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语》中的君子审美人格分析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语》中的君子审美人格分析

姓名:边应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宋薇

2011-06

摘 要

摘 要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价值。《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被儒家视为一种理想人格。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以仁、义、礼、智、信等诸德来要求自己,在处理世俗事务中把儒家的“六艺”融于社会实践中。君子人格在日常伦理方面体现出的是道德性,在实践“六艺”方面体现出的是审美性。君子既注重道德修养,又注重审美修养。因而,君子人格也可以被称为“审美人格”。《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其本质具有仁爱性,生活具有趣味性,情感具有中和性。君子审美人格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以建构。君子审美人格的境界体现为:“施仁成乐”之境、“至中达和”之境和“美善圆融”之境。

当今,在市场经济商业化的冲击下,许多人的灵魂和人格被金钱和利益所腐蚀,人格被商业化所扭曲和变异,被物欲化的生命,丧失了信仰,精神极度空虚。而《论语》中的君子审美人格,对现代人构建自己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榜样作用。

目前,学界对于《论语》中的人格多从道德性方面给予关注,而对其审美性方面的分析则较少。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视角,从君子的道德性和审美性两方面对《论语》中君子人格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君子审美人格的特性、君子审美人格的构建、君子审美人格的的境界和君子审美人格的现代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希冀现代人能建构起自己的审美人格,“诗意地栖居于世界”。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审美人格

I

Abstract

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lassics on Confucianism, which

has significant valu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 culture. The personality of gentlemen discussed in is viewed as a kind of idealized personality by Confucianism. A gentleman usually behaves in the philosophy of “benevolence, justice, ceremony and wisdom”. When deal with secular occasions, a gentleman will mix ‘Liu Yi” in. It is morality that the personality of gentlemen embodies on daily moral side, while it is aesthetics that the personality of gentlemen reflects. A gentleman not only focuses on morality but also pay much attention to aesthetics. That is to say, the personality of gentlemen can be also called aesthetic personality. Aesthetic personality has a nature of love, and has an element of joy and characteristic of balance for emotion. It develop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will to promote humanism; a fundamental moral standard to survive; close relation with benevolence; a travel in a world of arts. So, the realm of joy and harmony can be embodied by the aesthetic personality.

Nowadays,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marketing economy, souls are rusted by money and profits, and personalities are distorted and changed. The materialized life loses belief and fall in an extreme loss. However, the personality of gentlemen or aesthetic personalities, as an excellent example, to the building of complete personality of modern people, has a function of enlightenment.

So far,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analysis on the personality of gentlemen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n the moral side, but rarely on the aesthetic sid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on the both sides in the view of arts. Many aspects will be concerned about, such as the personality of gentlemen,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ersonality, its moral height and its modern meaning, etc. We hope that modern people can develop an aesthetic personality and inhabit in the world in a style of poetry.

Key words: gentleman; aesthetic personalit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I

前 言

前 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传统伦理中许多重要的美德范畴(如“仁、义、礼、智、信”等)和许多重要的人格范畴(如“君子、士、贤人、圣人”等),在《论语》中有着较为深刻地论述。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是一种较为健全的人格。“君子”人格,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类型。《论语》中的理想人格类型有:士、君子、贤人、圣人。这四种人格,与普通常人较为贴近的是君子人格。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以仁、义、礼、智、信等诸德来要求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把儒家“六艺”融于自己的行为当中。君子人格在伦理方面体现出的是一种道德性,在艺术方面体现出的是一种审美性。

目前,学界对于《论语》中的人格多从道德性方面给予关注,而对其审美性方面的分析则较少。本文试图以君子道德性和审美性两方面对君子的人格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君子审美人格的特性、君子审美人格的构建、君子审美人格的的境界和君子审美人格的现代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1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何谓君子审美人格

1.1何谓君子

1.1.1《论语》之前的君子

“君子”一词早在周代的古籍《尚书》、《周易》、《诗经》、《国语》和《左转》等文献中就已出现。

在《尚书》中的《尚书-虞书》、《尚书-夏书》、《尚书-商书》中都没有出现过“君子”之词,在《尚书-周书》中开始出现“君子”一词。《尚书-周书》中有“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①,这里的“君子”,指位居上位知民情疾苦的当官者。《周书-召诰》中有“予小臣敢以王之化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②,此处的君子指位居于民上的统治者。

在《诗经》中,“君子”的含义有多种:其一,把与自己情感浓厚的恋人称作君子,如“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诗经-玉风-君子阳阳》)其二,孤守在家的妻子对出门在外的所思丈夫的称呼,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诗经-秦风-小戎》);“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诗经-召南-殷其君》)其三,对外表潇洒的俊美男子的敬称,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其四,对有权势有地位的大夫尊称,如“显允君子,莫不令德”(《诗经-小雅-湛露》);“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诗经-小雅-苍伯》)。其五,对高高在上的君王称呼,如“淑人君子,其仪不威” (《诗经-曹风》);“君子万年,保其家帮” (《诗经-小雅》)。

在《周易》中,一般把有身份、有品德、有风度、有修养的人尊称为君子。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 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周易-乾-文言》,君子内心充满着仁爱之心,对美好的事物充满追求和向往,对外在人和事给予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面对外在的诱 惑能坚守自己的贞操,充分体现了真、善、美于一体的美好人格。再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象传》,君子身上体现着效法天地运转的自强之力,以自身的充满正义和智慧之力建功立业,体现出君子锐意向上的阳刚之美。再如《周易-坤-大象传》: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②

孔子主编《四书五经》,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208页。

2

第1章 何谓君子审美人格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仁爱的厚德情怀,包容万物,如同大地一般给予万物以成长的生机,但却从不为此而炫耀邀功。

此外,《国语》、《左传》等书中也多有“君子”一词出现,如《国语-周语》中,晋文公称赞阳人仓葛:“是君子之人也①”;《国语-鲁语》中“君不命君子,君子请之,其为先事乎” ②,“君子”是具有仁厚才德的人。《左传》中:“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③这里的“君子”是指为官从政的人。

由上可知,“‘君子’一词极有可能就是周人的发明”④,是周人对有地位且品行有德者的尊称和赞誉,是周人理想人格典范。

1.1.2《论语》中的君子形象

《论语》二十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篇篇都有对君子的论述。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已不再仅限于对有地位者的尊称,对一般的有修养品行的平民大众之人也尊称为君子。

(一)作为人格类型的君子

《论语》中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类型的“士”、“君子”“贤人”、“圣人”四者比较: 1.“士”在论语中出现有十五次,如《论语》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行己有耻,使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宪问》“士”在古代指具有一定的知识和道德修养的人。“士”进一步为官,退一步为平民,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论语》中,受过孔子教育的弟子们就可称之为“士”。“士”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品格和责任。

2.“君子”在《论语》中用的次数较多,常作为道德人格范畴来使用,其对称的反面人格是“小人”。君子的品质有许多,如重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重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重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利”;重仁:“君子无终食之间维仁”;重礼:“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等。

3.“贤人”在《论语》中出现25次,如《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国学备览》第三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②

《国学备览》第三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③

《四书五经》,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208页。 ④

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版-201页

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自省也”。“居是帮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贤”字意为德行、才能 。《论语》中“贤人”指有才有德的人。“贤人”与有才的“士”和有德的“君子”相比,其人格的格调要高一层,因而是人们学习的对象和为人的榜样。

4.“圣人”是古代最高的理想人格。“圣”字在《论语》中共出现4次。圣人不光有德有才而且能“安人|”、“安百姓”,以自己的才德治天下。做圣人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在孔子眼里,只有尧舜才有资格成为“圣人”如《论语》中“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平常之人成为圣人是很难的,成为君子就已很不错,因而孔子发出感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由此可知,一般人要达到“圣人”的理想境界是很难的。

综合《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而言,对平常人来说,贤人是较难做到的,圣人是难以企及的,而唯有“士”和“君子”是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做到的。相比较人格层次较低的“士”而言,平常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功夫,成为一个既有文化又有品质的较高人格层次中的“君子”之人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因而,“君子”也就成为《论语》中的一种常用人格了。

