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设计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讲解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讲解员的初步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学会列提纲,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每个人都有梦想,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入主题。)

小时候,我觉得成为一名讲解员是很酷的一件事。我想站在大舞台上为人们讲解家乡的美食美景,我想在博物馆里为人们讲解历史悠久的文物,我想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为人们讲解我最爱的学校。

2.这节课将给大家一个成为一名讲解员的机会。 二、准备工作,确定主题。

大到为人们讲解地球、宇宙,小到为同学讲解自己的家庭、班级,这都属于讲解。

1.我们应先确定好讲解的主题,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事物。

分组讨论(四人一个小组),把自己想讲的对象说出来,组内讨论哪个更适合作为讲解对象,最后确定主题。 2.确定好主题后,开始搜集相关资料。

小组合作,四人分工,找同一主题不同方面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把收集到的资料分类,整理归纳。

语言简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懂得有舍有得,不需要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用到讲解词中。 4.按照一定顺序列提纲。

先各自列提纲,再组内讨论交流,最终确定一份。 5.根据提纲写出讲解词。

写完组内讨论、修改,最后定稿。

(开头语)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省××市。

(概括介绍)介绍位置、范围、地位、历史、现状、发展前景等。

(重点讲解)景物的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等方面。 (结束语)今天的旅程就到这里啦,期待你们的再次光临,再见!

三、展示交流。

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或各个成员负责不同部分的讲解)其他小组分别记录下本次讲解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打分。前三名可参加决赛,争夺“小小讲解员”的称号。

要求:

1.每组时间控制在三分钟左右。

2.讲解时,条理要清楚,语气、语速要适当,善用动作、表情等。

3.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将收集的图片资料投影,或者做成ppt、影像等。

教师全程记录,为下一阶段点评做准备。 四、提出建议,适当修改。

1.各小组上交评分表,老师统计分数。

2.公布前三的小组排名,排名靠后的只公布分数。

3.按出场顺序评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4.学生代表发言完毕,老师再进行补充分析。

能否脱稿?动作、表情是否自然?有没有与听众互动?是否出现语病?语言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鼓励排名靠后的同学,希望他们正视不足的地方,继续努力。排名前三的同学应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 五、我是“小小讲解员”。

决赛上,同学们与初赛时相比,显得有些紧张,发言代表们认真地背着台词,组员们加油鼓劲,评委们打起十二分精神想要

找出破绽。(可以用影像记录选手上台的全过程,留住一份属于他们的回忆。)

点评:要讲出与众不同的点,吸引听众,同时,对于自己所讲内容,要保证准确无误,不能只求新鲜有趣。

比赛结束,评分统计,选出“小小讲解员”,并进行颁奖(冠军、亚军、季军)。 我是小小讲解员

确定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列提纲→定稿→开始讲解 (动作、表情到位,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充分思考,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精神。让学生注意语言的表达,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

2.各小组派代表讲解有些费时,可以按实际情况再做调整。

2、《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讲解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讲解员的初步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学会列提纲,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每个人都有梦想,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入主题。)

小时候,我觉得成为一名讲解员是很酷的一件事。我想站在大舞台上为人们讲解家乡的美食美景,我想在博物馆里为人们讲解历史悠久的文物,我想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为人们讲解我最爱的学校。

这门课会给你一个成为评论员的机会。 二、准备工作,确定主题。

大到为人们讲解地球、宇宙,小到为同学讲解自己的家庭、班级,这都属于讲解。

1.我们应先确定好讲解的主题,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事物。

分组讨论(四人一个小组),把自己想讲的对象说出来,组内讨论哪个更适合作为讲解对象,最后确定主题。 2.确定好主题后,开始搜集相关资料。

小组合作,四人分工,找同一主题不同方面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把收集到的资料分类,整理归纳。

语言简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懂得有舍有得,不需要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用到讲解词中。 4.按照一定顺序列提纲。

先各自列提纲,再组内讨论交流,最终确定一份。

5.根据提纲写出讲解词。

写完组内讨论、修改,最后定稿。

(开头语)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省××市。

(概况)介绍选址、范围、现状、历史、现状、发展前景。 (重点讲解)景物的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等方面。 (结束语)今天的旅程就到这里啦,期待你们的再次光临,再见!

