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原练习题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

理工大学气象学院马原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 )

A.19世纪4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2.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中被马克思称之为基本内核的是他的 ( B )

A.辩证法思想 B.唯物论思想 C.形而上学思想 D.唯心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发表 C.《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D.《资本论》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C )

A.解放思想 B.无产阶级专政 C.实事求是 D.理论联系实际

5.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6.“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 C )。 A.是先验论观点

B.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是经验论的观点

7.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B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8.“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 C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多元论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在认识事物时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0.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B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3.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B

A.都是辩证法观点心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是A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对立统一

C.质量互变 D.否定之否定

1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想工作方法,体现了在工作中注意B

A.矛盾的斗争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非对抗性

16.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 A.要区分事物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肯定又否定 D.要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

17.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C A.普遍性

B.客观实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8.“吾生也有涯,而知亦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说法表现的是D A.反映论的思想 B.先验论的思想 C.经验论的思想 D.不可知论的思想

19.认识的高级阶段是D A.感性认识 B.抽象认识 C.形象认识 D.理性认识

20.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B A.真理问题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的辩证法 C.真理问题的反映论 D.真理问题的先验论

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D A.概念B.判断C.推理 D.知觉

2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D A.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2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B.吃喝住穿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24.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是D A.哲学 B.道德

C.宗教 D.政治法律思想

25.下列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有C A.个人意识 B.社会心理

C.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等 D.艺术、道德和哲学

26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C

A.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C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2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的许可范围”,这种看法是D A.宿命论观点 B.历史循环观点 C.机械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9.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是B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C.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D.虚心向群众学习

30.“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C 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观点 D.认为偶然性被必然性所决定的观点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恩格斯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三大发现是指 (ABC) A.细胞学说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C.生物进化论 D.万有引力定理 E.地理大发现

3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有 (ABC) A.德国的古典哲学 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E.哥伯尼的天文学

33.宗教是ABCDE

A.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B.是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 C.是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现象

D.是一种以对神灵的崇拜来支配人们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E.一种粗俗的唯心主义

34.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CDE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

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E.存在决定意识

3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CDE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E.物质与精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36.《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D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花离不开人对花的感觉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37.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BCDE

A.万物都是物质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B.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E.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 38.“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个“技术的创造物”,引起世界各种媒介的关注。人可以复制生命——生物工程学的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ABD

A.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挑战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再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说明人类思维可以创造物质

D.证明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E.说明意识可以决定存在

39.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是ABCD

A.相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已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D.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E.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40.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BCD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E.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没有什么区别

三 辨析题(每小题4分)

4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她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创立则具有偶然性。

答:1)正确2)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客观世界及其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没有相应的社会存在就不会有反应它的马克思主义。当一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现后,反映他的思想意识一定会出现,马克思主义正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3)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是由人总结出来的,到底是由谁提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与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主观条件相关。4)如果当年没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一定会由其他人完成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决定的。

42.世界统一于存在。

43.“环境塑造人,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社会环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4.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因

此,领袖人物的产生完全是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

45.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末叶。

46.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7. 只要有了科学的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就会无往不胜。

48.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9.假象就是错觉

50.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

51.试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

52.试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放的必要性。

53.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践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54. 试述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