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相关论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4.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教材与学情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代表作品,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风格。 2.练习朗读《乡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阿敏演唱的歌曲《乡愁》MTV,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点评并引导: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谱曲改编的。1971年,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仅用了20分钟,而酝酿它,却花了整整20年。短短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凝聚了20年的牵挂惦念,沉淀了20年的爱与愁。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 二、诵读感知
1.师生齐读诗歌,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两遍,然后找两位同学朗读这首诗。通过评价
交流,让学生初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情感。
2.根据普通话的变音规则,前面的韵尾是“i”的时候,“啊”变音为“呀”。且朗读时声音要低沉,语速要舒缓,可适当运用颤音,表达伤心之情。 三、品读情感
1.设置一个主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浓浓的乡愁?”
2.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独特的词语去朗读、去发现、去涵咏、去品味,由“读词”进而“读心”,最终达到“读情”的目的。
3.重点品赏“意象”和“叠词”,同时注意点拨学生理解时间词、数量词等词语在抒情上的独特作用。
表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将诗人一生的情感穿起来。尤其是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仿佛数不尽的回忆、道不完的人生沧桑都蕴含在这一声叹息中了。在这里可用拖音的方式,表达距离的遥远。
修饰语的运用。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和 “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来抒写乡愁,是以小衬大,反衬乡愁之沉重。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方位词的运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从诗歌押韵这个角度来说,更易让诗歌增添和谐、音韵之美。
PPT补充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余光中的诗歌《天堂地府》《今生今世》 四、总结升华
1.教师总结,诗歌从“邮票”、“船票”这些饱蘸深情的意象,到“矮矮”、“浅浅”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从“小时候”、“长大后”这浓缩着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头”和“里头”之间那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寄托了诗人那血浓于水的乡愁深情。乡愁里既有对亲人绵延无尽的思念,更有对回归故土的苦苦期盼,这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2.师生配乐齐颂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个人的乡愁、民族的乡愁、文化的乡愁。
学情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这堂课面对的尽管是初三学生,可是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首小诗虽被余光中先生归为“浅易之作”,但他融哀愁于物象,纳须臾于芥子,短短88个字,却浓缩了几十年风雨人生路的酸甜苦辣。而这些历经沧桑才获得的人生感慨,想让阅历尚浅的初三学生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就真正读懂,实属不易。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牢牢抓住阅读教学的根——语言,通过赏析语言文字,深入文本,仔细研读,确立了“紧扣语言、以读带析,在读中品、于品中读”的教学创意。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并通过“品读情感”这个核心环节设计的主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乡愁?”来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独特的词语去朗读、去品味,由“读词”进而“读心”,最终达到“读情”的目的。
效果分析
1.多形式、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很好地在诵读中逐渐体会诗歌所蕴含的诗意与韵味。 2.教师有效创设了语言情境,让学生获得了很好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无法体会生死离别之时,教师的播放视频、配乐朗诵、拓展诗人的怀念母亲的诗歌,让学生动容、动情,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很好地走进诗人内心,体会那种挥之不尽的浓浓乡愁。
3.本堂课教师调动了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了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与感悟。
教材分析
《乡愁》是任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乡愁》的作者为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全诗共四节,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并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这四种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样,通过“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意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这首小诗虽被余光中先生归为“浅易之作”,但他融哀愁于物象,纳须臾于芥子,短短88个字,却浓缩了几十年风雨人生路的酸甜苦辣。而这些历经沧桑才获得的人生感慨。
评测练习
一、预习评测
阅读下面材料,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 、 、 、 。
【阅读材料】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不久转香港。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与妻子分隔两地。1958年母亲去世,母子生死隔世。人到中年以后,故国故乡故园频频入梦,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想念昔日的家乡,而此时的台湾却不能够与大陆相通,思乡之情日益迫切。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他的诗歌多以“乡愁”为主题,也称为“乡愁诗人”。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
二、课堂评测
(一)阅读舒兰的《乡色酒》,完成下列题目。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二)对《乡愁》一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表现乡愁不是很重。
B.看似一种轻描淡写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重量轻的对象之上,恰好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C.运用反衬,也更引人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与深思。 三、应用评测
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1.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四、拓展阅读 乡愁 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鸣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罢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
2. 3. 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
“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崔颢《黄鹤楼》:“ 、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文化的分量。
【参考答案】 一、预习评测
1.母子分离、夫妻离别、母子死别、与国之别 二、课堂评测
(一)1.D 2. B (二)A 三、应用评测 2.长大后
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 我在国歌声中 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3.而现在
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 我在紧跟着 亿万人在行列中 四、拓展阅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后反思
《乡愁》这首小诗虽被余光中先生归为“浅易之作”,但他融哀愁于物象,纳须臾于芥子,短短88个字,却浓缩了几十年风雨人生路的酸甜苦辣。而这些历经沧桑才获得的人生感慨,想让阅历尚浅的初三学生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就真正读懂,实属不易。
初备之时,感觉一节课讲授一首如此简短的小诗并不为难事。可是越思考越纠结,甚至找不到一条清晰的思路。后来反复观摩名家授课视频,学习其中蕴含的文本深意和诗歌韵味,我开始为他们在课堂中氤氲着的浓浓的“语文味”而折服而赞叹。于是,我开始深入文本仔细研读,最终确定了“紧扣语言、以读带析,在读中品、于品中读”教学思路。
我认为,赏析现代诗歌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把诗歌意象和语言品味作为解读诗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乡愁》看起来语言浅显易懂,可是内蕴深厚。
因此,我在品读情感这个环节当中,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乡愁?”来引导学生去抓住诗中那些独特的词语去朗读、去发现、去涵咏、去品味,由“读词”进而“读心”,进而达到“读情”的目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重点品析了诗中的叠词、时间词、数量词在传情达意上的独特作用。
我感觉在这堂可圈可点的课堂中,我的预期目标已经达成,学生们在品析鉴赏诗歌语言中,已经不在诗歌门外徘徊,而是逐渐走进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诗歌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那种挥之不去、历久弥新的浓浓乡愁了。总结一下,我感觉欣慰之处有三:
一、反复诵读,以读带赏,动人心弦。
诵读是诗歌的灵魂。本堂课我设置了多次不同形式的诵读,通过齐读、个人范读、摘句细读、换词读、男女读、课堂尾声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吟诵,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体会诗歌所蕴含的诗意与韵味。
二、小施技巧,比较阅读,揣摩情感。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体会诗歌用词之精巧,体会用语之精妙。我采用了删字法,让学生比较“小邮票与小小的邮票”“窄船票与窄窄的船票”“矮坟墓与矮矮的坟墓”“浅海峡与浅浅的海峡”的不同韵味,学生很好地从声音拖长的变化中体味到诗歌所表达的诗人那
种绵延、悠长、百转千回的情思。
三、融合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融合了诸多生活经验与百科知识,而课堂是一个能融合诸多艺
术手段的平台。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中理解不了,欣赏不出,感受不到之时,老师应该采用各种手段,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点的言语情境,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达到“入词、入境、入心、入情”的境界,并能与文本与作者及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很好的阅读享受。例如课堂伊始我播放了根据《乡愁》改编谱曲的视频,并介绍歌唱者因母亲去世而多次录制的事例,补充作者余光中的生平经历和怀念母亲的诗作,努力创设语言情境,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因此,这次课堂尝试让我明确了诗歌教学的宗旨:深入文本,把玩赏味、反复诵读、
批文入情,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践行,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富语文味道和语文气息,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绿意盎然!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4.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乡愁》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它所在的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