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的普及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通过中国古典舞在文化馆的普及方式与推广策略的研究,丰富文化馆的舞种构建,坚持“求同存异”的艺术宗旨,让群众体会到多元艺术的审美熏陶,推动中国古典舞在文化馆中成为群众舞蹈艺术的核心,以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章借助对古典舞的外部形态、审美内涵及情感表现的认知与体悟,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再认识,提升群众的国学修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这项研究又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文化建设拓宽了道路。本课题的研究是对中国古典舞普及教育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实践。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普及教育 中老年舞蹈队 一、中国古典舞普及教育的必要性
墨子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佚文》)生理需求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意义,而思想、精神维度上的存在才是成为一个完整人的真正坐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保障之后,人们开始寻觅精神与身心的鲜活养分,文化与艺术必然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明的迅猛
1 / 1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发展,又出现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状态,人们的精神生活空虚荒芜、无所适从。因此,坚守“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新的精神文明”,是新形势下对党的文化战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重要部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人不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响应者和倡导者,更要成为开创者和传播者。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并散发着优雅韵味的艺术,一直以来被称作“精英学科”,是各大专业院校的主流学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英学科也需要走出“象牙塔”,寻求更广阔的学科发展空间,成为传播古典文化的孵化器并承担着推进社会文明的使命。
“文化馆”作为国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艺术活动的“龙头”,因此,课题小组成员选择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作为研究基地,而研究对象则选定的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是各个文化馆的主力军,虽然中老年人的身体条件不能与青年人相提并论,但这些中老年舞蹈爱好者具备丰富
2 / 1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稳重的性格特征,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韵味怀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对古典舞的外部形态、审美内涵及情感表现的认识与掌握,激发中老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再认识,提升群众的国学修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丰富文化馆的舞蹈种类,完善该舞种在文化馆的训练内容和表演种类,对文化馆的舞蹈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二、中国古典舞在文化馆的课程现状
中国古典舞在文化馆的研究现状可以概括为:国外没有,国内薄弱。在中国,舞蹈艺术在文化馆的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文化馆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社区舞蹈展演并参与群众舞蹈大赛。据统计,在全国的文化馆中所涉及的舞种训练包括民族民间舞、形体芭蕾、现代舞、爵士舞、街舞、踢踏舞、少儿舞蹈,唯有古典舞还未进入文化馆的训练系统中。文化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先驱者,有责任和义务将舞蹈文化继续发展壮大,呈现出多元文化的艺术熏陶,同时也为中国古典舞的普及研究提供实施平台、拓宽发展道路。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属于地市级一级馆,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严谨的管理制度、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优秀的舞蹈队员,其立足于本区群众文化活动特色,以满足本区“老干部、老年人、老百姓”文化需求为宗旨,现已开设的课程有民间舞、芭蕾舞、流行舞、现代舞,而古典舞还未涉
3 / 1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入课程训练。课题组成员在西城区第一文化馆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中老年人深深地热爱中华文化和古典艺术,她们具有强烈的文化艺术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她们认为是中华大地的沃土培育了中国古典舞这朵娇艳的花儿,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并用独特鲜明的舞蹈语汇展现出来,弘扬了民族精神,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笔者将研究基地设在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中老年舞蹈队,有针对性地探索出一套适合于在文化馆中普及中国古典舞的独特方式,丰富文化馆的舞种构建,使群众体会到多元艺术的审美熏陶,更加有效地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三、中国古典舞在文化馆中的普及方式
中国古典舞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其教育教学成果与社会所共享。然而,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模式在群文馆中的普及与专业院校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对教材的选择、对教法的思考、对组合的编排以及对讲座等辅助课程的安排必须深思熟虑、再三斟酌,争取走出一条属于古典舞的普及之路。
(一)以丰富优秀的作品感染人
经课题组成员的商议,由于研究对象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无任何功底的中老年舞蹈爱好者,我们可以首先通过艺术欣赏的形式将这些非职业舞蹈者带入中国古典舞
4 / 1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的审美范式中。人们常说:“学会欣赏艺术往往是迈进艺术殿堂的第一步。”艺术欣赏是指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这个完整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在随意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是借助讲座的形式,通过主讲专家对作品的介绍、分析、阐释、动作演绎等手段激发人们的审美趣味、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她们用心感受舞蹈的内涵、舞蹈的魅力。
课题组成员在古典舞作品的选取上遵循历时性与共时性兼备的原则。从历时演变的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创作的优秀古典舞剧目的典型代表作,如《木兰归》《黄河》《飞天》《秦俑魂》《扇舞丹青》《秋海棠》《胭脂扣》《风吟》《爱莲说》《月满春江》等,从中感受古典舞剧目风格与形式的演变历程、题材与样式的演变规律以及整个舞作结构的变化方式。从共时并存的角度出发,则选取了中国古典舞不同题材类型与语汇特征的代表作,如以《旦角》为代表的撷取戏曲舞蹈中典型人物的动姿与动态的作品、以《繁漪・药》为代表的着重戏剧性的情感碰撞的舞蹈、以《风吟》为代表的寻求一种纯舞性和抽象性的意蕴表达的舞作,以及以《踏歌》为代表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诠释和审美重构的作品。通过这种纵横兼顾的类型梳理与作品鉴赏,使文化馆的队员们从概念上明确古典舞、从风格上了