(二)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

《论语》中君子的人格具有多方面的特性,表现如下:

其一,在才学方面:“君子博学与文”,君子是博学多才的;其二,在道德方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以“仁、义、礼、信”为本;其三,在社交方面:“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是既讲团结也讲原则;其四,在外表方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是讲气质风度的;其五,在审美方面,强调君子应“游于艺”,君子是个充满趣味性的人。总之,君子人格体现的是一个既有道德修养又有审美修养的人。

1.2《论语》中君子人格的特性

君子人格的特性主要是指君子在各方面所体现的特性。君子人格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德行、学养、趣味等方面。

1.2.1君子之德行

《论语》中作为审美人格的君子,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都是极为热爱的。这种

4

第1章 何谓君子审美人格

爱的特性其具体内涵表现为关爱、宽容、施利等方面。

(一)关爱之德

审美人格的君子在其精神上常把自我生命与宇宙万物看作为一体,从“能近取譬”出发,将自我之心同比与万物、善待万物,对一切宇宙生命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君子从“仁者爱人”出发,按由远及近把爱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爱亲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弟”即孝敬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对亲亲之爱,是爱人的基础,是为人立道之本。如果离开对“孝弟”之爱,“仁”就失去了其根基。

其二,爱他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不仅仅是爱自己的家人,还爱除血缘亲亲以外的一切人。使爱人的范围从家庭走向社会。当然君子爱他人也是有原则的。“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卫灵公》)君子之心是公正无私的,对于“不仁之恶人”,君子当然是憎恶的。尽管如此,君子依然能够以宽容的胸怀对其施予仁,对其“以直报怨”,希望以自己之仁化对方之恶。这也是仁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宽容性”。

(二)宽容之德

君子对他人之爱常表现为一种宽容的情怀。“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人》)这种宽恕之道体现为两方面:其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其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立人”、“达人”都爱人。

君子“忠恕之道”体现为“人道平等”的精神。“人道平等”的含义是承认人与人之间在人性上具有同一性,在人格价值上具有平等性。

君子“忠恕之道”也体现为“和谐合作”的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君子以博爱宽容的心态,承认这种差异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和谐合作中,互敬互爱。

宽容的本性是善。君子对别人的过错,虽对其抱有遗憾,但总是以宽容之心态待之。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仁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仁者,在对别人的宽容中,使爱超脱了一切私欲之羁绊,让爱在心物同游中与宇宙大生命相容合。

(三)仁之施利性

仁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惠人以利”。孔子赞许齐桓公和管仲是仁者。“桓公九合诸

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孔子之所以把管仲、桓公称为仁者,是因为:桓公能“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从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使百姓得以免其战乱之苦;而管仲能“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齐桓公与管仲在周天子无力统治天下,而天下大乱的情况下,能以王霸之道尊王攘夷,从而使天下的秩序得以维持,使人道礼仪得以维续,这样的行为,尽管主观上未必积极施仁,但其客观上是善的、是有价值的,其外在作用的结果是好的。这种能对天下之民“惠之以利”,便是“仁”。“仁”就是充分考虑别人的利益、顾及别人的利益,尽可能多的施利于别人、惠利于别人。惠民与天下,是君子人格的特性之一。

1.2.2君子之学养

(一)学之内涵

古人之“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为人”之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在孔子的教学中,忠诚守信的为人之道是学习的重要重要内容。“学”就是学习人而为人的生存智慧。除学习“为人”之道外,孔子认为君子还应该学习“六艺”。“六艺”有初级六艺和高级六艺之分。初级六艺有“礼、乐、射、御、书、数”,初级六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技能。高级六艺有“诗、书、礼、乐、易、春秋”,高级六艺是人之为人的较高层次上的一种生存智慧的人文学科。高级六艺,虽不像初级六艺那样与生活有直接联系,但却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所必修的。做为一名有道德有学识的君子,“六艺”是必须学习、精通和掌握的。

(二)学习态度和方法

君子为了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总是在不停地学习。君子对学习持有的态度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在不停地学习中感受到学有所得的乐趣。君子因为乐学因而不怕吃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君子为了学“道”,对吃饭温饱是不讲究不在乎的,在艰苦的恶劣环境中依然能积极进取。

君子在学习中也讲究一定的方法。其一,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光学不思,人则会迷茫;光思不学,人则会误入歧途;学思结合,方可使自己学识得以提高。其二,常温常习:对所学要经常不断的温习,可有新知所获。

君子为学到更多的知识,总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6

第1章 何谓君子审美人格

也。”(《论语-里仁》)对于贤人,君子总是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其优点;对于不贤者,总结其为人处事的不足之处,为日后自己的为人处事所鉴戒。正因为如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学而》)君子之学而无常师,无论是怎样的人,君子总是能从正反面学到对自己有意义或有启发的内容。君子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和态度,使自己学识得以不断地进步,使生命内涵得以不断地充实。

(三)学习目的

君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所学服务于社会,让所学在社会中体现其价值。“诵诗三百,受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参,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学诗的目的在于能灵活的处理实际事务,能以言诗出使诸侯应对外交、不辱使命。若不能把所学之诗应用于生活中,则所学就失去了意义。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言而有信。虽曰末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习不一定非得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一个没有学习过书本理论知识教育的人,如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妻子、父母、君主和朋友们待之以忠诚仁爱之礼,那么实际上也就达到了受教育学习的目的。总之,君子之学目的在于让所学在实践中应用,在学习中不断地增进自己的修养,达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目的。

1.2.3君子之趣味

(一)趣味的含义:

“趣味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某些现象表现出的一种富有感情和个性特征的喜爱和癖好”。①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趣味的人。对生活充满趣味,可使人的心灵充满了活泼与向上、跃动与生机。对有才有德的君子而言,在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趣味。

趣味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趣味体现出的是一种庸俗性、畸形性;高级的趣味体现出的则是一种审美的趣味。审美的趣味是超功利的、与物保持一定距离的,能给人以美感性、愉悦性的兴趣爱好。

胡稼祥,《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

7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审美趣味的产生

审美趣味是由审美主体的兴趣和乐趣所产生的。审美本身就就带有主体对美所产生的情感性,因而审美趣味的产生与审美主体的情感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审美趣味的情感性常受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及所在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一个具有丰富情感性的审美主体,其表现出的趣味也常是多样的。

审美主体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体。生命活动受理性和感性的影响,表现为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两种形式。理性冲动的表现形态是静止的;感性冲动的表现形式是运动的。受感性冲动支配的人,必然要受到人的自然性(本能性)的制约;受理性冲动支配的人,必然要受到人的精神性(思想性)的制约。德国美学家希勒将人的理性冲动与感性冲动的融合性冲动称之为“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将感性冲动的自由性与理性冲动的强制性相融合,这种融合消解了二者的强制性,从而使人得以解放、获得自由。因而在美学境域里可以说“游戏的本质就是自由”,也可以说“自由的本质就是游戏”。审美趣味体现于人的“游戏”中,在“游戏”中人的情感得以充分地体现,人的理性与感性得到了平衡。因此,这种游戏可称之为“审美游戏”。在“审美游戏”中,人摆脱了物质与道德的束缚,走向了自由。

审美游戏是人的生命在没有任何强制性的状态下,所从事的自由活动。在愉快的游戏中,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培养和发挥,所以游戏能给人以愉悦、超然、兴奋、自足和幸福。“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①

审美趣味产生于审美游戏中,审美游戏体现了审美趣味。审美趣味与审美游戏具有同一性。

(三)《论语》中君子审美趣味的体现

《论语》中的君子对生活充满着浓厚的情趣。“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游的意义,是君子出于自身爱好,对生活中的各艺以积极地投入,在各艺的畅游中,充分体验趣味之乐。“游”是一种自由之境,君子之所以能“游于艺,是因为对各艺有着浓厚的审美情趣、并能对各艺规律能熟练的自由掌握。在《论语》中,君子的审美趣味有着多方面的体现:

