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
【摘要】多年以来,建筑美学一直是建筑界的热门研究对象。虽说人们
对于美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判断,但是,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特殊艺术,具有最直接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力,它的美也必然需要多面的判断和时间的证明。本文主要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征来探讨建筑美学在古建筑上的应用。
【关键词】单体建筑、结构、空间序列、园林、意境、自然
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学习中,我发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美学特征。下面就是一些主要的特征分析:
1、单体建筑——结构形象之美
1.1 木构架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的使用范围最广。
1.1.1 三种主要结构形式的做法
梁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立柱,柱上立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的檩。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两组木构架形成“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间则成为房屋的整体构架。
斗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用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干式:用天然原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上三种结构形式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赋予建筑物以较大的灵活性。同时,由于斗拱和榫卯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另外,这种结构还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1.1.2 重要标记——斗拱
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记,也是木构建筑的结构关键。所谓斗拱,实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 不仅加强了梁柱与柱头的关系,扩大梁枋与柱头的接触,而且也把各屋纵横相交的枋子连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在室外,它又承受屋檐的重量,起一种悬臂梁的作用,因而是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随着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步削弱,其装饰的作用逐步增强,以至于后来斗拱成为一种装饰品,雕刻成菊花头、六分头等花式,涂上彩画,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此,斗拱不管是作为一种结构构件,还是作为一种建筑装饰,都以其独特性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所具备的审美价值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
1.2单体建筑的艺术形象
单座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
木构建筑的外形分为台基、墙柱、和屋顶三部分。一般来说,房屋下部的台基除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外,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等相配合,增加房屋外观的稳定感。各间面阔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使外观收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屋顶的轮廓具有中国建筑外形最显著的特点。它们形式多样,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等。此外,还有风火山墙,重檐等,形式不同,千变万化。
为了保证柱网外围的版筑墙,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采用较大的出檐。但是为了不妨碍室内的采光和雨水对台基附近地面的摧毁,汉代出现了微微向上反曲的屋檐,晋代又出现屋角反翘结构,并产生了举折,使建筑物上部体型庞大的屋顶,呈现着轻巧活泼的形象,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的特征之一。
2、群体建筑——序列空间之美
中国的木构建筑无论是宫廷、寺庙,还是住宅、园林,都是以群体组合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建筑群。单幢建筑组合,围成院落。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它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美化生活的理想解决方法。除了园林以外,群体建筑一般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局。中轴线的强调成为取得有序的简便而有效的方式。
2.1 宫殿建筑
殿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形成壮观的空间序列。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句话道出了典型的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对称的规划方式。 以北京故宫为例:
宫城内部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采用严格中轴对称方式布置。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三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位于1.6公里的轴线上,通过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此形制即“三朝五门”。形成了庄严、崇高、宏伟的建筑气氛。内廷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嫔妃所居的院落式寝宫,附会天象中群星拱卫的格局。其中乾清宫、坤宁宫和明嘉靖时加建的交泰殿一起形成了与外三殿对应的内三殿。内廷部分周围由内宫墙环绕保护,墙外还有长巷相卫。中轴的最后是一区对称布置的御花园。通过院落的运用和空间的变化,形成三个空间高潮。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故宫也遵循了左祖右社的传统方式。午门与端门形成的院落左边为太庙,右边为社稷坛。
2.2陵墓建筑
