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
含答案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有多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时,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掩饰说:“我看它太瘦了,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说:“我是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玩,把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都是污泥。看到同伴们诧异的目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太多了,用这种方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会遇到危险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吹捧——________ 惊异——________
掩盖——________ 可能——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吹捧——吹嘘捧场。惊异——感到意外,奇怪;惊奇诧异。掩盖——遮盖大雪掩盖着田野掩饰该受责备的或违法的事掩盖丑事。可能——可以实现;也许;不肯定,估量。(3)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猫的话还没有说完。(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
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捐赠爱子器官,延续生命传奇
小阎靖3岁被诊断脑部恶情肿瘤,他的生命即将被带走。他伟大的父亲决定,要看到儿子鲜活的心脏跳动在美丽的人间,要让儿子的眼睛观望大海,要让儿子永远活在人间。
父亲的大手握住阎靖的小手,对他说:“儿子,我和你妈救不了你,现代的医学也救不了你,我想把你的器官捐赠给正等待拯救生命的人,你要是同意就点头,( )不愿意就摇头。”孩子处于昏迷状态,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 )小阎靖内心灵魂似乎听懂了爸爸的意思,两行热泪顺着瘦弱的脸颊滑落下来。
小阎靖临行前带着童真听完了妈妈最后一个故事,他走得那么安祥,只带走他枕边的小台灯,这只台灯将照亮他通往天堂的路。谁会把自己的灯借给你?谁的灯又能够温暖你?是小阎靖这盏灯,照亮了他人的生命。他的心脏在另一个身躯里鲜活跳动,他的肝脏在另一个人的身躯里新陈代谢,他的肾脏在另一人身躯里循环,他的角膜带给他人光明……
小阎靖,( )你走了,可你的灵魂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你依然鲜活地活在人世间,在你短短生命里程中体味生命的延续,写满了生命、生命、生命、生命——更多生命的延续。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小阎靖对于捐赠自己的器官的态度是( )。
A. 不同意 B. 同意
(3)从短文中可以看出小阎靖的遗体捐赠包括:________。
(4)小阎靖的爸爸为什么决定捐赠小阎靖的器官?
(5)读了短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 (1)如果;但;虽然
(2)B
(3)心脏、肝脏、肾脏、角膜
(4)因为要看到儿子鲜活的心脏跳动在美丽的人间,要让儿子的眼睛观望大海,要让儿子永远活在人间。
(5)我被小阎靖深深感动了,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生命在别人的生命中得到了延
续,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处分句前后是假设关系。故选“如果”;②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但”;③处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故选“但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谈自己的感想,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⑴如果;但;虽然;⑵B;⑶心脏、肝脏、肾脏、角膜;⑷因为要看到儿子鲜活的心脏跳动在美丽的人间,要让儿子的眼睛观望大海,要让儿子永远活在人间。⑸示例:我被小阎靖深深感动了,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生命在别人的生命中得到了延续,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食物链的故事
美国曾经有个地方草场繁茂,他们养了许多羊在那里放牧,可是总有一些虎狼常来这里吃他们的羊。当地人很生气,决心要把这些食肉动物猎杀完。后来这些虎狼终于被他们猎杀完了,他们都很高兴,他们的羊繁殖得也非常快,可是后来,草场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羊吃光了。羊没有了食物,也慢慢地都饿死了。
美国从这个教训中知道了生物链对自然界是多么的重要,每样物种的灭绝都可能影响到一系列的问题。
食物链,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
上个世纪,有人将小小的麻雀列为“四害”之一,于是全民总动员,一个彻底消灭麻雀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除了毒、抓、杀之外,人们还采取轰的办法。一见麻雀的影子,就猛敲锣鼓,齐声呐喊,惊得雀儿绝无停歇立锥之地,只好不停地躲呀,飞呀,最后累得从半空跌落摔成肉饼。因为失去麻雀这个天敌,庄稼地里害虫丛生,虫灾泛滥,结果
造成粮食歉收,接着,饥饿紧跟而来,人类终于饱尝了破坏生物链的苦果。
(1)画线句子中“轰”的意思是( )
A. 形容打雷、放炮、爆炸等巨大的声音。
B. (雷)鸣;(炮)击;(火药)爆炸。
C. 赶;驱逐。
(2)文章列举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事例,告诉我们灭绝一种生物保护另一种生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考虑到________。
(3)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请用文章的话回答。
(4)对于人类这种干涉自然界生物链的行为,你想说些什么呢?