1.君子对音乐的审美趣味

《论语》中身为君子人格的孔子对音乐有极高的修养和兴趣。“孺悲欲见孔子,孔

希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8

第1章 何谓君子审美人格

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论语-宪问》“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由上可知,身为君子人格之典范的孔子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是经常唱歌的,而且对演奏乐器也较为精通,注意从音乐中怡养自己的性情。生活中,孔子的弟子们也是常与音乐相伴:《论语-先进》中描述公西华、冉有、曾皙、子路坐而言志时,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从中可知,身为君子的孔子的弟子们,即使在与老师的学习中,音乐也不离身,对音乐有着浓厚的趣味。

2.君子对舞蹈的审美趣味

舞与乐是孔子较为重视的教育学科。《论语-卫灵公》中颜渊问为邦,孔子给的答案是“乐则韶舞”。韶舞具有德之教化的功用。君子在赏乐中,未偿不起舞。在各种礼仪场合,常有乐舞出现:有庆典之舞、有迎宾之舞、有出战之舞、有祭祀之舞等等。对礼仪道德有很好修养的君子,对舞自然是充满着浓厚的审美趣味。文质彬彬的君子,在各种礼的场合,以自己大方的举止、娴雅的舞姿,让生命之美尽情绽放。

3.君子对绘画的审美趣味

孔子在教育的科目中似乎没有设立绘画这一专门的学科。在《论语》中,孔子谈论绘画出现在“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论语-八侑》)“绘事后素”是指“古人绘画,先布五彩,再以粉白线条加以勾勒。”①虽然孔子的本意是从绘画之事来启发教育子夏的为人之道,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绘画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有之事,不然子夏就不会从老师的“绘事后素”的绘画之道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做人之道。君子是常在绘画中来陶冶自己性情的。

4.君子对礼的审美趣味

“礼”是“仁”的外在形式。礼的活动形式有多种。孔子对“礼”有着浓厚的兴趣:“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孔子不光问礼、学礼,而且好习礼。礼不仅是一种道德的内容,其外在形式是一种充满趣味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与其弟子们常举行这样的习礼活动。《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弟子的习礼有这样的描述:“孔子去曹适宋,与弟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6月,第60页。

9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①孔子则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由此可见,即便是身处乱世危亡之中,孔子也不忘与弟子们在大树下举行演礼游戏、习礼取乐。

5.君子对运动的审美趣味

古人对体育运动是非常重视的。孔子将体育运动的“射”列为“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一。孔子将“射”作为六艺学科之一来教授,可见“射”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射”即拉弓射箭。“射”除去本身所具有的军事、武功的特性外,还具有游戏的特性。在古代,身为君子“射”技当为其必备技能,“射”也是礼仪中的一项才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辑让而升,下而饮,其争君子也。(《论语-八侑》)“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侑》)由上可知,君子之“射”不在于与人争技,而是在相互习射中,体现仁礼之交,在射这一趣味性的活动中,促进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

6.君子对诗文的审美趣味

诗多为抒情言志的艺术作品,因而君子学诗可以言志。中国古代的诗多为抒情作品,而且在“声律”形式方面还具有音乐性。“中国诗因讲究声律,音乐性极浓,所以它的形式,在世界各国的诗中,是最美丽而巧妙的。”②学诗有多方的功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知名。”(《论语-阳货》)“诵诗三百,受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诗具有交际功能。诗可以给人以某种启发和联想: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常读诗文,可令人平常的言谈丰富而精炼,即:“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总上所述,君子的审美趣味表现于多方面。君子在“游于艺”中,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趣味”。君子由于兴趣广泛、熟练掌握了众多艺之规律,从而能在自在的“游艺”中,使生命的自由得以实现,使生命内涵在审美的趣味中得以升华和超越。

1.3君子与审美人格

1.3.1何谓审美人格

(一)审美:审美由字面的构成理解看,“审”是“审视”、“感受”、“欣赏”之意,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5页 ②

张其韵-《孔子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137页。

10

第1章 何谓君子审美人格

“美”是美好的事物。审美,就是人对美好的事物进行审视、感受或欣赏。审美由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构成。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之所以是美是因为美的客体给主体以美感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愉悦性、仁爱性、无害性、向上性”等。美也是通过主体的修养来获得的。一个缺乏起码审美修养的主体对美是不会有感觉的。“审美是人的本质的自由的实现及其过程。”①审美在某种程度与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审美与人格:美是经过人心灵化了的东西,美最终与人的心灵道德发生了关系。审美活动是美之“物”与心之“我”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的特性与“我”之心灵特性相比,产生“比德之美”、“人格化之美”。如《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物我为一的情境中美产生了。可以说,美是人心灵的直观关照。美的产生与人的心灵“自我意识”是有着极大的关系。如《论语》中“能近取譬”就是心灵由自我向外扩展而获得与外界相同的情感体验。心灵的自我意识中应包含有审美。人格是一个人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因而审美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中缺乏审美,便不能称之为完全人格。

(三)审美人格:审美人格是在人道德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人格。“审美人格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生成。道德修养制约着审美修养,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便不会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审美修养又作用于道德修养,不断促进道德境界提升。”② 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人的心灵精神和道德情感对美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之情感道德的升华。

1.3.2 君子与审美人格

如前所述,“审美人格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两个方面”③,道德修养是审美修养的基础。“儒家在论述道德与人格时,始终以超功利作为道德的内核与人格的基础,这样的人格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审美的人格。”④

君子在内在德性方面已具有了审美人格的道德修养,其道德厚实高尚、其人格卓然独立、其处事坦荡磊落、其学识博大精深、其操守淡泊纯洁。

君子在外在艺术趣味方面已具有了审美人格的审美修养,其对音乐、舞蹈、体育、诗文等多方面有着浓厚的情趣,时时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君子在审美趣味中让

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②

刘坤媛《艺术:诗意的栖居》,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 248页。 ③

刘坤媛-《艺术:诗意的栖居》,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 248页 ④

李天道,《中国古代人生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5-46页。

11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身心得以获得自由和超越。

作为一名有高度修养的君子而言,在内在德性方面已具有了审美人格的道德修养,在外在艺术趣味方面已具有了审美人格的审美修养,因而,《论语》中的“君子人格”也可进一步称之为是“审美人格”或“君子审美人格”。

1.4 君子审美人格提出的哲学依据——仁

1.4.1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

“仁”在《辞源》里解释为:对人“亲善、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就是爱人。《说文》中对仁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人所具有的亲爱性是通过两人以上的社会关系而表现出的。这与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规定是相一致的。

“仁”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决定的,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命题。“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说明对“仁”的体现与实施完全是由自己来觉悟的,而非靠他人的强迫性。“为仁”是人的自发愿望。“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仁”是最高之法,“是宇宙生活的价值源头”①,是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先问》)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

1.4.2仁是求真求善的基点

(一)仁与真的关系:

“仁”是一种爱心、诚心。“真”是指“符合人们利益、合乎人性发展的真理性认识”。②“仁”与“真”的关系实为“仁”与“知”的关系。“知”即智、真。“仁”是“知”是的前提,“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仁体现为对心灵的自由与向往。由仁出发,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在无限的境域得以扩展。自在的主体之我出于对生命的热爱而积极地向外寻求真知。“仁者安仁,知者利

宁新昌:《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齐鲁书社,2004年3月,第89页 ②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12

第1章 何谓君子审美人格

仁”(《论语-里仁》,仁是求真的出发点和归宿。

仁者为了实现自我的完满,便使心中之仁爱扩散于整个宇宙,仁在这一扩散过程中,便与天地万物发生了关系,于是在“格物”中“致知”。“格物致知”的求真过程,是生命主体把“仁”之情感与万物在理性层面上进行了沟通。

人对于真理性的认识,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对物的探索、改造与实践,更重要的是人对真理性的探求也体现为一种“仁”的自由性的发展。此外,人对于真理性的认识,其实就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主体之“仁”的情感性在认知物的活动中,把“自在之我”化为“为我之物”。人在认识物的过程中,物被深深地打上了“仁”的情感烙印,同时也使得人之“仁”性在天地间不断地得以扩展,最终实现了人与物一体的“天人合一”之自由境界。这种由“仁”出发,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由之境,便是“美”。

