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研究
本论文以昆曲《牡丹亭·惊梦》的舞台表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明代至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出版本,梳理其剪裁、做表、调度、排场等变化,探讨更迭中的艺术得失,意在以小见大,探寻昆曲舞台表演的发展脉络及规律,期望对找到昆曲传承发展的可行之路有所补益。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讨论汤显祖在《牡丹亭》原作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并从表演角度分析“惊梦”段落的内涵。
继而细论《醉怡情》、《缀白裘》、《审音鉴古录》及两个梨园钞本中的显著变更,以总结明清时期的演出变化特点。第二章梳理从民国至今的表演嬗变,选取梅兰芳演出版、武汉杨菊苹与杨玉华版、台湾徐露与高蕙兰版、上海华文漪与岳美缇版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表演版本为主要比较对象,再结合近年舞台上新出现的演出改动,探讨艺术传承、艺术效果得失。
第三章分析各阶段表演变化背后的时代因素,讨论当今昆曲演出、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并提出观点。总结部分,结合论述过程中观察到的艺术规律,提出对当今戏曲演出、传承现象的一点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