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作是指将⼩组作为服务对象的助⼈⼯作⽅法。具有四层含义:⼀是⼩组⼯作是⼯作者按照既定的⽬标带领和引导的⼀个过程,同时也是⼀种⽅法。⼆是⼯作者的带领过程以科学的知识和技巧为基础。三是⼩组成员在⼩组过程中进⾏互动。四是⼩组活动围绕⼩组成员和⼩组的⽬标展开。 ⼀、 ⼩组的类型
(⼀)⼩组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具有6个⽅⾯的特性: (1) ⼀个⼈以上
(2) 组员之间有共同的⽬标和利益 (3) 组员队⼩组有认同感
(4) 组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5) 具有社会控制的⽅式,如规范、准则等 (6) 形成⼩组的⽂化和⽓氛 (⼆)⼩组的分类 1、以⼩组形成⽅式分
组成⼩组。⼩组通过外部的影响和⼲预组建起来,具有较强的⽬的性和结构性。如任务⼩组、兴趣⼩组。
⾃然⼩组。是⼈们⾃然⽽然聚在⼀起的⼩组。由于⼀些⾃然事件、成员间的相互吸引或感觉需要等因素⽽形成,他们通常具有较低的组织结构,如家庭、朋辈群体、街头玩伴群体等。 2、以组员参与动机分
⾃愿⼩组。即组员均是在⾃愿和主动参与⼩组,如志愿者⼩组、技能培训⼩组。
⾮⾃愿⼩组。组员不是因为⾃⾝动机和主动性组成的,具有强制参与性的⼩组。如强制戒毒⼩组。 3、以成员间的联系分
基本⼩组。组员具有较⾼的互动频率和紧密联系。基本⼩组都是⼩型的,⼩到成员之间可以⾯对⾯地与任何⼀个⼈互相交流,⼩组成员相互表达情感。最典型的⼩组就是家庭,还有成长性⼩组。 次层⼩组。祖元之间相互联系较少⽽且关系不甚密切。如同事。 4、以⼩组的结构分
正式⼩组。具有正式的⼩组结构,确定的⾓⾊和地位,具有特定的⽬标。如任务⼩组、教育⼩组等。
⾮正式⼩组。不具有正式的结构。⼩组没有明确的⽬标,组员⾃然地聚拢在⼀起,通过互动达到交往和满⾜个⼈需要的⽬的。如同学⼩组、街头玩伴⼩组等。 5、以组员之间的界限分
封闭⼩组。从⼩组聚会开始到结束都是相同的成员组合,不会随时间变化⽽增加或减少成员。⼀般⽽⾔,深刻的互动关系和⼀些特殊的治疗关系都是封闭的⼩组。如吸毒者情感⼩组。
开放⼩组。在⼩组过程中的任何时间都允许成员加⼊和离开。⼀般社会、社区环境下的⼩组都是开放⼩组。 6、以⼩组的性质和⽬标分
(1)社交⼩组——⽬标是改善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互动,提升⼩组成员⼈际沟通的能⼒。在学校、⼉童中⼼和青年中⼼常见。如⼤学⽣⼈际交往⼩组。
(2)制服⼩组——⼩组的成员有确定的⾓⾊和规范指导他们的活动和⾏为。主要⽬标是训练和发展⼩组成员各⽅⾯的能⼒。譬如品德、社交⾏为、纪律、体能等。如各种社团的制服⼩组、红⼗字会等。
(3)服务或义⼯⼩组——主要⽬标是潜能发展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福利机构和农村社区较多。(汶川地震的救灾志愿者⼩组、⽼年⼈服务的义⼯⼩组、机构为学⽣提供的辅导学⽣课程⼩组等)
(4)兴趣⼩组——为培养和发展特别的兴趣⽽组织起来。如绘画、唱歌、乐器演奏、球类⼩组。在培训中⼼、⼉童中⼼和机构常见到。
(5)任务⼩组——为完成⼀定的⼈物为⽬标。如特别⾏动⼩组、委员会(请愿⼩组) (6)意识提升⼩组——赋权、提⾼成员对⾃⼰的⾃我认同。妇⼥⼩组
(7)教育⼩组——⽬的在于通过培训、⽰范和讨论的⽅式帮助成员掌握⼀定的知识和技巧。如养殖、种植技能培训⼩组、青少年性知识培训⼩组、时事讨论⼩组。
(8)成长⼩组——⿎励和⽀持成员的健康发展。包括⽣理和⼼理的健康。如帮助夫妻之间进⾏有效的沟通,包括学习倾听、理解、包容等技巧。建⽴受虐妇⼥的成长⼩组,帮助她们对待⼈⽣的态度,重新帮助他们确定⽬标和理想。
(9)治疗⼩组——最早的⼩组。依托⼼理学,达到⼼理、精神康复和⾏为矫治的⽬的。⼊第三福利院的⽼年康复⼩组、戒烟⼩组等等。