(二)仁与善的关系:

“善”在伦理学中是指“一切可以使人快乐、给人以幸福的对象”。对人施于“仁”

即是给人以快乐和幸福,因而“仁”与“善”在人性的极高道德境域里是相同的。“善”的出发点是“仁”,不“仁”无以为“善”。只给对方以利益还不能称其为“善”,“利”只有以“仁”的方式体现时,才可称其为“善”。真正的“善”举是一种责任心和爱心,体现出的是:“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在美的境域里,“仁”是自由;在善的境域里,“仁”是责任。人只有对社会、对他人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使生命显现出尊严与价值,才能体现出“善”的生命之美。“美是因善而在人那里形成的一种悦人的情感体验”。②“仁”之善性,使“仁”之主体在求真求善中,体现出了“美”。仁是求真求善的基点。

1.4.3仁是审美情感的源泉

审美活动是人的情感活动,审美主体的情感来源于“仁”。“仁而不仁如乐何?”审美的情感超越了功益利害,是一种恬淡、豁达、超然之情。那种一心只想着功利得失的情感是与审美无缘的。因而马克思说:“忧心仲仲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风景也无动于衷”。③但这并不是说穷人就失去了审美的权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具有君子人格的人,不会因自身的贫穷而就不去欣赏美、热爱美,不会因贫穷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与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5页 ②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

1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快乐。君子之所以有如此的情怀,是因为“仁者不忧”!

具有仁者情怀的君子,其情感是“己欲达而达人”,由“爱己”而扩展为“爱他”,使“小我”从单个孤立的状态中走向“大我”,使具有仁之主体的生命在审美体验中、在体悟宇宙大生命中走向“天人合一”之境。

“仁”是一种爱的体验,这种体验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仁”使君子的心灵走向了和谐与自由,君子在和谐自由的心境中走向了审美。“仁”是审美情感的源泉。

14

第2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建构

第2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建构

《论语》中孔子对做人提出的标准、要求和方法是:“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君子审美人格的建构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志于道”。审美人格主要就是对人的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而言的,因而审美人格的建构主要得从道德建构与审美建构两方面进行,道德建构即“居于德、依于仁”,审美建构即“游于艺”。

2.1 君子审美人格建构的原则——志于道

君子做人首先要有志向。君子要成为一名审美人格的人,首先必须得有高远的志向,以此作为自己进取的方向和“成人”的原则。君子的志向是“志于道”。

2.1.1“志”的内容

《论语》中多处提到了“志”。“吾十有五而至于学”(《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立志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为政》),君子志在学仁、为仁、成仁、施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 (《论语-里仁》),志于求道的君子是不会为衣食所累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君子志在通过多学、多问、多思来求仁。

由上可知,君子之志是“志于道”、“志于学”、“志于仁”。 “学”是为了学“仁”,学“仁”是为了弘“道”。

2.1.2“道”的内涵

《论语》中对“道”的论述有许多。“朝闻道,夕死可以”(《论语-里仁》),“道”就是真理,真理比生命可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道”是弘扬人道之途。“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泰伯》),“道”是仁义原则。“道不行,乘于海” (《论语-公治长》),“道”是有价值的理想和主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道”是正义和谐的制度。

“人能弘道,非道能宏人”(《论语-微子》),“道”是道德理想。“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道”是仁义忠恕之道。

由以上对“道”的分析可知,“道”的内涵可分为以下几种:其一,“道”就是四通

1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八达的道路,引申为做人的仁义之路,如“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里仁》)其二,“道”就是宇宙变化发展的运行规律与原理,如“夫子之道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三,“道”就是人之为人的仁义原则。

2.1.3“道”——君子审美人格原则

“道”是君子审美建构的原则。每个时代和每个阶层其审美的原则和标准是不同的。君子审美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君子是社会上有一定才能和德性的人。君子以“道”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人格建构的原则。不是任何外在之物,都可以成为君子的审美对象。凡不符合君子之“道”的东西,都是不能以“美”来审视的。君子审美人格的建构就是以“道”为原则进行的。“道”可分为天道与人道。 (一)天道的审美原则

“天道”是对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而言的。君子审美以天道为原则,就是君子尊重宇宙万物的自然变化规律,并以符合这一规律的事物为美。孔子认为君子认识宇宙万物之规律,是其必须具有的。在《论语》中“天道”是以“天命”体现出的:“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押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为政》)“不怨天,不忧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天命”即“天道”,是宇宙自然万物的运行之道,是具有人格意义上的生命,是正

义的力量。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一员,不仅应掌握自身的发展规律,更应当了解和掌握宇宙大生命的运行规律。然而“知天”是不容易的,了解宇宙自然规律,是君子之必修。因此孔子说:“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符合天道之物一般均有着美的体现,君子以尊天道、尊天命,为自己审美人格建构的原则。

(二)人道的审美原则

“人道”就是人类社会及其人自身所必需遵循的规范之律。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始终把仁义忠恕之道作为自己一贯的修身准则、处事原则和生活态度。

审美需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人若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是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产生。一个每天只为生活名利而忙碌奔波的人是不可能有审美情怀生成的。“吾道

16

第2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建构

一以贯之”的君子,以“仁道”积极实践生活,以“忠道”真诚面对生活,以“恕道”无私对待他人。当君子以“人道”的态度面对生活,审美的情感就会产生。君子以遵从“人道”,为自己审美人格建构的原则。

2.2君子审美人格的道德建构

道德是君子审美人格的基础,君子非常重视对道德的修养。君子的道德修养体现于:仁、义、礼、知、信、恭、宽、敏、惠、忠、勇等很多方面。

2.2.1据于德

《论语》中对君子的道德修养作了多方面的论述,总体而言,其道德修养可分为两类:为己之德(修己之德)和为人之德(修人之德)。“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论语-宪问》)“为己”,在道德学问上加强自身修养,即为己之德;“为人”,在做事上施德于人,即为人之德。

(一)为己之德

君子修德首先是从自身出发,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自省增强自身各方面的道德素质。君子内在道德人格的健全之法主要有二种途径:其一,学以明德;其二,反思自

省。

1.学以明德

“智”,是为己的最基本之德。《论语》中把“智”作“知”,即知识、理性和智慧。明智方可明德,知智方可知德。“知”的获取在于不断地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认为人的智慧主要靠后天的勤奋努力获得。孔子“十五而至于学”,一生勤学不辍,终成智者仁者。君子明德始于学。

孔子对学可明德提出了自己较为深刻的“六言六弊”论:“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孔子指出一切人之德都是以学为基础的,人所具有的仁德、聪明、诚实、率直、勇敢、刚强这六中美德,如脱离学习,就会流于弊端。

2.反思自省

君子必须善于思考。孔子对自我人格的道德修养除了强调应加强学以外,还强调反思自省。君子的为己之德在学习的同时应注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语-学而》“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轻、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如果不重视思考,则可能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从而丧失自己的本质德性。

君子必须善于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论语-里仁》“过而不该,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二)为人之德

为人之德是指君子之德由内向外、有近及远的一种待人之体现,也就是说君子对待亲人、对待朋友、对待他人的德之体现。

1.待亲之德

其一,仁敬孝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弟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学而》

其二,继其父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

其三,厚葬亲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2.待友之德

其一、交友之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施仁。”《论语-颜渊》“尽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其二、待友以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君子义以为质,礼以

18

第2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建构

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为灵公》“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敬事而信。”《论语-学而》信,是信仰、信用之意。君子人格信仰的是“仁”,有了这种信仰人方可立于世,方可在有信用的实践中去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其三、待友以忠。“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阳货》“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八侑》)“忠”就是对待朋友尽心竭力、全心全意、忠诚忠心。

3.待人之德

当君子之德由内向外扩而施于时,其所面对的已不仅是他人,而且对它事、它物也给以人格化的生命看待。因而这里的“待人之德”的“人”除指他人之意外,还泛指一切被人格化了的事物。

其一,待人以礼。“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理则绞。”(《论语-泰伯》)

其二,为人以义。“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见利思义。”(《论语-先问》)“见的思义。” (《论语-季氏》)“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其三,为义而勇。“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仁者必有勇。”(《论语-先问》)“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

2.2.2依于仁

在君子身上所具有的义、礼、知、信、恭、宽、敏、惠、忠、勇等诸德都是依据“仁”而建立的。君子是怎样使其成为一个施仁爱人的仁者的呢?