三、展示交流。

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或各个成员负责不同部分的讲解)其他小组分别记录下本次讲解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打分。前三名可参加决赛,争夺“小小讲解员”的称号。 要求:

1.每组时间控制在三分钟左右。

2.讲解时,条理要清楚,语气、语速要适当,善用动作、表情等。

3.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将收集的图片资料投影,或者做成ppt、影像等。

教师全程记录,为下一阶段点评做准备。 四、提出建议,适当修改。

1.各小组上交评分表,老师统计分数。

2.公布前三的小组排名,排名靠后的只公布分数。

3.按出场顺序评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4.学生代表发言完毕,老师再进行补充分析。

能否脱稿?动作、表情是否自然?有没有与听众互动?是否出现语病?语言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鼓励排名靠后的同学,希望他们正视不足的地方,继续努力。排名前三的同学应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 五、我是“小小讲解员”。

决赛上,同学们与初赛时相比,显得有些紧张,发言代表们认真地背着台词,组员们加油鼓劲,评委们打起十二分精神想要找出破绽。(可以用影像记录选手上台的全过程,留住一份属于他们的回忆。)

点评:要讲出与众不同的点,吸引听众,同时,对于自己所讲内容,要保证准确无误,不能只求新鲜有趣。

比赛结束,评分统计,选出“小小讲解员”,并进行颁奖(冠军、亚军、季军)。 我是小小讲解员

确定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列提纲→定稿→开始讲解 (动作、表情到位,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充分思考,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精神。让学生注意语言的表达,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

2.各小组派代表讲解有些费时,可以按实际情况再做调整。

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用多种方法认记“葫、芦”等11个生字,会轻声读“啊”、“葫芦”的“芦”,能正确读写“棵、谢”等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能正确读写“从前”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的原因;

4.根据相关陈述,你可以谈谈种葫芦的人的感受(或者说服种葫芦的人)来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物(图画)导入 揭示课题

师:(“葫芦”的图片或者实物)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 生读:“葫芦”,发现:草字头,长在菜地里, 师:这不一个种葫芦的人来了。

生读课题(不拖音、读干脆) 二、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预设:1、长句子,注意停顿(第一自然段两个长句子),不漏字(开出了的“了”字)、不添字、不回读。 预设2、找找“藤”字

预设3、“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难读的句子,生读,指导。

预设4、朗读带有“自言自语地”、“细长的”的句子。 预设5、读藏在“葫芦”背后的词语,“葫芦、花谢、藤上、蚜虫、比赛、奇怪”的词语

三、读好课文、读准感悟之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顺学而导,指导朗读 五句话,五位学生读

“雪白的”读出可爱,“细长”形状的可爱,“挂着”样子的可爱,对葫芦的喜爱。朗读的时候,读出意思来、读出画面来。

读可爱的句子,读读看图。 读出逻辑重音,如“挂”。 四、读好第四自然段(结果)

1、用学过的方法读,读出画面“变黄了”、“一个一个”。

五、一手好字

有人种了一(棵)葫芦,每天(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奇(怪)的是,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书写:左右结构、高低、宽窄等 第二课时

一、引入喜爱,整体感知

导语:继续学习《我要的是葫芦》,这是谁说的话啊? 1、填空复习词语:我要的是葫芦,不是( 葫芦叶子 ),不是(藤 ),这个种葫芦的人真喜欢葫芦啊! 2、指导读出喜爱

导语:从前面的学习中,知道喜爱,还从哪里看出喜爱? 指导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读出喜爱;

读好带有“盯”、“自言自语”语言动作神态词语的句子,读出喜爱。

二、、圈画语句,找出原因

1、找到相关语句,找到一处,标一个①;找到两处,标一个②;找到三处,标一个③。

2.三个学生每人说一个地方,第四个学生把原因联系在一起。

三、朗读续编,揭示寓意

1、分角色朗读(一个邻居看见了,)

2、顺学而导(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还用”、“不用”,与生活的情景结合在一起,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只相信自己,自以为是,很固执,指导读出带有问号的句子的语气。

3、课件:小葫芦靠叶子提供养料,叶子上长满虫子,养料被小虫子吃光了,就不能给小葫芦提供养料了,所以,小葫芦掉下来了。

学生说,教师整合说。 四、叙说表达

种葫芦的人喜爱葫芦,最后一个葫芦也没有得到,很伤心。你的想法是什么?