【答案】 (1)C
(2)美国人捕杀虎狼;中国人消灭麻雀;大自然中的生态平衡
(3)生物链对自然界是多么的重要,每样物种的灭绝都可能影响到一系列的问题。
(4)做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周全,要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
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C;(2)美国人捕杀虎狼;中国人消灭麻雀;大自然中的生态平衡;(3)生物链对自然界是多么的重要,每样物种的灭绝都可能影响到一系列的问题。(4)示例:做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周全,要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家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科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别具匠心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3-6年级)》2016年第2期)
(1)解释词语。
声名狼藉:________
别具匠心: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中,“鼻子”一词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这和文章前面一句________相呼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苍蝇是非常脏的动物,所以它一无是处。
B. 苍蝇是依靠嗅觉神经细胞闻到气味的。
C. 科学家仿制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的探头是金属。
(4)你还知道哪些模仿生物的发明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答案】 (1)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2)这里说的鼻子并不是真正的鼻子;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
(3)B
(4)科学家模仿鱼鳔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解析】【分析】(1)声名狼藉: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别具匠心: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2)引号的主要作用有:表示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表示讽刺和嘲
笑。突出强调。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可以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判断。
(4)本题属于积累拓展,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⑵这里说的鼻子并不是真正的鼻子;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⑶B;⑷示例:科学家模仿鱼鳔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引号的作用,不同的语境作用也不相同,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解答。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伦敦大雾的真相(节选)
伦敦本来就以烟雾出名,有“雾都”的名号。可是那一次伦敦经历的,可是有史以来
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整整有五天之久。浓雾从街上钻入窗户与办公室。大众运输系统几乎瘫痪,到了夜里,能见度低到许多地方都无法行走。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然后烟雾消散,一切都恢复正常。至少大家以为恢复正常了。直到三个星期后,内政部发表了统计数字,大家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场灾难。
原来在那五天里,有四千人死于呼吸疾病,大雾之后几个月,另外有八千人因此死亡。死者大多数是年纪大或有病缠身的人。
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有个研究团体重新检验了当年搜集的肺脏标本,发表了研究报告。在那些标本中,空飘微粒的含量极高,例如煤灰,证实了当年伦敦卫生官员的判断:燃煤是致死元凶。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微粒后,科学家发现,除了煤灰,其中还有十几种其他物质的微粒,包括金属,例如铅。
许多微粒源自柴油,直到今天,柴油仍是欧洲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发生大雾那年,伦敦刚把电车完全改为柴油引擎车。因此,那场大雾的致死威力,是几个因素并发的结果。
(选自《每天都是一份礼物》,北京燕山出版社)
(1)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消散________①由聚集而分离;②分发;分给;③排遣;排除。
确实________①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②真实;实在(跟“虚”相对);③实
际;事实;④果实;种子。
(2)“恍然大悟”的意思是________。“那是一场灾难”的“那”指代的是________。
(3)“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倒装,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4)“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吧。
(5)伦敦大雾带给人类什么启示呢?
【答案】 (1)①;③
(2)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
(3)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
(4)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5)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词义选择字义。
(2)理解词语时要结合语境。恍然大悟: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那”指代的内容可以从第一自然中总结。
(3)本句是一个倒装关系的因果复句,所以后半句是原因,前半句是结果。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进行筛选概括。
(5)解答本题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①;③;⑵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⑶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⑷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⑸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一般这种代指内容都在代词的前面。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的阅读感悟。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6. 作文
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字数600字左右。
【答案】重拾
低下头,我思索着,重拾这些支离破碎的记忆。可无论是欢乐还是沮丧,谁又能遗忘那童年的美好时光?