(一)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为仁首先自己内心要有爱之慈善情感。“克己复礼为仁,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就是战胜自己,并勇敢的去除自己身上的非礼之行为。因而孔子提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求诸己”,君子只要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对仁加以实践,则仁就至矣。

“为仁由己”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在严于律己的坚持中行仁施仁。

19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宽恕至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恕”就是从自己本心推及别人,表现为两方面:

其一,从积极方面而言,“恕”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是一种关心他人、善待他人、成全他人的积极施仁的精神。

其二,从消极方面而言,“恕”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一种替他人着想、考虑他人、人同此心的平等关爱精神。

宽恕是君子的五德之一,“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任人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三) 修己达仁

君子为使自己成为一名仁者,努力从各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君子通过自身修养使自己人格的影响力达到三种层次:

其一,“修己以敬”。(《论语-先问》)君子要有仁者之心,首先得在其内心做到“敬”。“敬”就是以真诚、严肃、实在的态度对待自己之心。当内心在“敬”的状态下,去除了私心杂念,达到一种清澈澄明之境时,心之“仁”便会从内向外得以体现。

其二,“修己以安人”。(《论语-先问》)君子以自己的道德修养能对身边的人以影响,对他们予以帮助,使身边的自己帮助过的人得以安乐。

其三,“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先问》)“安百姓”是指君子把修己的仁爱精神已从自身周边的人扩展至天下所有的人,把天下所有百姓的温暖、饥饿挂在自己的心上,让百姓安稳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2.3君子人格的审美建构——游于艺

2.3.1“游于艺”的涵义

(一)“游”之涵义

《论语》中“游于艺”的“游”是“游赏”、“游乐”之意。另外,“游”还包含有“游戏”之意,君子在充满理性的“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之后,还应有一份童心般的游戏之心。此外,“游”也含有“自由”之意,在“艺”中“游”,说明了人在对各种技艺规律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人所获得的心物相融的自由。

20

第2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建构

(二)“艺”之涵义

《论语》中“游于艺”的“艺”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一般性的初级六项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二是指较为高级的“六经”文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三)“游于艺”的审美内涵

君子对“礼、乐、射、御、书、数”之物质技艺的训练和掌握,可使君子从容面对生活和处理俗务。通过对“六经”的学习,可使君子成为一个具有文、史、哲、政、美、体、技等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

“游于艺”排在“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之后,强调了存在于世的生命,在理性道德之后,生命还应有自由、有趣味、有快乐。“游于艺”是让短暂的生命在“艺”中畅游,在各“艺”中“游赏”、“游乐”,从而使有限的生命在对众多之“艺”的审美游赏中,获得无限的自由!在“游于艺”中,自我的心灵得到了抒发,主体的生命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自我超越。

2.3.2“艺”教育美

“艺”教对君子审美人格的培育与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审美人格的审美修养是在艺教中形成的。 (一)诗教——兴于诗

《论语》中孔子对学诗有这样的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所具有的审美特性体现为:

1.引发感悟:

“诗可以兴”,“兴”就是引发人的联想和情感。孔安国对“兴”的解释是“引譬连类”,朱熹对“兴”的解释是“感发言志”。

“引譬连类”是指在诗歌的创作中,通过对某一事物的形象比喻,从而引发人们对这一比喻事物的联想,进而领悟到社会或人生的某种哲理。

“感发言志”是指是指诗的作用在于感染人之情愫、触发人之志向,树立高远志向与情怀,从而令人脱离俗境。

总合而言,“诗可以兴”就是人们从有限的具体形象中,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较而

21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触发人之想象,在类比思维的引导下、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兴起无限的、广泛的、丰富的想象,从而使人在现实的生存境域中,心灵得以超脱和升华。

2.观物言志

“诗可以观”,“观”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观察和欣赏,审美主体以诗意的眼光观察社会风俗、人情道德,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间美丑,进而净化陶冶人之心灵。如孔子观“凤鸟”、“河图”后,由心底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感慨。孔子从“凤鸟”、“河图”的难以出现中,联想引发到自己志向的难以实现。再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观水的不停流动中,联想引发到自己人生岁月的匆匆而逝。 3.调和群体

“诗可以群”:诗表达的是人的情感,诗弘扬的是善道。群居之人相会读诗切磋,从而促进人情感的交流,建立起共同的情感基础。置身社会的人,在诗的交流中,建立起了和谐情感、和谐人际,使仁、义、理、智、信诸德在社会中得以建立。这样,诗的艺术功用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和善”“和群”的价值。 4.抒发情感

“诗可以怨”:当为政者在不施仁政的情况下,下层民众自然会心生怨情。这些怨情体现为:怨民生之艰、怨社会之乱、怨世风之下、怨仁政之失、怨宦官之淫等等。但这些怨情不是用暴力以反抗,而是以诗之礼、诗之仁的方式,对社会种种弊病给予批评和揭露,从而使人之怨情得以宣泄。

诗所具有的“兴”、“观”、“群”、“怨”四种审美特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四者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观”是基础,是诗的着眼点,通过所“观”而“兴”;“兴”是由“观”而引起的情感;“群”是由“兴”起的情感,而感染人群; “怨”是由“观”所“兴”起的个体情感,这种个体的怨情也代表着“群”体情感,其实质也是“群”之所“怨”,是个体之情与群体之情的统一。 (二)礼教——立于礼

1.“礼”之含义: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把人内心的喜怒哀乐的情感,通过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人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2.礼之审美情感的表现形式:

(1)对上位者,礼表现出的是忠。忠的情感形态表现是忠心、恭敬、虔诚。

22

第2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建构

(2)对父母,礼表现的是孝。孝的情感形态表现是仁心、和气、愉色、婉容。 (3)对亲友,礼表现的是弟。弟的情感形态表现是心情顺畅、和睦相处、互勉互批、督促共进。

3. 礼的审美意义:

礼虽是一种外在形式,但却体现着一种仁爱的精神和价值,因而礼具有仁的神圣性和庄严性,是不可触犯和亵渎的。行礼就是在行仁,行仁就是在把内心仁爱之美在礼的形式中展现。在审美的境域里,礼不仅仅在是道德的范畴,可以说礼就是仁之美的体现。 (三)乐教——成于乐 1.乐的审美效用:

(1)乐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2)乐可移风易俗。“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述而》)好的音乐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坏的音乐有伤风俗。

(3)乐可以安人心以治国。“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礼乐制度的兴建影响着国家刑罚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4)乐可以宣传表达思想,与人交流情感。“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对于某些事的处理,与其与孺悲面对面用语言交流,还不如以瑟歌之声来教育对方、感化对方,使双方的情感得以交流。

2.乐的审美原则:

音乐对人的教化有很大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对人有感化陶冶的作用。孔子认为:“乐节礼乐”(《论语-季氏》)即符合礼的、能调节人性情的音乐,能给人以真真的快乐,对人是有益处的。而“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那些在宴会上让人纵情放肆的音乐,是不能给人以真正快乐的。因而,君子欣赏音乐是有原则的“非礼勿听”!(《论语-颜渊》)

3.乐的审美意义:

“礼云,礼云,钟鼓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乐的意义不在于其外在形式,而在于其内在的道德内容,“仁”是礼乐的更本所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侑》)只有达到内在的“仁”境,施礼才有意义,操乐才有价值。

2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赏乐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仁”,以“乐”施“仁”、以“乐”化“仁”于心,从而实现以“乐”成“仁”,“成于乐”的意义就在于此。

乐能施仁育人,其根本在于“乐”能与“善”与“美”相统一。“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于盈耳乎哉!”乐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心在愉悦之境中至“善”。