默认:因为叶子被虫子吃光了,小葫芦无法提供养料,所以小葫芦倒了。(寻找食物之间的联系)

预设:我要的是葫芦没有错,可是有了蚜虫不治就错了。 五、师生小结,书写生字

出示带有生字小方格的句子,填空,说最难写的生字,书写。

这个人第二年又种了一(棵)(葫芦),开了(雪白)的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他每天(盯)着葫芦(自言自语),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马上就去(治),邻居们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今年抢着治蚜虫。他说,只有除掉蚜虫,葫芦才能长大! 六、拓展

1.因为他明白了道理,第二年就种了一个葫芦吸取教训,于是他得到了这个葫芦。

2、推荐讲述道理的的文章、寓言。(翻页课件)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开发区开元路小学 牛利娟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先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生观看葫芦图片,引出课题。教学文本时设计“闯三关”的游戏,以更好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有以下两点:

一、注意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变化

比如,板书“葫芦”时,我特意把两个字写成一上一下,然后沿字的轮廓画出葫芦的样子。在讲解识字方法时,我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看图片、做动作等不同的识字方法去学习生字。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所以读生字时,我要求他们声音由低到高读,再由高到低读。另外,快速指读、开火车读等方法,学生感觉很有趣。这也是变化。

二、让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体现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要想弄清这篇课文,主要解决一个问题: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可为什么到了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一个都落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闯关游戏,在老师的引

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范读、赛读、齐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让学生比较关键词句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他们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交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上课前,关注教材,走进课堂关注更多的就是学生了。课堂上,我走下讲台,近距离和他们接触,摸摸头,握握手,眼睛一直亲切地看着孩子,我觉得这也是优点。于永正老师说,教师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动作或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学生都能感觉得到老师是否关心他,是否喜欢他。“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真心才能换来真心,孩子也才会喜欢上你的课。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代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和凝练语言上下功夫,还有就是课堂评价语有些单调。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份美好的回忆……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小小的船》课文朗读与课文原文 [qq-video vids=s5s]

xiǎo xiǎo de chuán 2 小 小 的 船

wān wān de yuè er xiǎo xiǎo de chuán

弯 弯 的 月 儿 小 小 的 船,

xiǎo xiǎo de chuán er liǎng tóu jiān

小船有两个尖头。

wǒ zài xiǎo xiǎo de chuán li zuò

我 在 小 小 的 船 里 坐,

zhǐ kàn jiàn shǎn shǎn de xing lán lán de tiān

只 看 见 闪 闪 的 星 星 蓝 蓝 的 天。5、《小小的船》同步练习 1.给 正 确的音节画上横线。 船(chuán cuán)在(zài zhài) 闪(shǎn sǎn)见(jiànjàn) 2.我是拼写小能 手。 rì yuè ér zi ( )( )

shuǐ lǐ yuè ér ( )( )

3.为划线单词选择正确的音节。 zhī zhǐ

(1)只( )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xīng

(2)一只( )小鸟(niǎo)在天上飞。 4.填一填,再选一选。(用“____”画出)。

(1)“月”共________笔,第2笔是(hénɡ zhé hénɡ zhé ɡōu)。

(2)“里”共________笔,第5笔是(hénɡ shù)。 5.连一连,读一读。 弯弯的 星星 小小的 月儿 闪闪的 船儿 蓝蓝的 草地 红红的 太阳 绿绿的 天空 参考答案

1.chuán zài shǎn jiàn 2.日月 儿子 水里月儿 3.(1)zhǐ(2)zhī

4.(1)4hénɡ zhé ɡōu(2)7shù 5.略

6、《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看到雨后皎洁的月光斜斜地照进森林,似乎很安详。(阅读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表演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诵读古诗,发现层次;研读古诗,

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研读古诗,达到古诗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三、提炼方法,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 关注诗人和诗题;

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 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 反复诵读,体会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学法,迁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 (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4)分组交流学习收获,填写学生活动卡。 3.师生交流,研读古诗。

