力。 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观念

在建筑设计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建筑设计中对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环境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3. 关注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该建筑作为文化类型的建筑,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应结合具体地段,发掘建

筑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特点和潜力。 4. 培养建筑设计的创意能力

广义的创造贯穿设计的始终,设计的任何前提条件,都有可能成为创造的契机。希望在设计中综合运用生态设计的理念,巧妙利用各种生态设计的要素,在满足建筑生态要求的同时,设计出具有创意的形式和空间。

二、设计要求及功能组成

(1)乡土文化博物馆设计

本设计要求以建筑语汇表达当地典型的文化特性;探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满足博物馆类建筑在流线设置、展示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思考博物馆建筑在当代博物馆新发展趋势之下的新变化。

建筑的功能组成见下表 总面积: 门厅: 内含售票、信息咨询等 展示面积:可设3---4个展厅 内含讲解员休息室 广播室等 藏品库房: 600 m2 展陈设计 100 m2 6000m²(±10%) 业务研究: 400 m2 其中: 艺术家工作室 2400 m2 研究室 800 m2 300 m2 300 m2 1

公共教育: 其中: 报告厅 教室 观众参与活动中心 多媒体中心 图书馆 600 m2 150 m2 文物修复 刊物出版 50 m2 50 m2 300 m2 100 m2 100 m2 100 m2 100 m2 休闲服务: 100 m2 其中: 咖啡快餐厅 100 m2 150 m2 茶座 艺术商品部 可与门厅结合设计 后勤办公: 其中: 行政管理 物业管理 消防控制与中央控制室 空调机房 变配电室 水泵房 300 m2 其他: 150 m2 地面停车:30辆 50 m2 室外展场: 100 m2 室外演出场: 100 m2 40 m2 30 m2 500 m2 500 m2 400 m2 (2)当代艺术中心设计

当代艺术中心是一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当代艺术空间,它将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各方面人士提供创作及展示的空间,可以进行开放的、多媒介的当代艺术展览。当代艺术中心以展示、研究和收藏当代艺术,并以反映实验性先锋思想及都市现代文化为主要方向,并可以定期举办电影放映、学术研讨等活动。 建筑的功能组成见下表: 总建筑面积 1.艺术品展藏部分: 展厅: 临时展厅: 库藏: 多功能厅: 咖啡厅: 图书和纪念品销售: 售票: 值班:

6000m²(±10%) 5000 m2 2.研究办公及设备机房部分: 2400 m2 600 m2 800 m2 200 m2 100 m2 60 m2 20 m2 20 m2 1000 m2 研究室: 30X4=120 m2 办公室: 30X4=120 m2 小会议室: 图书资料室: 接待室: 值班室: 消防控制室: 空调机房: 30 m2 100 m2 30 m2 20 m2 20 m2 100 m2 2

寄存: 保安: 管理: 20 m2 20 m2 变配电室: 水泵房: 40 m2 30 m2 20 m2 另设小门厅、走道、楼梯间、卫生间等公共服务空间。 另设门厅、走道、楼梯间、卫生间等公共服务空间。 (3)生态科技馆设计

该设计要求体现现代科技成果,符合现代科技馆的要求,确保现代科技馆各项功能的合理;保证人流、物流畅通,收藏区、展览区和工作区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实现展、藏、研三大功能合一。结构坚固耐用、布局巧妙合理、通风和采光良好。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的同时注重经济节约。

建筑的功能组成见下表: 总建筑面积: 1、科技馆展览部分: 开放展厅 临时展厅 多功能报告厅 3800 m2 2、科技馆储藏部分 : 2400 m2 800 m2 库藏 展品制作及修理 6000m²(±10%) 400 m2 600 m2 100 m2 500 m2 250 m2 3、科技馆研究办公管理部分: 门厅 350 m2 办公室(馆长、财务等) 研究室(图书室1间) 30X5间=150 m2 30X5间=150 m2 设置值班、服务台、衣帽间、贵宾接待室、洗手间、储藏、小型配餐等范围空间。门庭除人流集散外,可考虑进行展览揭幕、新书首发、产品推界、学生交流等活动空间。 售票 值班 保安 寄存 图书及科技制品销售 茶食及咖啡厅 卫生间及开水间

20 m2 20 m2 20 m2 会议室 贵宾接待室 值班室 60 m2 30 m2 20 m2 20 m2 50 m2 20 m2 20 m2 3

20 m2 设备用房: 100 m2 60 m2 消防控制室 空调机房 配电室 水泵房 三、设计地段

见附图

四、进度计划(设计时间为7周)