翻开儿时沾满灰尘的图画书,找出伴随我几个年头的布娃娃,看着以前稚气的字迹……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我开始追寻那遗失的记忆。
眼前的布娃娃,棕色的头发早已凌乱,脸上的鼻子与嘴巴的颜色不再那么鲜艳分明,身上的毛线衣露出了线头,只是用她那双乌黑清澈的大眼睛一直望着我,眼底写着的像是对我的埋怨,又像是因为被我想起而兴奋。我捏着她的棉花小手,轻轻地将她拉了起来,弹一弹她身上的灰尘,又洗一洗她有点脏兮兮的脸蛋。我给她上了发条,她就又奏起了那古老而缓慢的歌谣。空气中,顿时多了一丝和谐而快乐的味道。
我站在书架前,历数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练习册,从注音童话到中外名著。抚摸着那书的外壳,聆听着书的心声。那些书的油墨味不再刺鼻,而是化作一股清香之气,沁人心脾。我把一年级的作业本“拖”出来,轻轻翻开泛黄的纸页,看见了刚入学时一笔一
划写的铅笔字,力度透过了两张纸的纸背。字迹虽没有如今这清秀和圆润,却透出了认真与执着。轻轻地把手覆盖在纸背上,似乎还能感受到写字时手留下的余温,回荡在心中的,是对童年的眷恋。
窗外,天空仍是蓝莹莹的,一如既往的蓝。眨眼间,在这一片蓝天下,我度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我抬起头,仰望这片天空。心底诉说的,是对昨天的留恋,也是对明天的向往。
低下头,我思索着,重拾这些支离破碎的记忆。可无论是欢乐还是沮丧,谁又能遗忘那童年的美好时光?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重拾”意味着曾经拒绝或者曾经丢弃或者曾经失去,如果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写“重拾”,就显得不够合理。“重拾”是自己主动去“拾”,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们“重拾”的一般应该是“信念、梦想、执着、友情、父爱”之类,如果只是简单地写重新捡起自己丢弃的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重新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比如“重拾那条手绢”“重拾书本”等等,这样的立意就有失浅薄。如果赋予一件具体的事物以象征意义,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同学写“重拾那双棉鞋”,在那双棉鞋上寄托了已故奶奶留下的温暖和爱,这样的立意就会令人感动了。选择立意的时候要力求新颖,比如在大家都选择“重拾信心、勇气、理想”的时候,有同学另辟蹊径,选择“重拾谦卑”,回避了撞车现象。选择立意的时候还要力求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比如有同学写“重拾蒲扇”,表达人们对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的响应。写作思路是:先铺垫一下“失去”
的情况或者状态,这部分应该略写;然后,围绕“为什么”要“重拾”展开情节,或者写自己“重拾”之后是“怎么做”的,这一部分要详写;最后再适当地点一下题。
7.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人们总是忙于奔赴目的地,却往往忽略了路边的风景。”你是否注意到深秋的长沙有怎样的变化?前几日的连绵秋雨又营造了怎样的美景?
请你以“长沙的秋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要求:(1)点明长沙秋雨的特点,后面所写内容均要围绕这一个特点;(2)至少使用一种修辞;(3)字数150~200字。
【答案】示例:秋雨绵绵,一直在下着,没有丝毫放晴的意思。望着窗外的杨树,泛黄的叶子飘然落下,“一叶知秋”。凉风从门外吹进来,不觉让人打了个寒噤,既然这样,不如索性依着它,去欣赏这雨中景吧。走到门外,看到天空低沉着,往日的秋高气爽已不在。“一蓑秋雨任生平,也无风雨也无晴”,万事由着他去,处处都有景致,且是美景。想着昨日的春华,已经变成年前真实存在的“秋实”,心中不觉平添了风分的暖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能力。作答时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如缠绵、忧伤、凄冷、愁意、冰冷、萧瑟、温柔等)来写,语言流畅,描写要具体生动,同时注意字数的要求。首
先确定自己要写的秋雨的特点,然后仔细观察,分析其美在何处;可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最后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情感。
【点睛】
景物描写要做到景中有物:写什么景物,将特征写具体,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景中有序:如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景中有变:山水结合、动静结合、人物结合,花草结合。景中有情: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8.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
第一次踏入校园,我才感受到自己的无知;第一次看到大海,我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中有许多的第一次,也有许许多多独特的感悟。
请以“第一次,我感受到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真的校名、人名等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力,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第一次感受到爱
以前小的时候,我很讨厌妈妈。因为她总是挑我的毛病,不是说我脏兮兮的,就是说我磨磨蹭蹭的。这还算轻的,一到学习上,就更是恶狠狠的了,一个不小心就是一顿打骂。有时候我就想,这个妈妈是不是后妈呀?怎么对我这么狠。
