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力学》

◆教材分析

在“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引导学生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导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前准备 ◆

学生观察老师给的各种力的现象,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

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播放攀岩的视频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 衡。 那什么是力呢? 创设生活情境感知运动的物体与力的联系,为新课引入做好铺垫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 实验器材:橡皮筋、刻度尺、弹簧、书。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课件,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翻书,观察书的形状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刻度尺,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通过1N的大小让学生能更好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刻度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理解力 通过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出力学基础知识 通过图形和练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拍打桌面时,手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五)作业P5 1 2 3 4 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力学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逻辑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1)从静止变为运动 或从静止变为运动;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反思 物理学是人们生产以及生活所必须掌握的,同时也必须熟练运用的一门学科,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然而,作为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力学知识,其教学成败也就决定着学生对于整个物理学的掌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