(10)社会化⼩组——帮助成员学习社会技巧和社会接受的⾏为模式,以便他们有社会和社区⽣活的能⼒,帮助成员适应社会。如青少年应聘技巧焦虑⼩组,⾃信⼼⼩组、亲⼦沟通⼩组、青少年犯罪后的社区矫治⼩组等。
(11)⾃助和互助⼩组——以成员⾃⼰的资源和能⼒为依托建⽴的⼩组。以达到转变态度或⾏为的⽬的,或者是达到解决问题的⽬的。如平寨的妇⼥⼩组。
(12)社会⾏动⼩组——利⽤⼩组的资源,集结⼒量,达到社会改变或维护⼩组成员或社区整体的利益或需要。如社区环境保护⼩组,征地农民的请愿⼩组。 ⼩组⼯作的主要模式
⼩组⼯作实施模型由科伊尔和罗斯曼最早进⾏研究,他们将⼩组⼯作模型区分为三⼤模型,即社会⽬标模型、治疗模型和交互模型(互惠模型),认为这些模型受到⼩组⼯作历史经验的影响。 ⼀、互动模式
⼜称交互模型和互惠模型。由施⽡茨创⽴,此模型的助⼈过程中的焦点是个⼈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强调过程、使能和订约的品质。 (1)理论基础
系统论中的⼈与环境的关系
佩恩,每个个体都处于系统中,⼈⽣活的系统包括3类,即⾮正式系统或⾃然系统,如家庭、朋友、同事等;正式系统,如社区、机构;社会系统,如医院、学校。 (2)场域理论:(field theory)
是社会⼼理学的主要理论之⼀,借⽤了19世纪的物理学关于场的概念,威尔从哲学的观点阐明物理学的场域理论,⽽推演到社会现象。⼼理学的场域论由勒温创⽴,基本假设是“⼈类⾏为是个⼈与其环境的函数”,即⽣活空间论,场域的函数公式为:B=f(life space)=f(P?E)
个⼈⾏为由个⼈的内在(P)和个⼈所在的社会环境(E)所决定。个⼈内在包括遗传、能⼒、⼈格、健康、信仰、价值等,社会情境则指他⼈的存在或缺席、个⼈⽬标的阻⼒、社区态度等。
布迪厄发展和完善了场域论,他在批判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局限性基础上,从关系论出发,提出了⼀种关系论的思考⽅式,场域中位置与位置的相互关系,来理解⼈类⾏为。 场域论⼏个重要概念:
(1)⽣活空间(life space):指个体所经验的主观环境,所有的⼼理事件,包括思考、⾏动、梦想都是⽣活空间的函数,⼈与环境是互相关联的。
(2)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场域论认为任何⼼理事件都受到现在的⽣活空间的影响,同时认为过去的经验只能对现在的⾏为产⽣间接的影响,⽽不能起决定作⽤。强调此时此刻的重要性。
(3)紧张体系(tension system):没有得到满⾜的⼼理需求会使⼈产⽣⼀种为解决的紧张体系,当任务完成的时候,紧张体系也相应的消失,这个任务也将被忘记。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内容是:
(1)⼈类⾏为是在互动中运⽤符号产⽣的。
(2)个⼈经由与他⼈互动⽽⼈性化。⼈类⾏为、⼈性、⾃我、⼼灵等都是⼈类互动的产物。 (3)⼈类社会是⼈们互动的产物,任何组织都是⼀个架构,在这个架构中,社会⾏动得以发⽣。 (4)⼈类在积极的塑造⾃⼰的⾏为,⼈类有选择⾏为的⾃由和能⼒ 2、特点
(1)⽬标是促进⼩组成员产⽣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持; (2)成员在⼩组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 (3)社⼯扮演中介者和使能者⾓⾊ 3、⼯作原则
透过对成员需求共同性的思考,⼯作者协助案主增强⽬标; 通过澄清⼩组成员所期望的,订⽴明确的契约;
⼯作者应该是诚恳的、直接的,以接避免压制知识与效⼒的。 ⼆、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称过程模式,以关注⼈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的社会功能缺失,发展⼈的社会功能为⽬标。基本假设是⼈有钱能⾃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价值,能够意识到⼩组的情景,评估⼩组情景,并在⼩组中采取⾏动。 1、 特点