欣赏音乐是为了欣赏音乐所体现的审美道德内涵。当音乐所体现的德与欣赏者自身之德相融时,就会使人在心灵情感的深处,感受到满足和快乐,此时,所欣赏的音乐便使欣赏者的心灵得以升华。

好的音乐必须是美的音乐形式与美的仁善之德相统一,即达到“尽善尽美”方是好的音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末尽善也’。”(《论语-八侑》)从孔子对《韶》、《武》二种音乐的评论看来,当音乐的内容达到“善”的境界时,音乐所具有的情感体验性便可起到陶冶人性情的作用,使人在赏乐中享受到心境的愉快,而这时的“乐(音乐)境”,也就变成了“乐(快乐)境”,即“成于乐”。

24

第3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境界

第3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境界

“境界”是就生命主体而言的一种精神思想的形而上之“存在境域”,在这种“存在境域”里,生命主体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使心灵走向自由与超越,使生命主体在宇宙大化中走向无形与无限。君子审美人格的境界主要体现为使仁成乐、至中达和、美善圆融等三个方面。

3.1施仁成乐的审美境界

3.1.1乐感产生的根源

人之乐感的产生,是由审美对象而引起的。但仅有审美对象,而没有人之情感,是不会有乐产生和形成的。乐作为人的一种情感体验,与人所具有的道德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主要道德情感是“仁”。“仁”是乐的根本和源泉。

3.1.2以仁为乐的审美境界之体现

(一)仁者不忧

乐的基础是仁义之性。仁,首先表现为尽孝,君子在尽孝中实现“仁”,实现了内在人格的充实。当这种尽孝的道德情感无愧于心时,便有乐的愉快体验。不仁者是绝对不会有快乐可言的。正如《论语-八侑》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者无忧。具有仁者情怀的君子,生活中时时有乐,处处有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生活中的快乐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仁者不忧”(《论语-先问》)君子在生活中虽然吃的是粗粮、喝的是凉水,但由于君子心中怀有天下之仁义情感,因而苦中有乐。志在造福于天下的君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君子在发愤执着的追求中,忘食、忘忧、忘老,当仁者情怀的君子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眼前贫穷的物质和丰富的精神时生命便得以超越和升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君子乐在对真理的求索中。

仁者所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为灵公》)仁者担忧的是自己的修养、道行之不足。

2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仁者乐道

道,是道德理性,乐道就是对理性之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仁者的君子之乐不在于追求美食温饱,也不在于追求舒适的安居环境,而在于学道求道中。

人有理性之乐和欲望之乐。理性之乐,乐而不乱;欲望之乐,惑而不乐。真正之乐,是君子获得道之后的体验。君子体验到“天道”,获得了宇宙万物的和谐自由运转规律,便会体悟到“天人合一”之乐;君子体验到“人道”,获得了社会人伦的至诚仁爱之善,便会体悟到“人我一体”之乐。 (三)仁者乐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审美主体的自我意识,在对自然界中美的山水欣赏中感受体验到“乐”。“乐山”是因为一方面自然之山中有资源可供人以用,犹如人之有“仁”可对别人送予爱的关怀;另一方面,因山的伟岸坚固性犹如人之不变的德性。“乐水”是因为水具有智慧的活动性。客体的山水在智者仁者的审美观照下,已成为了一种“仁”化了的自然。主体身在这种被“仁”化了的自然环境中,便觉得亲切、觉得可乐,如《论语-先进》中的“吾与点也”,便达到了物我一体的乐境。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在春光灿烂的季节里,具有与万物一体情怀的君子,与其他朋友们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快乐地游戏、清爽地洗澡、悠然地吹风、轻快地唱歌……,在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中让生命尽情地拥抱自然、享受自然,心灵完全超越了功利世俗之物欲,进入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

3.2 至中达和的审美境界

3.2.1“中和”的含义

“中”意为中正、恰到好处。“所谓恰到好处就是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就是中。”①《论语-述而》中所说的“过犹不及”即为“中”之意。

“和”意为和谐合理。“和”是对“中”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和”是处于两端之事物在相互作用下取得统一而存在,即对立下的统一。

雷源-《<论语>——中国人的圣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65页。

26

第3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境界

“中和”就是事物的内外各对立要素之间处于和谐中正、恰当合理的关系之中。对时间而言,“中和”体现的是“时中”,即对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及时调整,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对空间而言,“中和”体现的是“中正”,即对空间的整体与局部要保持和谐;对行动而言,“中和”体现的是“中行”,即对行动的缓急,要依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行;对心态而言,“中和”体现的是“心和”,即对心理所产生的各种情绪以平静的心态处之;对生活而言,“中和”体现的是“中庸”,“庸”即为“用”、“常”之意,“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用恰当方式而为之。

“中和”是美的特征之一。从审美学的角度看,处于“中和”之事物能给人以精力上的“节省”。“精力节省”即能给人以美感。这种美感所体现出的就是“中和之美”。

3.2.2君子审美人格的中和性体现

(一)君子情感的中和性

人之心态常染于所处对象。主体所处对象的形态、情状、外观等,对主体心态常有影响。客体的不和谐常影响到主体心态的不和谐。受客体的不和谐影响,人之情感在外界刺激下,如难以控制,则会出现急躁、焦闷、烦乱等情状。当人内在情感的欲求与外界对象相冲突时,怎样才可使人之情感达到适中呢?儒家提出“以礼制欲”、“以礼束情”,“礼”是把握情感变化之“度”。

人之情感和行为符合“礼”便达到了“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礼”是社会之人普遍尊守的规范。当生命个体尊“礼”时,便与社会的其他尊“礼”之人有了共同的心理基础和共同的语言,这样与人和谐共处,内心便得以和顺。但是以“礼”来控制人之情欲并不能使人之情欲完全达以中和。情欲不能简单地以礼来压抑,还得靠“艺”来疏导。

“艺”是疏导人之情感的源头活水。人之情欲不能简单的以礼来压制,还得靠艺来疏导。孔子提出“诗”对人的情感能“兴观群怨”,在诗的艺术里,可使人“思无邪”。在“游于艺”中,使人之情欲得以渲泄,使内在心灵得以舒展。君子的情感就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达到了“中和” (二)君子行事的中和性

君子以“中和”行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君

27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不以主观意念行事,对待人事不以绝对的肯定。为人处事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君子能做到“绝四”,行事便可达于“中和”。君子如不“绝四”、不“中行”,而是以武断、成见、偏激和私欲的方式为人行事,则往往容易犯错误、铸大错。君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君子在日常生活中以“中和”行事,体现的实为“中庸”之德。对君子而言,“中庸”之德的标准就是坚守仁义。“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甚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即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守中”、“用中”。“中”之德是仁和义。“用中”就是君子在平常的生活中施守仁、义。“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中庸”之德要求君子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里都要中守仁德、施用仁义。君子以这样的“中庸”之德行事用事当行则行、当断则断,体现为:“君子之行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之所能以“无适”、“无莫”的自由之态行走于天下,其根本原因仍在于用“中庸”之仁义做为判断行事的当行与不行的标准。君子以仁义的中庸之德做行事标准,使之能:“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从而体现出一种君子所具有的“中和之美”的风度。

(三)君子“成人”的中和性

君子人格是一种较为健全的人格。审美人格要求人既应有做人上的道德修养又应有艺术上的审美修养,成为一个完人。君子审美人格修养的目的是让人“成人”。“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绎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先问》)君子要成为健全人格,光有“知、不欲、勇、艺”是不够的,还得需“文之以礼乐”。当理性之“知”、感性之“勇”与美性之“礼乐艺”相融和、相“中和”之后,方可“成人”——成为一个“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的君子。

“温柔敦厚”之君子:“温柔”指人的善良性、“敦厚”指人的朴实性。人之“温柔”是诗、礼、乐教化之结果;人之“敦厚”是原始自然的人之淳朴本性。“文质彬彬”之君子:“文”指经过诗、礼、乐教化后的文采;“质”指人的自然本性。“彬彬”指物相杂而配合适中。“温柔敦厚”与“文质彬彬”两者都是将人之自然道德性中的“粗野、刚勇、朴实、厚道、仁义、忠信”等与人之社会审美性中的“礼、乐、诗、艺”相融合、相中和。