(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

(2)按照自己的节奏读古诗。 ①注意语速稍慢。 ②停顿适当。 ③字音准确。

(3)学生交流自己圈画的诗中景物,老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亮、天空、霜、枫、渔火、寒山寺、钟、船。 (4)抓诗眼,品景物。

①品读第一句:“月落”是即将落下的月亮;“乌啼”是正在啼叫的乌鸦,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品读第一句)“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

②品读第二句:“江枫”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

③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涌上心头。

(5)小组报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引导学生读诗,想图,从而理解诗歌。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好习惯。 四、赏析诗情,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预设:

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景色的;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不同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研读写景的古诗,我们要着重把握诗人的情感,透过景物描写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别样的古诗境界。 4.书写指导。

(1)“愁”是上下结构,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一些。 (2)“寺”书写时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体拉长或前倾。

设计意图:两首古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完两首诗后,通过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独立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不同山水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五、布置预习,课后练笔

1.根据两句古诗中描述的画面,选择一篇改编成风景的文章,最好有图。从日常读写训练入手,培养写作能力。 2.预习《长相思》,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写作,抓住契机向学生提供习作机会,选择一首诗改编成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解诗题,知

1.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是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相机出示课件简介: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被当时的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记起有关乡愁的诗词;通过解诗题,明确体裁;通过知,了解背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学习这首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初读词,巧学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

2.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念通顺,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要借助词句认识生字,不要把识字和诗词割裂开来。

(1)自主读文,读准生字的音,结合朗读画出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课件突出“程、灯、更、成、声”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字的读音让你发现了什么?(韵母相同,押“enɡ”的韵。)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字,更准确把握节奏。 3.教师强调“聒”“更”的字音和字义。

(1)“聒”,可扩词:聒碎、聒噪。字面为“耳字边一个舌字”。意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本文是指更鼓声和风雨声。

(2)“更”是多音字,本课读ɡēnɡ,是古时的时间单位。

4.尝试点名朗读,从速度控制、适当停顿、字正腔圆三个方面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范读初步走进文本;利用自由读,有层次地走进课文;抓住韵脚很好地把握词的节奏。总之,本环节主要宗旨为熟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以求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三、抓字眼,明词意

1.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这首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结合具体的字词说说。相机指导朗读。

(1)“一程”体现了走了很远的路,路途遥远;“夜深”说明夜深了,看着行营中亮起的千帐灯久久不能入眠,他似乎有心事。(指导朗读:读出有心事的感觉。)

(2)“梦不成”说明睡不着觉,更做不成梦。(指导朗读:把这种烦躁的感觉带到朗读中去。)

(3)“风一更,雪一更”是风雪之声,两个“一更”说明这里整夜都是风雪交加。(指导朗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

的生活条件,实际是心境的写照,读一读,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2.串词成句,理解全文。

(1)课件展示:山中之旅,水中之旅,走向关羽,夜晚万家灯火。

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词的上阕的意思: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上阕。

(2)续示:风变雪变,国破心梦不成,园中无此声。

①根据前边的“抓字眼”理解下阕: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②对比上部分的语气,加强语气再读下阕。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讲究循序渐进,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思,采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由“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和感觉”引领学生围绕词中关键字去初步领会词义,再将零散的理解串词成句,梳理语言,使学生经历语言再加工的过程,理解诗意变得水到渠成。 四、巧设疑,品词情

1.板书“身”,质疑:身在哪里?

(1)课件出示注释词语“榆关、那畔”,顺势学习其中“榆”和“畔”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指哪里?(山海关和关外。)猜想此时的应该在哪里?(山海关、关外、山上、营帐

中、征途……)在“身”字后面补充板书“在征途”。追问: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呢?