直到去年的一天,也许是我长大了,我终于第一次感受到了爱。记得那是一个阴天,早上上学时妈妈叮嘱我带雨伞。我虽嘴上答应了,可是心里想:我才不拿呢,下不下雨还不一定呢,背个书包就够重的了,还拿个雨伞太累了。就这样,我没带伞就出门了。没想到,放学后真的开始下雨。我想,这下完了,下那么大的雨我怎么回去啊,早知道就听妈妈的话了。可现在后悔也没用,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打着伞回家,而我却走不了。没办法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往家的方向狂奔。等回到家以后,我全身上下全湿了,我立马换了一身衣服,可这有什么用呢?我还是发烧了,烧到了39度多。等妈妈回来时,我已经烧得迷迷糊糊的了。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妈妈在病床边睡着了,我一看手表,原来已经凌晨3点多了。这时,我才发现,妈妈是那么的爱我。看着妈妈,我想起了妈妈的唠叨,这难道不是为我好吗?如果没有了妈妈的唠叨,我还会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吗?我想起了妈妈的大骂,难道妈妈不是为我好吗?看着妈妈的头发,我才发现在浓密的黑发中,有了许多白发。看着妈妈的脸,我才发现她已经苍老了许多。她难道不是为了我,才变成这样的吗?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原来爱不是在嘴上说的,而是在行动中,在唠叨中、在打骂中产生的。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妈妈是爱我的。以后我也会加倍的去爱她,去关心她,去报答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作文标题“第一次,我感受到 ”。作文应扣住“第一次”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写,半命题作文补题很关键,补全题目常用方法是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
大。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如横线上可填“成功的喜悦”“爱”“劳动的艰辛“真诚”“痛苦”等。横线所填词语是真实感受,本文可以写作记叙文,写作记叙文时文章开头可采用倒叙,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在叙事时事情的经过要详细生动,运用细节描写,运用伏笔,让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结构严谨。人物描写要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展现人物性格。文章的结尾采用首尾照应,揭示主题。
9. 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7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爱,一直都在
爱,看不见,闻不着,听不到,也摸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就在你我的身边.
爱,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当你的内心里下起了悲伤的雨,爱的太阳就会出现;当
你孤单的时候,爱的月亮就会出来陪伴你.
早上,第三个闹铃响起了.我揉了揉朦胧的睡眼,抬头望了望表.“啊!已经七点三十了!”我慌慌张张地穿上衣服,走出自己那小小的房间.一看,妈妈已经把早饭做好了,爸爸则坐在沙发上,一边悠闲地吃着面包,一边看着报纸.我洗漱完毕以后,已经七点四十了.我生气地向爸爸妈妈抱怨道:“怎么不叫我起床啊!”爸爸微微一笑,说道:“哎,真抱歉,看到你睡得那么香,所以舍不得叫醒你…”我还没听爸爸把话说玩,就怒气冲冲的跑出家门,心想:找借口!我才不信呢!我把爸爸妈妈的唠叨声抛在了屋里.
我在楼梯上像一支离弦的箭般奔跑着,哟,好几次都险些摔倒.来到楼下,刚好看见邻居阿姨在开摩托车的锁头.“阿姨早!”我大声地说道.“早!快迟到了吧!用不用我送你?”我听了眼前一亮,说:“太好了!谢谢!”我来到了学校门口,阿姨骑着摩托车回去了.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感觉,她的背上好像插着白色的羽翼,仿佛像天使的背影一般,越来越模糊.
急匆匆地来到教室,老师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幸好,我拖的时间不长,否则老师又该发脾气了.已经上了第三节课了,我的肚子早已响个不停.为了不让肚子再次夸张的叫,我只好捂住自己的肚子.心想:都赖我不听妈妈的话,现在饿也活该.终于下课了,同桌好像感觉到了我的异常,从书包里拿出一条面包,不好意思地摆在我的面前.我先是一愣,刚想说谢谢,她早已一蹦一跳得离开了.我默默地体会到: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是纯洁而美丽的天使.
人生的旅程往往是孤独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保留一份着爱,这样,我们才会感觉到:爱一直在你我的身边.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应该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写的词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通过材料分析,题目中可以填写的词语有“话语”“眼神”“阳光”“小草”等等。所补充的词语就是题目的中心语。“一直”“都”“在”是指始终陪伴在你身边的意思。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例如,填写的词语是“爱”。我们就可以这样写:在家庭里始终得到大人呵护、关爱的事情;在学校了多次得到老师、同学无私关爱、帮助的事情,从中体现“爱”的一直存在。在写法上,最好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点睛】
半命题作文,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