5 / 1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解古典舞、从心态上接受古典舞,对此舞种形成一个系统而清晰的认识,从而为顺利进入古典舞的实践操作步骤做好铺垫。 (二)以内外兼修为理念引导人
内外兼修通常指人的修养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全面提升。而这里所说的“内外兼修”即是指重视肢体形态与神韵的塑造与表达的同时,注重内在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提升,最终达到“表里如一”“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艺术普及不是以“学艺传技”为教育目的,艺术普及最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对艺术美的认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好性情,并激发人们对艺术体验的热情和艺术探索的向往,最终完成内外兼修的全面塑造。马克思曾预示未来的前景,社会将消除职业分工,像画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等职业意义上的艺术家将被全能的人代替,艺术家这个称谓不再是小众人群的特指,人人都是艺术家,个个都能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的确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①尽管这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境界,看起来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艺术普及教育是早日达到理想社会的最佳途径之一。课题组负责人在对中老年
6 / 1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舞蹈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着重舞蹈内涵的诠释、内心情感的启发,由内而外地对身体形态、节奏、韵律、呼吸进行逐一体验。俗话说“心里没有、身上白走”。唯有内外兼修的双向启动模式,才能真正进入艺术体验的大门。
(三)以传播艺术为宗旨陶冶人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我们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教授好一堂课这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往教育界输送优秀的师资力量,更多的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中国舞蹈文化事业传承的使命感,或者说肩负的是传播中华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美育”这一概念的首次亮相出现于德国美学家席勒的著作《美育书简》中,漫长的美育历程由此开启。而艺术教育正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象牙塔”中的艺术职业人群,更应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每类人群,艺术的普及是当务之急,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韵味的中国古典舞,更需要我们向世人展现中国本土舞蹈的魅力。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载着普及艺术、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我们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中老年舞蹈队,她们更是流露出一种崇尚民族文化、秉持古典情怀的心态,所以中国古典舞进入文化馆的课程训练是当之无愧的。
(四)以大众需求为己任服务于人
普及教育必然意味着眼大众,以大众的需要为先,普
7 / 1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及的内容始终围绕着大众的需要、大众的兴趣展开,每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都有权利选择教育的方法。近年来,各地的舞蹈普及教育蜂拥而起,教师、教材和经验极其匮乏,形式多样而内容单一的大众舞蹈缺少市场的呵护与培育,这种有量无质的教育产业着实令人担忧。在开设这门课之前,课题组成员与西城区第一文化馆负责人以及中老年舞蹈队的学员们做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专门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训练形式、回馈方式等问题进行反复沟通,尤其注重在训练过程中如何对学员们进行心理情绪和表现力的开发,尽量摆脱身体条件对她们的限制,让她们真切而自然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舞的线条美、抒情美、灵巧美、帅劲美、韵律美等不同的动作性格和节奏特征,建立一套适用于文化馆中老年舞蹈队的教育模式,为古典舞普及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基础。这也丰富了古典舞的教学形式,并对推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四、中国古典舞面向全国文化馆的推广策略 本项目的推广实施大致遵循以下三种策略:1.不断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对中国古典舞走进文化馆的价值内涵的认识,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开掘蕴藏在群众中的无穷的舞蹈创造才智,让群众在参与中,其审美心理得到满足、心灵的关照得到感悟,将古典舞的推广与塑造个体形象、丰富社区活动、加强艺术氛围联系起来。2.以北京市西
8 / 1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城区第一文化馆成功普及古典舞的案例为标杆,同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普及方案与训练模式,为全国各个省区市的文化馆的中国古典舞普及工作提供训练体系的参照,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修养。3.关注媒体与社区的力量,加强文化馆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注重师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结语
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舞在文化馆中的推广与普及不仅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的需要,而且也是加大艺术宣传与普及的力度以及繁荣文艺创作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舞蹈是以其自由、超脱的审美体验陶冶人的身心,完成展示人类生命的存在意义的一门艺术。古典舞的普及教育也必须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根据其舞种特点和审美风格,结合群众性和趣味性,遵循“普及方式多样化”的原则,探索出一套适合群众文化馆中老年舞蹈队的中国古典舞的普及方案,并在全国各大文化馆中推广,使每一个舞蹈队员成为推广中国古典文化的载体,让中国古典舞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广大群众的视野中,并以自身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文化修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注: 本文为2013年度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古典舞在群众文化馆中的普及方式与推广策略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文化中心中老年舞蹈队为例”课题论
9 / 1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文,项目编号:SKZZY2013039)
注释:
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