(2)教师讲解创作背景,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本文是康熙二十一年,随康熙皇帝到关外慰问巡视时创作的,看到关外军士生活艰苦,闻听风雪交加之声,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孤寂、思乡……)

(3)尽量读出孤独感和思乡感。

2.板书“心”。质疑:知道了身在征途,再想想,的心在哪儿?(在故乡、在家乡、在故园)在“心”字后面补充板书“在故园”。

3.引导学生关注板书,把板书“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连起来读,追问:你有什么发现?(身在征途,却思念故乡。发现了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1)播放音乐,伴着音乐大声朗读,享受乡愁。

(2)教师渲染画面,引读全文,体会身体和心灵分隔两地的痛苦之情。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学习而后知疑惑,方能继续探究,培养钻研的精神。这首词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学习的关键在于透过语言文字,挖掘诗人的内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诗情,借助两个问题,提炼文本主旨,巧妙地品味诗人表达的情感。

五、明中心,诵读词

1.课件出示《菩萨蛮》中的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导学:这是纳兰性德的又一首词,小组交流纳兰性德为何事而“轻离别”?教师提示要点: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2)猜想:除了纳兰性德问自己,还会有谁问纳兰性德?怎样问?什么情景?学生练笔写一段话。

2.过渡:这就是为什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3.引读:(1)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长相思》。引读要充满激情才能带动学生全情投入。

(2)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长相思》。 (3)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长相思》。 设计意图:借助其他作品,适当补充课堂,升华本节课的主题,在朗读中不断体会思乡之情,在想象和写作实践中逐层深入理解和升华本文主题,达到对课文的融会贯通的程度。 教学反思

诵读是引领学生抵达诗境的最佳途径。本设计力求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及多种引读逐步促发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境,品悟诗情。如:学习《山居秋暝》时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进行引读,读出陶醉、美妙、开心之情。再如,教学《长相思》最后运用升华朗读法,激发学生对心情的强烈共鸣。通过教师三次引读,学生在层层朗读“长相思”这一主题中,深入感悟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之情,从而为升华主题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7、《小小的船》教与学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生字笔顺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同步练习

《小小的船》教学内容PPT图片预习 《小小的船》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 《小小的船》课文朗读与课文原文

8、《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1.我是一只小虫子

课题 我是一只小虫子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整篇课文用一种非常轻松、活泼的语气在讲述“小虫子”的生活多么的有意思,同时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时体验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作为导学案,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读中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情动辞发”的教学实效。

学前准备1。收集图片和关于虫子的知识。(老师和学生) 2.制作新的单词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小虫子的多彩生活。

学习重点。先读课文,理解课文,理解关键词的意思。 学前准备1。收集卡片和关于虫子的知识。(老师和学生) 2.制作新的单词卡片和多媒体课件。(老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结合图片,说说对苍耳、天牛、屎壳郎等小虫子的了解,引入课题。 2.展示虫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自由交流对小虫子的了解。

2.看图,讨论关于bug的话题,介绍主题。 3.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第一遍读课文,记生词。(时间:10分钟)1。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独立阅读生词。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察自学和教生词。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不同的角色情绪化地阅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词,并借助拼音读出生词的发音。

2.该小组交换了学生的意见。

3.课后仔细观察新单词,找出这些单词的特点,并进行补词。

4.仔细观察田字格生词的位置,并说出如何写好它们。 5.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涂红色,临时书写。

6.小组成员以不同的角色情绪化地阅读课文。我能阅读。 脾气 屁股 肩 免费 列 胃 撞伤 使劲 2.根据拼音写词语。 pì gǔ( ) cì tòng( ) xǐng lái( ) liè chē( ) tān chī( ) gān jìng( ) xìng yùn( ) shǐ jìn( )

3.照样子,写词语。 蹦(蹦)跳(跳) 昏( )昏( ) 摇( )晃( )

第三,整体感知,层次清晰。(时间:20分钟)1。点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标出课文的自然段落,然后引导学生逐页观察bug卡片,讨论并理解故事: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1)首先了解做小虫子不好的地方?