28

第3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境界

“成人”即是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融合,将人的道德性与审美性相融合。当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道德性与审美性相融洽和谐,趋于“中和”后,便形成了完美的审美人格。

3.2.3中和的审美意境

中和的审美意境,主要是审美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照中所产生的美感体验,是审美的道德情感与客观自然的相融。当自然界被人之情感融化后,身在自然界中的人,便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所说的“吾与点也”,其实质是说其心已脱离了世俗的物质欲望和名利诱惑,一颗完满真诚、仁爱自由的心已融化于美丽的自然中。主体之心在对美的自然关照中,超越了功利,超然于物外,实现了与宇宙本体的同一。这种心与自然万物相融为一体的境界,是经过审美的主体意识与审美对象在心物一体的相融中实现的。当心对物的关照超出了物之具体形体的限制后,便实现了“天人合一”的乐境。天人合一的“中和”之境是一种“无我”的境界。具有仁爱的君子,以仁之情怀对待万物,如“月印万川”般,把心中之仁洒向审美主体所能关照到的每个角落。在这一境界中,自我实现了升华、自我实现了超越,一颗欣赏万物之心,悠然畅游于万物间,其乐自得!“中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3.3美善圆融的审美境界

3.3.1“美 ”与“善”的内涵

(一)美不同善

“美”指事物形式之美,与“善”无关。如“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这里的“美”是指形式可观的外在事物。

“善”专指人之德性。“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善”的特点是“使人快乐、给人以幸福”;①善的表现是不给别人带去点滴麻烦;善的交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皆济天下”。

(二)美善同一

在《论语》道德语境中,常把“善”德称为“美”,而不直接使用“善”。用“善”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5页

29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词时,常通过“美”来称代。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里仁为美”。(《论语-里仁)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里仁)以上,道德意义上的“美”其含义与“善”相近。 (三)“美”与“善”的关系

美的内容是善,善的形式是美;美的本质是善,善的现象是美。善是人之内在情操,美是其表现出的形式。在这里,美的存在条件是人之善性,没有了“仁善”之性,对人而言,美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美善圆融”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相互统一。道德之善是审美的基础,而审美中的“美”则又是对道德之“善”的一种提升,“美的内容是善,善的形式是美;美的本质是善,善的现象是美。善是人之内在情操,美是其表现出的形式。在这里,美的存在条件是人之善性,没有了“仁善”之性,对人而言,美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美与善”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相互统一。道德之善是审美的基础,而审美中的“美”则又是对道德之“善”的一种提升。

3.3.2“尽善尽美”的审美意境

《论语》中“尽善尽美”的思想内涵体现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末尽善也。”(《论语-八侑》)为何《韶》体现了尽善尽美,而《武》只尽美而不尽善呢?

这是因为:《韶》乐歌颂的是瞬帝让位的崇高仁德。《武》乐歌颂的是武王不畏强暴,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勇敢义举。二者相比,《韶》乐更具人之善性。因而,孔子在齐闻听到《韶》乐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由此看来,《韶》乐带给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尽善尽美”的极高审美享受。《韶》乐表现的是尧舜的禅让之德,因而尽善;《武》乐表现的是武王以武力平天下,故末尽善。

从孔子对《韶》尽善尽美和《武》尽美末尽善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尽善于尽美是相互和谐统一的。尽善的东西,往往也是尽美的,但尽美的东西不一定是尽善的,因而尽善是尽美的一种充分条件。“尽善”最终体现的是“尽美”。“尽善尽美”是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的统一。

3.3.3“美善圆融”的人格境界

君子在人格操守方面是一种超越功利的“善性”,此种“善性”是从人之本有的良知中自然流露出的,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君子凭借这种自觉的“善性”之人格,去追

30

第3章 《论语》中君子审美人格的境界

寻实践自己的人生信仰。这种以善性为本质的道德人格实际上已成为了一种审美性的人格。君子以仁爱之善性,阔然坦荡地行走于天地之间,心无所愧、心无所挂,直与天地之心相通。

君子之善行,如天地化育万物般,在天地间不留一点痕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君子这种自觉施仁行义的善性,使自我之生命与宇宙之生命相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域。在这一审美境域里,“美”的客体之本是“天”,“善”的主体之本是“人”,天人合一,也就是美善圆融。 美善圆融的审美境域是将人之审美体验与道德体验相融合为一。在美善圆融的境域里,主体的情感所体验到的是一种幸福的快乐。以“仁”为本的君子所体现出的既是一种善性,也是一种美性,当这种善性与美性相融为一体时,便有了仁者之乐。

人生的幸福在于在现实的生存之境中,让仁善之性如花蕾般尽情绽放。君子的仁善之性在这一展现绽放过程中超越了现实,使美与善相融合。君子审美人格的完美境界是美善圆融。

31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 君子审美人格的现代意义

4.1对现代社会人格危机的启示

在市场化的商品社会里,生命日益被物质化、甚至被商品化,生命的人格精神也被变的日益麻木。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人们总是在喧嚣中忙碌着。内心充满焦虑的现代人,渐渐地疏离了自我、疏离了社会、疏离了自然,“现代社会的‘疏离’,是一种喧嚣中的孤独”①。在这种孤独中,现实生活的自我与内心真实的自我由于不能保持一致而出现了人格上的分裂。其特点表现为一个在社会中充满智能的正常人,却缺乏一定的情感和道德感。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人们总是以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自身的价值。于是,人们把“占有”做为了唯一的追求目标,甚至把占有等同于幸福。

在商品化了的社会里,“人不仅仅出卖商品,而且还出卖他自身,他把自己也当作某种商品。------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是市场决定着这些人的特质的价值,甚至决定着他们整个存在的价值。假如某人所具有的特质在市场上卖不出去,那这个人就毫无价值、分文不值”。②在这种情况下,人只是一个被出售的商品,如果不能保持住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或使自己的人格得以某种“优化”,则人格很可能连同自己被当作商品一起出售。而当销售出现挫折时,便出现了消极、悲观、厌世之情,于是人格遭受到了扭曲。被扭曲了的心理在欲望的驱使下,总是想占有更多,可又总得不到满足,终日在忙碌中奔波,为“出售”而焦虑,为“缺少”而叹息,而无暇顾及内心的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充满欲望的奴隶。这样一个精神空虚的生命,为了不使自己感到孤独,就在网络中进行“社交”;为了刺激感官的快乐,甚至不惜“过一把瘾就死”。

物欲喧嚣的现代社会,在技术和财富扩张的背后,人与自然的情感距离已越来越远。看到动物,想到的是对其捕猎卖其皮肉;看到森林,想到的是对其砍伐卖其材木;看到山脉,想到的是对其开采卖其矿石。对自然的态度,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成为最高的价值。世界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已很难在麻木的、冷漠的、充满浮躁的心灵中闪现!物欲化时代的人格危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危机!