陵墓是古代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陵墓建筑实际上包括帝王的陵墓和它的附属建筑。中国的陵墓形式先后经历了秦汉的方上、隋唐的依山为陵、到后来的宝城宝顶,最后形成了比较完整成熟的陵墓形式。由于
陵墓是帝王死后的居所,必然也显示了帝王的身份。所以,自古以来,陵墓的形制也都是严格的中轴对称的,而且陵墓前的引导序列很长,构成庄严肃穆的空间序列。 以明孝陵为例:
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南麓,开曲折自然式神道之先河,并始建宝城宝顶。前导部分神道长达1800米,设有大金门、神功盛德碑、石像生十二对、擎天柱、文武臣各四躯、棂星门。主体部分有金水桥、大红门、孝陵门、孝陵殿、方城明楼、宝城,地宫在宝城下。以整个中山为兆域,域内遍植松楸,放养长生鹿千头于其间。开辟明清帝陵形制。
2.3住宅建筑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其传统住宅也是绚丽多姿,各具风采。相比较而言,住宅建筑的布局相对自由,讲究因地制宜。但大部分住宅仍免不了中轴对称的序列空间。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
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位(东南),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正方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组成的窄小空间叫做“露地”。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方的为抄手游廊。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区。
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如大门,正对街一侧设影壁,入门仍为影壁,再左传才入前院,这组们的这需成为内外之间的很好转换。垂花门是内宅的门,于轴线上,亦为内院的开始,其高度和华丽程度取决于主人的社会地位。
3、风景园林——自然意境之美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史和精湛的造园技术,在世界造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造园手法的演变从利用自然、写仿自然,到发展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池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风趣的园林。然而,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又有所差别。 3.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点
A.追求意境。 中国园林是想在大地上营构“人间仙境”的景色。因此,在园林的营构上,就会尽可能使之达到美之胜景,尽可能地利用人间最美的事物来进行装点,使之变成诗情画意的真实情景。
B. 追求自然。 中国崇尚“天人合一”,因而人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服从自然的规律。中国古典的园林就是从依附自然开始的,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仿造自然,人与自然的相融合就成为中国原理呢主要特点。 C. 追求情趣。 中国园林要求“小中见大”“曲径通幽”,以狭小地盘营造出自然的博大景观,使人避免嘈杂的环境、喧闹的尘世,而进入幽静的自然中享受一份宁静。为唤起人的情趣,在园林布局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一步一景,从而“步移景异”。园林景色切忌一览无余,这就需要采取巧妙的分离手法,巧妙的实施布景。同时,还需要注重园林与整个环境的关系,利用借景来时使园林增添情趣。 3.2 皇家园林的造园特色
.选址:环境优美,利用自然风景区,规模较大,一般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特色。
.空间构图:竖向主体建筑标志,整体布局较为严整,很难摆脱对称轴线的布置方式
.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主体建筑为了与宏伟的山水空间相称,体量与尺度都很大,建筑造型凝重,色彩浓重。
.叠石以堆土成山为主,真假山相结合。花木配置上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 以北海为例:
海位于北京城内紫禁城西侧。在组成上,“以池岛为中心”,池周环以若干建筑群,沿用秦代挖池造山做法,与唐代大明宫太液池形似。琼华岛上建有白塔,团城建有承光殿一组建筑,琼岛北岸有二层长廊,池东岸建有三座园中园,池北岸是几组宗教建筑。设计手法上,平面采用了几组轴线的平行。立面上,具有丰富的轮廓线,并且琼华岛为竖向构图中心。空间构成上:观景建筑的设置。
海的园林设计也表达了多层次多境界的追求。如山水建筑树木,园中园,镜清斋、濠濮涧、 画舫斋等。
3.3 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
.主体多样,划分若干景区各有主题。彼此间空间流通,隔而不闭塞层次丰富。 B.欲扬先抑, 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来衬托园内豁然开朗的效果。曲折萦回,沿周边布置主游线,发挥小园最大观赏效果。 C.尺度得当,建筑化整为零,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 D.余意不尽,用联想手法,拓宽景象与感受。
. 远借邻得。
(1)水面处理:园园皆有水,水面形成园中“空”与“虚”。 小园池水 聚为主,水面开阔。池岸曲直岸显浅出,水面开阔。
(2)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假山形峰峦起伏,洞壑开合,虚实相抱。
(3)建筑营构:建筑既为居止处,观景点,又为景观一部分。风格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以寄畅园为例:
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泉水充沛,自然环境优美。将园外景色借入园中,增加了园的深度。以环绕水池建筑与景物构成主要景色,假山南北纵隔园内。水池南北狭长呈不规则形,运用灵活的分隔,显得曲折而多层次。假山轮廓起伏,有主次土石相配,山上高大树木增加气势西北部高起似与惠山连成一片。通过分隔空间,变换景色,造成对比,使人感到景色生动,丰富多彩。建筑物在总体布局上所占比重很少 以山水为主,树木茂盛,布置得宜,园内显得开朗,自然风光浓郁。
以上仅仅是从三个主要方面来讨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若从其它切入点来思考,还可以得到其它的一些形式美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单纯的外在美,这是时间和历史沉淀下来的内在美。它包含了社会、人文、自然、思想、艺术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慢慢体会和领悟。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方珊 《诗意的栖居——建筑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罗杰斯·克斯鲁顿 刘先觉译《建筑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 吕道馨 《建筑美学》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