(2)再读一遍课文,并在其中画出相关的描述性句子。 2.指导学生归纳每段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一段提出“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 (2)第二段讲述当一只虫哪些地方不好。

(3)第三段又讲述“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1.朗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落。

(2)“屁股被苍耳刺痛”“蹦进很深很深的水里,被淹得昏头昏脑”。

(3)与第二段不同,“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

3.全班交流并讨论“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 4.填空。 ( )进水里 ( )一泡尿 ( )懒腰 ( )食物 5.组词。 屁( ) 留( ) 露( ) 触( ) 干( ) 列( ) 食( ) 贪( )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涂红色,抄写单词,进一步巩固生词。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课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有趣,语言幽默活泼,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课中让学生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做一只小虫子什么时候好,什么

时候不好。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引入新的课程。1.学生阅读新单词和短语。 2.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第二,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第一段) 体会设问的好处。

2.学习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思考小虫子有哪些烦恼? 3.学习第三部分。(第3-6自然段)思考:(1)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用一句话描述我三个朋友各自的特点。 4.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我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虫子? 1.生听课文朗读,体会朗读时的语气。

2.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汇报交流结果:

(1)设问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读者我是一只虫子。直白地引出下文。

(2)小虫子的烦恼:不小心屁股会被苍耳刺痛;会被小狗撒的一泡尿淹得昏头昏脑

(3)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段,在本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屎壳郎走路不看路;螳螂贪吃;天牛脾气不太好。 (5)“我”是一只乐观开朗的小虫子。 6.用“免费”造句。

7.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小朋友都觉得()的鸟可爱,但是我们这些虫子没有一个能()的鸟。

(2)如果能( )地跳到狗身上,我们就可以到很远的地方去( )。这可是( )的特快列车呀!

(3)螳螂很( ),总想把我吃掉,但真( ),他不会像我一样跳。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用时:5分钟) 1.总结全文。

2.想一想:当一只小虫子有什么乐趣? 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小虫子的世界,生活真奇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在本文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只虫子,切身地体会虫子的烦恼和乐趣,由此增强了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片段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虫子吗?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变成小虫子了,你们觉得怎么样啊?引导学生想象,发言。下面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课文中我是一只小虫子,“我”觉得好还是不好呢?

(生齐读第1、2段)

师:同学们,“这只小虫子有很多好朋友,但是他的好朋友们都觉得,当小虫子一点也不好,哪些地方不好呢?” 生1:屁股被苍耳刺痛。

生2:蹦进很深很深的水里,被淹的昏头昏脑。 生3:害怕小鸟。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再接着一起读读下面几段,“我为什么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生读。)

师:读第四段的时候,在草叶上伸懒腰,用露水梳洗打扮,小虫子感觉怎么样? 生1:很舒服!

生2:很喜欢!

师:大家觉得小虫子在奔跑的狗狗身上,会是什么感觉? 生:坐特快列车的感觉 师:螳螂能吃到小虫子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螳螂不会跳。

师:读到这里,是不是能明白“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的原因了,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小虫子的生活特别的有意思呢?现在大家想想,如果你是一只小虫子,你会干什么吧! 赏析:本文主要讲叙一只虫子的烦恼和乐趣,先讲小虫子的烦恼,接着讲“我”的小伙伴们的特点,而我总能在危险的环境中体会到乐趣,层层递进,让孩子们体会当一只虫子其实还不错!让学生懂得生活有高潮有低谷,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才会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9、《小小的船》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 知识点 一、我会写

月yuè(月儿、月亮、明月) 儿ér(月儿、儿子、男儿) 头tóu(桥头、头发、两头)

里lǐ(公里、里面、里外) 二、我会认

的de(好的、坏的、有的) 船chuán(开船、小船、船儿) 两liǎng(两边、两只、两个) 在zài(在家、不在、有在) 看kàn(看见、看到、看星星) 见jiàn(见人、不见、见到) 闪shǎn(闪闪、闪光、闪开) 星xīng(星星、星光、五角星) 三、多音字

只zhǐ(只是)zhī(一只鸟) 四、反义词

里——外 头——尾 五、认识笔画

横折钩和竖弯钩 六、理解词语

蓝蓝的:文中指天空的颜色。

闪闪的:指夜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的样子。 七、句子解析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把月儿比作小船,形象生动。 2.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只”指仅仅,“只看见”是仅仅看见的意思,表示除了星星和蓝天,别的什么都没看见。这句话写“我”看着月儿产生的想象,新奇独特。 八、问题归纳

“我”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九、课文主题

这是一首童谣,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里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新奇独特的想象,写出了夜空的美丽,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十、教材课后习题

2.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 绿绿的草地 圆圆的西瓜 白白的云朵 红红的太阳 蓝蓝的大海 弯弯的小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