(1) ⽬标是促进⼩组成员和⼩组的共同成长
(2) ⼩组成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我成长 (3) 社⼯扮演协调者和使能者⾓⾊ 2、 ⼯作原则
(1) 发展成员的认知,形成⼩组共识 (2) 建⽴⼩组⽬标,形成⼩组动⼒
(3) 激发⼩组成员的潜能,增强⼩组成员能⼒ ⼩组⼯作各阶段的⼯作要求
⼩组⼯作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组筹备期、⼩组初期、⼩组中期、⼩组后期和⼩组结束期。 ⼀、⼩组准备期
⼜成为⼩组前期,指在⼩组⼯作正式开始之前,⼯作者对组成⼩组所进⾏的全⾯⽽充分的准备⼯作阶段。 (⼀) 组员的特征
此时的组员包括两种,即已经明确希望进⼊⼩组的⼈和潜在的成员。成员有的清楚⾃⼰的问题和需要,有的不清楚,需要通过评估来明确。 (⼆) 社⼯介⼊的焦点
这个阶段的关键⼯作在于对组员的真实需求进⾏评估,以明确⼩组⽬标,选择⼩组成员和⼩组类型,进⾏⼩组活动⽅案设计。
⼩组成员的真实需要⽽不是⼯作者或者机构的需要是确定⼩组⽬标的出发点。 (三) ⼯作者的任务 1、明确⼯作⽬标
在了解成员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建⽴⼩组⼯作⽬标。
⼩组⼯作的⽬标可包括总⽬标和过程⽬标。总⽬标是指组员希望参与⼩组中能够达到个⼈⽬标的基础要求,是宏观的、⼴义的和原则性的⽬标,⽽不是具体的⽬标。如针对农村妇⼥建⽴的⼩组,其总⽬标可以是:提升妇⼥⽣存和⽣活的能⼒,提⾼妇⼥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等。
过程⽬标是指在⼩组各个阶段的分⽬标。因为过程是动态的,因此,过程⽬标也是发展变化的,是随着不同阶段的问题产⽣的。如在⼩组初期,⼩组⽬标可以是:增进成员之间的认识,建⽴初步的信任关系。 2、制定⼯作⽅案
在明确⼩组⽬标和性质的基础上,⼯作者需要制定⼯作计划,活动⽅案包括两部分,⼀是成⽴⼩组的活动总⽅案设计,⼀是每次活动的⽅案设计,也称活动计划。 含以下的内容: (1)活动理念
这是进⾏活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即你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计划?这个计划具有什么意义?你设计活动的依据是什么? (2)活动的⽬标,这是⽅案设计的⾸要⼯作,与阶段性⽬标相匹配,如果上⼀次活动的⽬标是为了相互认识,那么此次⽬标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动,⽬标⼤多以条列式列出: 促进⼩组团结; 增加互动的机会等
也可以使⽤叙述式,如:本项活动的⽬标在于使⼩组成员相互认识,打破成员之间的陌⽣感,提供互动的机会。 (3)⼩组成员
包括参与的⼈数和成员的特征 (4)⼩组的特点
包括⼩组的性质、时间、规模、⼈员组合等
其中就时间的分配上包括:整个⼩组的起⽌时间;⼩组活动的频率和次数,考虑⼩组的性质,如青少年成长⼩组可以⼀周⼀次,活动8—10次;三是每个活动单元的时间,通常每个活动单元时间为120—150分钟;四是每个活动单元中的每项活动的时间。主题活动⼤致为60—90分钟。开场⽩多长时间、游戏多长时间、讨论多长时间等等,时间越精确,说明策划者考虑问题越周全,也能让组织者更容易把握。 (5)具体活动计划