周次 时间 地点 教学内容 讲课:“博物馆设计原理”及设计任务书讲解。 讲课:“博物馆设计原理” 讲课:“博物馆实例分析” 讲评选题报告 10 周三:8—10节 J2B-104 教学重点 1、熟悉课题要求与地形 2、通过抄绘初步了解博物馆建筑特点 3、通过实例参观直观体验与理解博物馆建筑的特点 4、通过制作基地环境草模了解建筑场地与环境 5、地形场地及环境分析 课外要求 1. 查阅搜集参考资料。 2. 自行参观大理、昆明等地的博物馆建筑等文化建筑。 3. 抄绘博物馆案例三个(平立剖,总平面和手绘表现图) 4、制作基地模型(1:500) 5、一草构思、草模及写选题报告(含场地分析) 一草构思、绘图及草模 周一:1—3节 9 周三:8—10节 周一:1—3 节 J2A-109 J2B-104 J2A-109 周一:1—4节 11 周三:8—11节 一草辅导 交一草、草模并评图 交调研报告(含场地分析)和抄绘案例,并评析 二草辅导 二草辅导 交二草、草模并评图 三草辅导 三草辅导 三草辅导 1、梳理功能与流线,形成借、阅(含视听)、藏、辅助的整体功能配置关系 2、明确空间模式,建立空间秩序 3、完成场地初步设计 空间-功能-结构-场地循环深入 1、细化空间模式及方案 2、研究重要空间节点 3、研究各类细部 1、梳理表达线索 2、平立剖细画 3、建立完整的电脑模型 1、梳理表达线索 2、平立剖细画 周一:1—4节 专业教室 12 专业机房 周三:8—11节 模型室 (根据各组周一:1—4节 指导老师13 情况定) 周三:8—11节 周一:1—4节 14 周三:8—11节 专业教室 周一:1—4节 S3-3机房 模型室 15 (根据各组周三:8—11节 指导老师情况定) 16 周一至周五 二草构思、绘图及草模 二草构思、绘图及草模 三草计算机绘制 三草计算机绘制 3、建立完整的电脑模型 交电脑草图(三草)1、梳理表达线索 并评图 2、平立剖细画 3、建立完整的电脑模型 三草计算机绘制 专业教室 专业机房 正图(计算机绘制)分析图纸、模型定稿、排版、正图计算机绘制 辅导 成果模型、公开评图准备 4 五、设计成果要求

(一)第一阶段(第9-10周)

理论讲授:博物馆建筑设计原理

选题报告:确定博物馆主题,根据选题对基地进行分析。包括城市整体气候分析、用地周边环境分析、地域文化特点分析、城市形态关系分析、建筑使用功能分析、总平面布局分析等。A3图幅,图示为主,辅助文字说明。 (二)第二阶段(第11-15周)

方案设计:包括设计构思分析、生态设计策略、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三维表现图。 (三)第三阶段(第16周)

(1) 正式图纸内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图 名 总平面图 各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分析图 室内外透视图 设计说明 技术经济指标 比 例 要求 全面表达建筑与原有地段位置及道路关系。要求画出准确的屋1:500/1:1000 顶平面并注明层数;画出详细的室外环境布置,包括铺地、绿 化、小品及汽车、自行车的停放场地等;标注建筑各出入口位置。 1:200/1:300 首层平面表现局部室外环境,画剖切标志。 1:200/1:300 4个,要求至少有一个立面表现主入口。 1:200/1:300 2个,要求剖到主门厅,剖或看到主楼梯。 基地分析图、构思分析图、流线分析图、功能分区图、景观分析图等 数量若干,外观透视图尺寸不小于40cm×40cm。 书于第一张图纸中,字迹(仿宋字)公正,布置合理。 指标包括: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 (2) 图纸要求:

A.图纸规格: A1图幅 ,电脑制图。 B.每套图纸须有统一的图名和图号。

C.房间不得用编号表示,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需绘制标准表格标于图纸背面右下角处。 D.正式图务必正确表达设计没有差错,无平立剖不符之处,此次要求计算机制图(运

用AOTUCAD\\PHOTOHOP\\SKETCHUP\\3DMAX等软件),要求图纸内容完整,制图规范,构图合理美观、色彩搭配恰当。 (3)电子档案:

各个阶段成果(包括图纸、模型以及调研报告、设计说明文字资料等全部内容)由学生自己进行电子存档,刻录光盘1份。

以“班级+ 姓名+学号”建立电子档案,子文件夹可以根据内容自己命名。

(4)交图时间:第16周周日下午5点,拖图按0分计。

5

六、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提示

场地环境部分:

1.保护场地原生态环境特征。

2.通过植物配置提高场地的绿量和植被生态功能。 3.采用人工湿地等生物净化技术处理雨水和污水。 4.通过建筑布局和植物配置优化场地风环境。 5.为利用浅层地热能创造场地条件。 建筑主体部分:

1.创建高效的建筑外围护结构系统(高性能保温隔热墙体、双层皮玻璃幕墙、外遮阳设施、相变蓄热地面或墙体、植被屋面和垂直绿化等)。

2.建立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优化自然通风及采光、湿热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等)。 3.优化能源系统(热电冷三联供、太阳能集热及发电、地源热泵、风力发电等)。 4.选择结构体系(钢结构、木结构、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等)。 5.设计室内生态空间(阳光间、绿化中庭、空中花园等)。

七、参考文献

1.《博物馆及艺术中心》 贝思出版有限公司编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博物馆建筑设计》 邹瑚莹, 王路, 祁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博览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 薛志峰等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设计结合自然》 (美)麦克哈格 著 芮经纬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6.Green architecture/James Wines ; edited by Philip Jodidio. New York:Taschen, c2000. 7.Green architecture/guest-edited by Brian Edwards. Chichester:Wiley-Academy, c2001.

8.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9.绿色建筑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 北京 :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0.生态建筑 : 面向未来的建筑 / 周浩明, 张晓东编著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11.高技术生态建筑 / 李华东主编; 天津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12.绿色建筑技术手册 / (美)Public Technology Inc., 王长庆,龙惟定等译 北京 :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1999

6

7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