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知易行难”的辩论词
人们对“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是所谓见仁见智。但在辩论会上两种观点针锋相对,需要辩出高下。我们就要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旗帜鲜明地阐述我方观点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主张“知易行难”时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来维护我方观点。
角度一:正面阐发“知易行难”的观点。就是说要将知“易”在哪里,行“难”在何处讲清楚。在“知”“行”关系上为什么“行”比“知”难。
根据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沿用这样的思路来阐发:①获“知”的途径多,所以获知“易”。人们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知”,可以从前人经验中获“知”,可以从实践探索中获“知”,可以从自然启迪中获“知”。②践“行”困难多,所以践行“难”。践行受主观因素限制,意志力不强、没有决心、心理易受干扰都不能去“行”。践行受客观因素限制,没有天时地利、没有适当的机遇、没有健康的身体同样不能去“行”。③ 在认知层次上“知”与“行”分属不同认知层次。明了、懂得是认知的初始阶段,而会做、能做是认知过程的实质阶段。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角度二:正面驳斥“知难行易”的观点。就是说要将“知难行易”错在何处讲明讲透,竖起靶子,有的放矢。
根据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这样阐发①“知难行易”与现实情形不符,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道理简单过程复杂”反映出普遍的认知现状。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在艰难情况下能坚持真理的往往是少数人,说明在现实层面上“知易行难”是常态。②“知难行易”与认知规律不符。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是人类认识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类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两种过程中“行”既是最初起点也是最终
目的,“知”是为了更好地“行”。所以“行”比“知”更重要。如何“行”往哪“行”对“知”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行”更有难度。
能够把握好以上两个角度,在阐述“知易行难”的主张时就有了充分的依据。
示例:
我来谈“知易行难”
(95年国际大专辩论会 台湾辅仁大学一辩)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知行的配合,但不同的时代则需要知行学说。大体而言,知只有两种,一方面是道德伦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学经验的所谓知识。接下来让我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所谓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社会不安的秩序才是我们所应当面临的问题。这时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的仁义礼智?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一般的公民道德吗?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不也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用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呢?难在“行”啊!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所以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从第二个方面——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
掌握住这样的概念。爱因斯但发明相对论后,人们却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艰辛过程才能创造出原子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通病是什么?一般的通病就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方才要在这里解析什么是知难行易。什么是知易行难。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所以知不单只是知,行也不单知行知行必须相互配合。所以明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希望能够药到病除!举个例子吧。今天我们知道丢垃圾是不道德的,我也知道不丢垃圾是道德的。那么当我在丢垃圾的时候,你能告诉我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忘记道德喽,我不知道道德了?等到丢完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的说:我的道德又重新出现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知?什么是未知?不要忘记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虽然可能是很难的,但是行是更难的。首先,在天时方面来讲,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趁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道,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我们再来看看地理环境的限制。凭借今日建筑方面的发达科技我们就可轻易知道建筑长江三峡大坝要用什么办法,要用什么材料,但是从动工到完成也必须花上15年的光景。这工程浩大艰辛,全然都是环境所致的。再者,知易行难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逻辑。人人都知道男性女性要互相的关怀,男性要平等的对待女性,但是经过20年漫长的妇女运动,妇女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善,所以我们才要在北京举行妇女大会继续努力呀! 再者,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现今社会的个体不论是环保、女权、民主、法制、教育、和平、文化、道德都体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而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真正含义,才能使人人去了解,去透悟。坐而言不起于行是国人的通病。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使人人勇于立行,耻于空谈,才能发挥真正中国传统愚公移山的力行精神!
点评:这篇辩论稿可谓气势如虹,掷地有声。水到渠成,文采彰显。开篇引用经典名言来阐明“良知”是人的本性,“知”在先,但“善行”却少见,说明非不知也,乃不为也。自然得出知易行难的结论。接着列举事例说明在科学经验的获知上同样知易行难。为强化
自己的主张进一步举例,从和平生活到战争成败;从日常小事到国计民生大事都体现知易行难的道理,更加充分地论证知易行难地观点,最后以警言收尾,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