即每次活动的操作过程,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条列的形式进⾏,如书本上的表格。教材150页,表格项⽬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标、活动内容、所需物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总活动⽅案设计上,可以先将每次活动的计划简单列出,然后将具体的计划附在总计划之后。 (6)招募计划
即通过什么⽅式进⾏组员召集和选择,招募时间和地点的选择等。 (7)需要的资源
(8)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计划
预估⼩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应变计划。 (9)经费预算 (10)评估
对评估⽅式的选择。 3、选择组员
途经包括:⼀是机构中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是通过与这些服务对象接触发现的⼜加⼊⼩组需要的对象;三是通过宣传途经联系到的对象,⼩组成员的选择条件⼀般从两⽅⾯进⾏考虑,⼀是同质性还是异质性;以使问题或需求的层次。⼩组成员以同质性为主,在问题和需求上具有相似性的叫好。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特征和⽬标取向。
4、申报并协调资源 5、物质准备 ⼩组⼯作的常⽤技巧
⼩组⼯作的技巧包括基本的沟通技巧、⼩组程序技巧、⼩组会议技巧和⼩组⽅案设计技巧 ⼀、 沟通和互动技巧 1、 倾听
个案⼯作中的倾听技巧在此适⽤,同时,在⼩组中,倾听还需要充分运⽤眼睛和⽿朵的功能,做到“眼观四路,⽿听⼋⽅”。
2、 积极回应
不仅要对某个成员做出回应,还应引导⼩组成员之间相互回应。 3、 适当帮助梳理
⼯作者运⽤插话、打断、肢体语⾔等⽅式帮助组员梳理发⾔,使其讲述的内容和感受根据条理性。 4、 及时进⾏⼩结
包括对⼀个成员发⾔的总结,⼀个话题结束的⼩结,以及对⼀次活动结束的总结。 5、 表达⿎励⽀持 6、 促进互动交流 ⼆、 控制⼩组程序的技巧
即包括带领⼩组的技巧和⼩组各个阶段的组织技巧 1、 适当地解释
运⽤语⾔符号对⼩组的⽬标、成员和⼯作者的⾓⾊、⼩组的性质等做出解释,对成员不理解的知识进⾏解释等。 2、 提供精神⽀持 3、 促进承担责任 4、 避免⾏为失当
运⽤⼲预措施如忠告、建议等避免⾏为偏差。 5、 连接集体和个⼈ 6、 严格设定界限
包括讨论的范围、活动的时间等。 7、 适当挑战内⼼即对质。 8、 分类处理 9、 整合⼩组⾏动 三、 ⼩组会议技巧 1、 做好开场讲演
微型演讲或教育类的⼩组,遵循4个原则,即:⼀是简短有趣,具有吸引⼒;⼆是内容与⼩组讨论相关;三是提供的信息准确、客观;四是需考虑⼩组成员的性别和⽂化程度。 2、 设定会议基调
会议应该严肃的还是轻松活泼的,视会议的主题⽽定,可运⽤不同的游戏和活动进⾏基调的设定。
3、 把握中⼼话题 4、 播种未来希望 5、 善于等待求变 6、 真诚流露⾃我 7、 告知可选⽅案 8、 灵活运⽤眼神 9、 订⽴⾏动同盟 四、策划⼩组活动技巧
(⼀)⼩组活动⽅案设计应根据不同的阶段进⾏。
1、 ⼩组初期的活动设计。主要任务在于促进组员相互熟识,初步组织互动,
消除紧张情绪,打破僵局。常见的活动包括:⾃我介绍、相互介绍、⼈名串串烧、集体唱歌等。 2、 ⼩组中期活动设计。主要任务是巩固成员的关系,消除分歧,解决
冲突,促进成员之间建⽴信任感和归属感、增强信任感。常见活动包括:扶倒游戏、⾃画像、重点轰炸、价值拍卖等。 3、 ⼩组结束期活动设计。主要任务在于巩固学习成果和准备⼩组结束⼯
作。巩固成员在⼩组中的学习成果可通过以下⽅式进⾏:⾓⾊扮演、集体讨论等。⼩组结束⼯作可采⽤情绪安抚、仪式化活动。
(⼆)设计⼩组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1、 ⼩组最终⽬标
2、 ⼩组组员的特征和能⼒ 3、 物质环境和资源提供的状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