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说”更精彩
作者:朱 瑛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7年第10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听了众多名师的展示课,令我敬佩不已的不仅仅是名师们对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更是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展示出来的精彩表现:一个个见解不凡,妙语连珠,滔滔不绝。真正应了这样的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精彩成就了教师的精彩。私下里,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些学生是怎么培养起来的?怎么这么能说会道?语文素养怎么这么高?怀着这样的好奇心,一次课后,我特地请教了一个上课班级的语文教师,该老师的一番话,便我茅塞顿开,其中心意思就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常重视“说”的训练,不仅关注学生说得“对”,更要重视训练学生说得“好”。
谈到“说”,很多人可能会说,“听、说、读、写”,“说”排老二,“说”是基本功,谁不重视。是的,课堂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交流品悟等等,哪一个不是在“说”?哪一次不是在练?可见“说”在语文课堂上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正是它的多,让我思考:从小说到大,为什么许多学生词不达意?为什么许多学生说得贫乏苍白?为什么许多学生说时语不成句,缺乏自信?我想,这大概与我们平时只在意学生说得对,而忽视学生说得好,说得有质量,忽视说的语言形象性和表达感染力有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说”更精彩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
小学生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最大的担忧是答错问题被同学耻笑,被老师批评。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要替学生着想。孙双金老师上课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大家发言不用怕,大胆发言,回答对了老师表扬,回答错了,仍然是表扬,表扬你的勇气。”答错了还有表扬,学生感到很新鲜,很高兴,于是一个个放下思想包袱,放开胆子,积极发言。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一个比一个说得有质量,这就是鼓励的作用,这就是表扬的效果。因此,在上课之前与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创设一种自由言说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说,大声地说,敞开心扉地说。
二、留足思考时间,让学生“想好”再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很多教师喜欢提问之后马上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其实这样的回答往往会流于表面,流于肤浅,这时举手的同学一般是思维敏捷型的,而思维深刻型的学生必须要给他一定的时间。因此,留白、等待,它能让心浮气躁的同学变得安静而深刻,它能让中下等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它能让学生从讲一句话走向讲几句话,它能让言之无序的同学经过大脑的思考走向“言之有序”。这样“想好”后再说,学生会说得有理有据,妙语连珠,滔滔不绝。请看《穷人》教学案例。
(在教学第一节时一学生突然发问)
生:老师,我觉得课文中的“温暖”与“舒适”好像用得不够准确。(两三个学生:老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师:(一愣)是吗?
生:是的。老师,您看哪,桑娜家的屋子只是个小屋,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而外面是寒风呼啸,屋子又漏风;再说,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温暖而舒适的呢?
师:是啊!厨房、餐厅、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呢?看来,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 (此时有两个学生听后,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用手示意)别急,大家再结合课文想一想,看看这两个词究竟用得准不准,需不需要修改。
师:(数分钟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请发表你们的意见。
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跟外面相比,相对来说还是温暖的。更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温暖”是比较而言的。
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问题,说明你已掌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舒适”用得准确吗?
生:那样一个简陋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他们对“温暖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现在你怎么看?(问刚才质疑的学生)
生:现在我觉得作者的“温暖而舒适”用得很准确。这里作者没有为了表现“温暖而舒适”选用一些华丽的词语,而是如实地描写:炉子里的火没有熄,地扫得干净,食具擦得亮,孩子睡得安静。而这些只要桑娜勤快就能做到,并不说明她家很富有。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没有教师的耐心等待,没有学生充分的静思默想,学生能“说”得有理有据,能说得如此具体,能这样精彩纷呈吗?
三、铺设情景,让学生的“说”富有内涵
我们知道,每一堂课都有大量的师生对话。这些对话,大部分又指向问题的答案,所以学生有时说的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词。教师对待学生的“说”,往往侧重于“说”的正确,而不在意学生言语表达的通顺、连贯、具体与有内涵。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为学生的“说”铺设一定的情境,他们就会在特定的情境中,在移情体验中,在角色互换中,产生“说”的愿望,找到“说”的感觉,生成“说”的语言,从而“说”得通顺,说得连贯,说得具体,说得富有内涵。如《鸟的天堂》的说话情境铺设:
师:巴金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这株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假如你是第一只飞来的画眉,你发现了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你会怎样召唤你的家人、朋友来此安居乐业? 生:爸爸,在南国有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遮盖住整个小岛,独木成林,那树叶绿得发光,绿得发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那儿冬暖夏凉,是我们生活的天堂,我们一家到那儿定居吧!
生:朋友,我发现这里有一棵好大好大的树,那么大,那么绿,依山傍水,太适合我们生活了,你们快来呀!
生:姐妹们,快看呀!下面有一棵又大又密的树,还有清清的河水。这个地方太好了,我们就在这儿生活吧。 ……
四、提供“云梯”,让学生的“说”更顺畅,更生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个话题抛出后,学生有时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说不出来,或说不具体。对此,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分解话题,使话题指向更明确,更具体,更好“说”(这一点本文不作举例);二是教师提供示例,让学生从教师的“说”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话题该怎样“说”,“说”什么。从而使学生“说”得更顺畅,更生动。这种必要的示例如同为孩子架起一座通往天宫的云梯,让他们有了自己上天的可能。如在《风筝》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说”的镜头:
师:我们精心地制作着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我想做一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假如让你做一个风筝,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 生1:我想做一个老鹰样的风筝,因为我想像老鹰一样展翅翱翔。 师:风筝寄托着你的梦想。
生2:我想做一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带着我的希望,带着我的快乐,在蓝天白云间穿梭。
师:是的,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
生3:我想做一个心形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到贫困山区,送上我的爱心;飞到有战争的地方,带去爱的和平,让世界充满温馨。 ……
师:我想,风筝一定可以完成你们的愿望。
五、广泛汲取,为学生的“说”蓄足资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没有厚积,哪来薄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在“流”上下功夫,更应在“源”上做文章,要引导学生像蜜蜂采蜜一样,广阅博览、大量汲取,为“说”积累资本。记得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有句名言:“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它是吸收,是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是输出。若是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广阅博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充分汲取,不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怎能指望有雨落下来?没有足够量的语言积累,如同空中没有几块云,你怎能指望学生的“说”如倾盆大雨,滔滔不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更要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蓄足资本。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话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等。在“说”的训练中,学生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不断选择、不断取舍。这样,学生一方面体会到了广阅博览、不断汲取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与积累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如此,既提高了学生“说”的技能,又充实了其“说”的“资本”。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说”,这个每节课都在做的练习,只要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广阅博览、大量积累,扎实根基,在“说好”上下工夫,就不愁我们的学生不像人家的学生一样,在课堂上个个口若悬河,谈吐不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