孙正聿,《探索正善美》,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007年版,第271页 ②

【美】弗洛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页。

32

第4章 君子审美人格的现代意义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下,面对物欲化的人格危机,如果不能把占有财富的欲望升华为一种为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责任感;不能把致富意识转化为一种创业精神;不能把利己之欲升华为一种为集体做贡献的道德感;不能把自然看成是与生命和谐共存的整体,不能把对欲望的无止尽的追逐转变为精神上的审美追求,那么我们的社会就绝不会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而上述这些理念,正是我国儒家文化所蕴含的。

当代我国周边的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儒家文化精神为其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孔子,孔子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中。日本的涩泽荣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企业家,被日本人尊称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父”,他在其著作《论语与算盘——商务圣经》中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论理精神,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文明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还需要孔子的思想吗?的确,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古老的思想对处理科学技术问题所发挥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然而,科学技术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也并不是万能的。例如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选择问题、人类情感等问题,就不是科技所能充分得以解决的。要解决上述问题,要依靠“修养之学”。人类的实践形式主要有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实践方式,将实践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修养之学。在这三种学术中,修养之学是其他学术的基础,其他学科的发展目标最终都要回归于人自身的本性。孔子思想的代表作《论语》,就是修养之学、生命之学。现代人就应该有现代教养,作为修养之学的《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几乎对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现代人提高自身修养的优秀读本。

《论语》中的君子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道”并不缥缈,它就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对于一个想要有尊严而体面生活的现代人来说,了解、学习、体悟孔子之道,是大有益处的。“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人格,活化性灵、解脱烦恼、缓冲内心紧张、超越物欲的执著,复活人文理想的追求,使人真正过着人的生活。”①

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需要树立一种“自觉为人”的人道意识,通过修养培养

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第95页

3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种“健康人格”,去体味生命的韵律、去审视世界万千气象之美。儒家经典《论语》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表述,正是我们现代人所应具有的人格。儒家理想人格注重在日常实践中加强人格修养:品性上,以道德加以自律;行为上,则是对善对美的追求。

儒家理想人格中的“君子”,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格:在平常的生活中,在其所在的社会角色的位置上,“君子”遵循人的本性,发挥内在禀赋和潜能,创造有目的的生活,超越各种艰难境遇,使生命的价值在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中得以体现,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君子”的人生就是充实的人生,美的人生。哲学家冯有兰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其实也是一种审美的境界。《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则正是一种“审美境界”的人格。君子审美人格对解决物欲化时代下的现代社会人格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

4.2 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2.1 建立人自身的和谐心态

审美人格的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能把追求道德的完善作为自己生命存在的重要实践部分,通过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成为一个高扬人之理性的智者与仁者。

审美人格的君子,在自身情感的方面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君子情感追求的是至善至美的圆融之境。君子以宽恕仁爱的情怀,作为自己内在之涵养,使自身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中。

审美人格的君子意志是自由的。“为仁由己”是一种爱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和谐心态下的“从心所欲”的选择。

审美人格的君子,在理性、情感、意志三方面处于和谐状态,从而使自身处于健康、完满、自足的和谐心态中。审美人格的君子,既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感激,坦荡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4.2.2 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世态

审美人格的君子,以自己的仁爱精神奉献社会,从完善自己做起,努力“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努力使自己身边的人和社会中的人,因自身所做的奉献而使他们有所受益。

审美人格的君子,处处从平凡小事做起,在平凡的生活中奉献,因而,人格是圣

34

第4章 君子审美人格的现代意义

洁的,也是崇高的。君子以自己为社会所做的奉献,让光亮的生命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审美人格的君子,对社会充满着一种责任和义务感,自我生命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职责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义与乐趣。审美人格的君子,对周围的一切人总是充满着一种亲和力,并以其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使身边与其接触过的人凝聚在其身边。而别人在与审美人格的君子的接触中,切身感受到了人之为人的浓浓的友爱。在友情的相互关爱中,人与人的情感得以相融。个体生命在与人的和谐相处中更加热爱人类社会。

4.2.3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

审美人格的君子,把自己作为大地之子,使自我生命与大自然相契合。审美人格的君子,喜欢感受并欣赏自然中一切美景。反对一切人为的对自然的破坏。审美人格的君子,把自然界中一切物当做有机的活的生命,把尊重自然与尊重人的生命一样对待。

审美人格的君子,主动地关爱自然,平等地对待万物,对大地万物充满了生命的敬畏之情。对审美人格的君子而言,充满生命的大自然与自己的生命有着相同的脉搏、相同的心灵。因而,“仁者,与天地万物于一体”。

3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5章 结 语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其诗中曾对生活在地球上文明的人类给予深情地赞美:“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但是,当我们反观现代文明人类的生活,就会发现,我们赖以存在的大地以及我们的人类,正一天天地被“物质化”。在商品化的气息下,在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我们很少再有闲情雅致,欣赏这个本是充满诗意的美的世界。人类的生活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生活是“美”的,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可是,现代人在匆匆的、急切的物欲追逐中,丧失了审美的追求,生命在每日的现代化、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熏染下,被金钱所奴役。

君子审美人格的特性,表现在仁爱性、中和性、趣味性等方面。现代人应当以仁爱性相互关爱、帮助,以中和性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关系,以趣味性来实现人的诗意地生存。“一个人,只有当他开始了对美的追求之时,才有了人生。”①审美人格的君子,除了注重在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更注重在生活中加强审美修养。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摆脱物质性、功利性的途径之一。《论语》中的“吾与曾点”、“孔颜乐处”所体现的便是具有审美人格的君子摆脱了物欲之羁绊,在乐仁的审美诗境中生存。现代人所应追求的正是这种“诗意性”的生存。

人要诗意地生存,必须得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审美使人摆脱了物欲的禁锢,使被物化了的麻木心灵得以变得鲜活。

当我们以诗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自身存在时,我们的生活便会处处充满情趣,充满美。生活在美的世界里,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更多激情,对未来充满更多信心。在审美的境域里,我们应为美而生活,为美而创造。当生命切切实实地在为美而存在时,生命便实现了“诗意地栖居”。

张应杭:《审美的自我》.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页

3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著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 朱熹-四书集注 [M].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1982年.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5] 希勒.审美教育书简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6]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 [M].上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7]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8] 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9]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10]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 刘纲纪 .周易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 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 孙正聿.探索真善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 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 李天道.中国古代人生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6] 赵伶俐.审美与人格[M].合肥:安徽出版社,2009年.

[17] 廖群,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18] 高友德主编.青年与美学[M].北京:青年出版社,1986年. [19] 曾仕强.论语的生活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 李莉.论语的智慧[M].上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21] 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2] 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

[23] 张应杭.审美的自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学术论文

[1] 李振纲.解析《论语》的核心思想:仁[J].现代哲学,2007,(5). [2] 宋薇.钱穆生生之乐见解的美学阐释[J].河北大学学报,2008,(4).

[3] 伍永忠. 儒家“君子”人格的美学内涵与社会和谐 [J].长沙大学学报,2007,(11). [4] 陈望衡.试论审美人格 [J].求索,1994,(6).

[5] 庞世伟.魏荣桥.论孔子的人格美育思想 [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7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杨春梅 .浅论孟子的人格审美观[J].保山师专学报,2003,(3).

[8] 唐迅.试论先秦儒家伦理美育的审美思想[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9] 柴素芳.论孔子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2005,(1).

[10] 李文秋.儒家审美的基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1 王凌浩,高黄彤.孔子广义美育思想理论探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5). [12] 张红丽.儒家的君子人格及其现代价值[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2). [13] 周碧晴.孔子的君子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2). [14] 于春梅,卞良君.《易经》中的君子观[J].东疆学刊,1997,(7). [15] 刘美森.孔孟的君子人格及其现代意义[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2). [16] 张学军.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阳刚美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论坛,2005,(5). [17] 陈乐.试析儒家君子人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18] 刘新玉,胡宗武.君子比德[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8

致 谢

致 谢

感慨时光如箭,岁月如梭,回想三年前来到河北大学校园报道的那一幕幕场景仍历历在目,三年的时光悄悄溜走,转眼已到了要离去的时刻。这三年的时间里,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从对中国哲学的懵懂到喜欢上美学,这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感谢我的导师宋薇教授,她对我美学上的学习指导,让我真正的感受到“美学”的魅力。感谢中国哲学专业的李振纲教授、卢子震教授、程志华教授、孟晓路教授、韩进军教授、毛翼鹏教授、刘京菊教授,在我学习和生活中,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期间给予的很多指导和关怀,老师们在教我如何做学问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告诉我什么是智者,什么是真正的学者,沐浴在这样的学术氛围里,我欣然陶醉。

感谢我所有师兄弟师姐妹们的诚恳帮助,与他们的共同学习和交流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很多灵感和思路。

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无私的爱陪伴我走过每一天,感谢他们的爱护和包容。

39

《论语》中的君子审美人格分析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边应东河北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D153829.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