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笔记:鸦片战争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概述】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独立而抗争,是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

本单元可以概括为: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主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第10课 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掌握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的史实及对中国的影响,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等教训和启示。识记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史实从中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基础自查】

1.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经过、结果、失败原因、性质、影响 2.《南京条约》及附件的内容及危害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4.《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串链结网】 一.鸦片战争

经济上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中国 ③土地高度集中

政治上: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松弛,阶级矛盾尖锐 (封建落后) 背景 外交上: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经济上:19世纪前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英国 政治上: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军队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上: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根本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原因: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

中国走私鸦片,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直接 经过:①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原因:禁烟运动 ②1839年6月虎门销烟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1840年6月至1841年初:广东海面→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京津经过 1841年初至1842年8月:强占香港岛,威胁广州→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江苏镇江等)

→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抗争: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陈连升(土家族)、关天培、裕谦(蒙古族)、陈化成、海龄(满

族)等英勇抵抗;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

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战败——败因:具体原因: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

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碰撞)

结果 割地: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成为英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 签约:中国近代史上第 赔款: →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一个不平等条约 开埠: →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南京条约》 协定关税: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最能反映侵华本质意图) 性质: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影响 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中断 对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

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对英国: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国际: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 和 从中攫取了 (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扩大 (“片面”、“利益均沾”)、 (为租界的建立提供了借口) 1844年法美两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 和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西方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列强(英法美)要求修约遭到拒绝

爆发:1856年秋,英国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6年秋至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攻陷大沽,进逼天津 1859经过 年6月至1860年:再陷大沽→攻占 →侵入北京,火烧 ,咸丰帝逃往热河 战败 ① →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② →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结果 《天津条约》 ③ →

1858年 ④ →成了外国人到内地进行不法活动的护身符 签约 ⑤ →破坏了中国的内河航运权 注意① 思考:英俄侵华 是分《北京条约》 ② 的方式有何不 1860别签年 ③ 同,其主要原因 订 ④ 是什么? 美俄也乘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影响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的 加深了。 【综合探究】

1.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的差距

国别 中国(农业社会) 英国(工业世界)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升时期 经济基础 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高 财政收入 国库空虚,入不敷出 占据世界贸易有利地位,经济财政实力雄厚 政治状况 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积极进取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备废弛 坚船利炮,海上霸主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被动 殖民扩张、主动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思想状况 天朝上国,愚昧无知 民主法制,自由竞争 科学技术 传统科技 近代科技发展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2.记忆方法

《南充条约》的内容抓四个动词,其中“开埠”中的“五口”可以简记第一个这“广厦福宁上”;《天津条约》的内容: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或“一开、二赔、三外”)。《北京条约》的内容可简化为:“天、经(津)、地、义(议)”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二鸦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扩大:①从战争进程看,侵略国家增多,时间增长,侵略区域扩大 ②从危害和影响看。开通的口岸和割地多;主权遭到更多破坏。 4.简述鸦片战争的影响(对中国)。

(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5.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革命任务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革命时期 旧式的农民革命(反封建) 旧民主主义革命(反侵略、反封建→求民主) 经济发展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思想观念 天朝上国 向西方学习

6.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碰撞

⑴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⑵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

⑶这两次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 7.运用多种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

⑴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⑵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⑶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⑸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 ⑴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材料二 一般说来,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马克思《英中条约》 ⑵马克思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有何关系?

说明中国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是列强无法扩大中国市 场的根本因素。鸦片战争后不久,西方列强提出“修约”要求, 实质是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侧面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材料三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⑶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这句话的含义?

反映了鸦片战争打开了落后闭关的中国大门,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社会被迫接受西方的近代文明。 【合作探究】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对该学者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不赞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造成中国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但该观点夸大了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如果没有外来侵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仍会开始近代化。 【体验1】(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

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体验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走出误区】 1.[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或者中国沿海地区是殖民地社会,内陆地区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上看的;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是中国遭受侵略、掠夺、奴役和屈辱的历史),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指封建的制度、生产方式、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受到冲击,逐步瓦解,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制度在中国逐步传播、发展的过程)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双半社会”等的字眼。

认定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因为:政治上,由于受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已不在完整,但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从未被列强灭亡;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在不断增长中产生了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领导了一次又一次政治文化运动。但同时,中国资本主义虽有增长,却在近代始终未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而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严格的说,鸦片战争后的20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了半殖民地特征,到19世纪60年代,又开始出现半封建特征。但半殖民地半封建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整体,变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体验3】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半封建性质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以发展了资本主义

【体验4】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是

A.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B.中国资源被掠夺 C.传统文化遭到否定 D.中国封建制度崩溃 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一般认为,领事裁判权的产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东方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在利用武力击败清政府后,强加给中国的一项严重侵害中国司法主权的制度。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租界和租借地的区别:租界是列强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区域,是列强侵略的据点,即“国中之国”。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界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界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能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租借地和今天外商租用中国土地的异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强行租界中国沿海重要港口。租借地完全脱离中国的行政管理系统。在租借地上,列强享有管理、驻军的特权,对当地居民实行殖

民统治,从军事、经济、文化乃至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细节,均加以管制。列强还把租借地作为向中国扩张的侵略基地。今天外商租用中国土地,中国拥有全部行政管理权。外商的合法经营活动受中国政府保护。其合法经营的内涵是:外商必须遵守中国的法规,其经营业务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决不允许从事危害中国安全的非法活动,其目的是繁荣中国经济。这与19世纪末列强强占租借地有本质的区别。

2.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区分不清

【体验5】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这件事最早发生在下列那一个条约签订以后 A.《天津条约》 B.《中法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感知高考】 1.(2017·江苏高考·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2.(2015·山东·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

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3.(2015·上海单科·20)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

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4.(2014·江苏单科·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 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5.(2014·天津文综·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6.(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7.(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 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8.(2013·上海)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③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④(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9.(2012·北京文综卷·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0.(2012·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2010·四川文综·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12.(2010·海南单科·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2009·全国文综一·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4.(2009·江苏单科·7)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15.(2015·浙江·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6分)

(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2分)

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2分)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