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借语言彰显议论文的理性美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借语言彰显议论文的理性美

一般来说,记叙文以情动人,议论文以理服人;记叙文胜在感性,议论文美在理性。对于议论文的理性美,许多人都认为要观点独到,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这固然有道理。但议论文如果在语言上注意锤炼,注意运用一些技法来达到形象化的要求,那幺也能出彩,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读起来沁人心脾,回味起来余味无穷。 然而在大部分学生的日常习作中,议论文总是呆板有余,轻松不足;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枯燥有余,文采不足。其实,只要在确保论点明确、语言缜密、论证有力的前提下,文采斐然的议论文说服力更强。而那些语言空洞、枯燥乏味的议论文即使讲出了一番道理,也给人满口说教、味同嚼蜡、振振有词、空喊口号之感。所以亮丽议论文的语言,既可增加文章的感性之美,更可彰显文章的理性之美。

那幺,如何才能借语言彰显议论文的理性之美,从而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呢?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以下几个技法。 一、借比喻增添议论文的形象性

亚里士多德说:“善比喻者为天才。”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往往会收到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的效果。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运用比喻阐发事理,使抽象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事理形象化,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铭记一生。因此一篇好的议论文,运用比喻美化语言是极为普遍的,也是最容易收到效果的。

庄子论交友时就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正是借比喻,把交友之道说得深入浅出。 荀况的《劝学》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文章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连续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借助于学习,人们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以上喻体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明了,运用这些喻体说理,把抽象的事理阐述得透辟而鲜明,使人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深受启发。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而科学家“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巴甫洛夫在这里用了鸟凭借空气而飞翔的比喻,生动有力地论证理论研究和事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没有事实”将使理论研究毫无收获的道理。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宣言书,高尔基谈谦逊时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逊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这些语句文采丰腴,情味醇厚,读之如品佳肴,余味无穷,使文章具有动人的魅力。

二、借排比增添议论文的气势美

排比是一种富有极大表现力的修辞形式,它可突出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行文的气势。巧用排比进行议论说理,既可增大信息量,又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更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它会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那奔腾的激流中,让你去感受它那鞭辟入里、雄辩有力的阳刚之气,去领略它那大气磅礴、不可遏止的巨大力量。

培根在《谈读书》一文里,开篇就用了一组排比:“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组排比一开始就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告诉你一条成功的要诀,循循善诱,快言快语,让你在一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读书之好。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论及主观主义的危害时这样写道:“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这一组排比,既有广度,指出了受害的方方面面;又有深度,由己推人再上升到革命事业,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将主观主义的危害揭露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显示出了非凡的气势。

一名同学在习作《谈自信》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自信是什幺?自信就是诸葛亮在空城之上面对百万之众时镇定自若的笑容,就是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时坚定的目光,就是朱总理当选后答记者问时激昂的语调,就是女足姑娘们在球门前果断的一脚……”作者紧扣自信,纵论古今,着意铺排,酣畅淋漓,既有丰富的容量,又有鲜明的节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读者读到这里,定会思维翻滚,随之生发出自信的勇气。

再如在《享受寂寞》一文中,作者写道:“寂寞是无人理解时依旧的坚守与执着,是无人喝彩时依旧的怡然和闲适,是无人分享时依旧的自信与陶醉,是无人承认时依旧的自尊与痴狂。”这样的句子如滔天巨浪,一浪接一浪,呼啸奔腾,气势磅礴,让论点严密透彻,感情奔放激烈,增强语言的气势,使读者也心潮澎湃。 三、借引用增加议论文的文化美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说方法。在议论文中,巧妙地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成语等进行说理,往往会使所要阐述的内容高度凝练,言简意赅。这种充满哲理的语言,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它撞击人们的思想,开启人们的心智,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 诗词是最富思想感情、最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诗词中的名篇名句更是艺术长河里的精华。透过诗句,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思想灵魂,感受到诗人的生活气息。如写淡泊名利,我们就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就会想到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王维寄情于山水的诗句“清泉石上流”等等。在议论文中用这些诗句作为论据来展开议论,会大大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使语言精辟深邃,收到文采飞扬的效果。

比如谈“立志”,可用“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壮志与热情是伟大的辅翼”(歌德)、“真正之才智,是刚毅的志向”(拿破仑)、“最穷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福楼拜)。

在题为《距离》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归鸿无影。在‘家书抵万金’的岁月,‘海内诸弟隔’,‘天涯一身遥’,一封薄薄的书笺,不知染白了多少青丝,也不知哭干了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古人总是被滚滚狼烟挟卷得天各一方,又常常在人世风尘中躲进封闭的港湾,自己不出去,别人也进不来。‘消息未通何须急’,‘青灯古佛自安逸’,就在这种无奈的等待和有意的自足中,距离被演绎得无穷无尽。”作者左引右联,妙语如珠,引用的这些诗句如散落在草丛中的粒粒珍珠,使文章神采亮丽,境界深远。

斗米折腰’的豁达;需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勇气;需要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执着。”这段话旁征博引,文采翩翩,含蓄隽永,引人入胜。 四、借疑问创造文章的波澜美

语言贵有波澜。俗话说:“做人贵直,作文贵曲。”这不仅指内容要一层一层逐渐推进地展开,而且指语言要富于变化。营造疑问句,是造成波澜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杂文《有感于魏文华之死》一文中,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城管为什幺可以随便打人?他们的权力谁给的?他们究竟是人民的公仆还是野蛮的工具?是谁滋养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是谁丰满了他们暴力的羽翼?是谁纵容了他们冷酷的兽性?他们可是我们纳税人的钱养活的呀!” 短短几句话,连用六个问句组成排比,言之凿凿,有的放矢,步步为营,咄咄逼人,令人感叹,令人深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