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影响研究
现阶段中国形象传播正面临严峻挑战,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对国家形象传播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本文将对微博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微博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影响,主要包括话语内容的变更、话语权的变更以及公众角色的变更等。
标签:微博平台;国家形象传播;影响范围
一、微博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
(一)微博发展引发媒体格局变迁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在“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中提出,国家形象塑造面临着两方面现实困境,一是在他塑层面,中国形象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媒体影响。二是在自塑层面,仍存在跨文化传播发力、主体性确实等问题。并指出,国家形象传播需要在话语权构建上作出改变。微博的快速發展引发传统媒体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为话语权的重构提供了契机。在微博平台的支持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社会话语表达能力被充分释放。截止到2017年一季度,微博用户数量最多的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4个亿。在微博关注、转发等功能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极广、相互交叉作用的信息传播平台,为公众参与国家形象传播提供了途径。
(二)微波用户成为国家形象传播节点
微博采用“One to N to N”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裂变性、动态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微博与国家形象传播具有两种关系模式,当我国形象信息经微博传递给某一用户时,出现国家形象信息的聚集,当用户利用微博渠道发布国家形象信息时,出现形象的扩散。在两种机制的作用下,将新闻话题与微博用户串联起来,使微博用户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关键节点。
二、微博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影响
(一)话语内容的改变
英国史学家汤恩比曾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实际”。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综合国力和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国家形象建设却与中国承担的国际社会责任不相符。这主要是受传统媒体的影响,作为政府的发声工具,传统媒体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难以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共鸣,公众无法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也无法做到及时反馈。久而久之,导致传统媒体新闻缺乏活力,公众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失语者,没有对话语内容的控制权。这也是导致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中国国家形象
宣传片”等宣传方式失利的根本原因。
在微博平台的支持下,公众可以充分参与到国家形象传播的过程当中,选择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并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转发等形式,扩大信息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环节。比如在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之间,微波关注度排行靠前的政法新闻分别是:1.“两岸三地保卫钓鱼岛”。2.“2012年9月全国多地爆发保钓游行”。3.“2013年春运”。4.“2013年全国两会在京召开”。5.“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国五条”。6.“铁道部撤销”。7.“4.20雅安地震”。8.“神舟十号”等。这些新闻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国家的时政大事、政策变更、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等情况。其中既包含正面形象信息,也包含一定的负面信息,向受众展示了一个相对真实、可信的国家形象,这是国家形象传播在话语内容上作出的积极改变。
(二)话语权的改变
传统媒体作为政府的宣传工具,使统治阶级拥有绝对话语权,而普通大众则缺少发声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新闻媒体话语权出现颠覆性改变。以往的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国家形象传播的主要渠道,随着国民精神文明素质和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国家形象的评价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则为中国形象传播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新媒体时代下,微博等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公众“对抗”传统话语体系的工具,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话语权逐渐分散。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公众在参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同时,主体意识和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公众的观点正在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公众话语权决定了社会舆论走向,也决定了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微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话语权变更,会引发多方面影响。值得肯定的是,微博的发展打消了传统媒体对公众话语权的抑制作用,可以为国家形象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三)公众角色变更
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公众在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公众从传统媒体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公众的平等表达权利被充分释放,在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即可以接受信息、传播信息,也可以反馈自己的观点,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在新媒体时代下,国家形象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形象。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集团或个人对中国形象有不同看法,话语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出现对中国形象不利的言论。这是微博平台自身特点带来的必然现象,在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微博话语环境进行总体引导,但不能抑制公众传播国家形象的愿望,否则只会引发更强烈的社会舆论反弹。
【参考文献】
[1]郭雨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国家领导人形象建构研究[D].天津师范大
学,2016.
[2]林俊.微博对我国政治世俗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