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这首诗。
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吟咏。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也展示了他们别样的人生经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抒情散文《月是故乡明》,来共同解读季老浓浓的明月情结。齐读课题和作者。
师:同学们,我们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举手回答。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思念家乡。师:你会从题目入手体会文章的中心,这个方法真不错。请坐!
2.我想到了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师:背两句。你的古诗词积累可真不少啊。请坐!
3. 老师,我知道月是故乡明的出处。师:说来听听。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
师:是的,请坐。同学们,月是故乡明,就是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其实无处不明,杜甫却说月是故乡明,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因而被广为传颂。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看作者。请大家读一读作者简介。
师:是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们,故乡有爱,有家的味道。故乡才是我们魂牵梦萦的真正家园。季羡林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现在,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很好,请坐。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各读3遍。
师:词语都会读了,那你会用吗?找同学来填一填。
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用词啊!我们来齐读这句话。同学们,阅读经典就是与智者对话,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边读边做批注。开始吧。
师:课文读完了吗?谁能说说作者写了哪些童年趣事?
师:那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可为什么要写这些童年趣事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交流好了吗?谁先来说说。
师:你说的真好,因为这些童年趣事都是围绕月亮来写的,都与月亮有关。通过回忆这些往事,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师: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到四自然段,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同学们,作者后来曾经到过将近30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他在文中列举了哪里的月亮呢?请大家读一读。
师:作者喜欢这些月亮吗?
当然是喜欢的,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美妙绝伦形容非常美妙。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他。文中指作者在故乡以外的地方看到的月亮也很美。我们可以这样造句,九寨沟的景色美妙绝伦。
师:月是故乡明。作者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为什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呢?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是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了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讨论有结果了吗?那就坐姿端正。哪个小组来回报?
生:这是一种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更能表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说得真好,请坐。当作者已近耄耋之年,他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就连朗润园燕园这些赏月胜地以及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师:课程上到这,老师特别特别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之后,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知道的同学请举手。找同学读读这个句子。他找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故乡似慈母,临别时,给出门的儿女系上一根思念的线,从此,远在异乡的游子便再也挣不断这根柔柔的丝线。华夏民族是一个农业化的民族,土地对人们来说就是生命,故乡就是一个人的根,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因为我们的童年乃至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那里有我们的家、亲人和美好的记忆。一个人经验
的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季羡林先生走进了燕园,走上大学讲台,但没有走出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出了鲁西北那个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爱家乡就是爱祖国,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1.
2.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文章进行阅读,并和同学进行分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