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武汉大学本科生论文

中外建筑史

论文题目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院(系)名称:

O一二年

1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摘 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 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 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文总结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

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

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分析

、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

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东方 西方 中西建筑文化不同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 重道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 重视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 合、统摄且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 同时代或多讲究并存与一体 性。文化传统的不同种流派的独特精 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 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反映在建 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 化的差异. 文 化的差异. 2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材料不同

建筑形式不同 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中国古建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

石头为主体。西方古代建筑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 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

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

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

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

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

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

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向。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

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

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

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

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

刚气十足。

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 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 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 建筑风貌。一般而言,以土木 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 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 优美。

中国建筑形式圭寸闭。 西方建筑形式开房。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

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 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

, 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 城市 甚至有人认为:

封闭的庭院

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

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 ”中 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

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 向。

然山水。用建筑和墙加以围 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 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

3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统缆于内部的取向。

建筑演变不同中国建筑形式稳定。 中国,封建皇朝实力强 大,封建制度稳定。人们很少

有强烈的突破愿望,甚至认为 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因 苦难而发动的社会革命,只是 在皇朝之间转换,并没有对封 建制度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正 是如此巩固的思想基础,使中 国封建时代持续了整整两个 世纪,是欧洲的两倍。同时, 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稳 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国的 传统建筑也正是在这种社会 政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到了 高潮,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一 个辉煌的分支。中国建筑是保 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 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 3000年不变。

西方建筑形式多变。

4到15世纪,欧洲也步入 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但与中 国迥然不同,欧洲封建势力并 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帝国。 封建主的政治力量比较弱。这 归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市 民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已经 深种在欧洲民众的思想中。反 对压制,追求自由,追求世俗 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民的性 格。这种本能的叛逆,使封建 政权缺少稳固的思想基础, 封 建势力相对较弱。这时期的欧 洲建筑也因为政治原因走上 多元多变的道路。与中国不 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

其结

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从 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 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 2500余 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 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 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 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 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 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 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

4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 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 创新的精神。

建筑理念不同

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 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 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 均 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

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

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 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

伸的群体效果。中国则重视空 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 景异的空间感

受,是动态美、 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5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群组形式不同 中国建筑以群体为主 西方建筑以个体为主 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 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 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 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 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 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 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 美 国波士顿的约翰情与景会,意 与象通的意境。西方园林中的 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 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能表现 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刖 涌之势。这一点犹如中国人发 明了气功,而西方人发展了竞 技体育一样,其间的异冋与意 趣,既令人困惑,又十分的耐 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 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 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 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 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 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 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 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 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 派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 万人豕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 远与深长,耐人寻味。。宛如 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 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 达到出人寻味。 韵味、显灵气、现意蕴 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情感表达不同 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 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 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 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 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 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 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 形的分析性,平直、开阔、外 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 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 动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 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 这一点犹如中国人发明了气 功,而西万人发展了竞技体育 一样,其间的异冋与意趣,既 令人困惑,又十分的耐人寻 6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味。 性、暗示性、含畜性等有着不 同的美学理念。 7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建筑结构不同

布局方式不同

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

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

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 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

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欧洲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

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

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 而

柱廊。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

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分。

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

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 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 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 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

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 欧洲建筑通常是围绕着 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

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 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

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

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 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 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

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 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

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 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

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 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

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 广

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

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是 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

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 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

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 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

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

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

现。

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 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 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

8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建筑中柱子不同 建筑态度不同

建筑价值不同

其核心。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 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 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 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 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 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 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 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 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 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 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 键。所以,西方建筑的 基本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

主要句

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 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 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 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 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 基本 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 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 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 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 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 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 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 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 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

式、巴洛克式等等。

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

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 增之 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 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 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 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

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

以新为贵

满尊崇与敬意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 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

的建筑着眼于信息,中国古代 体。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

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

9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 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 式,言传手教,靠实践, 靠经 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 尤其 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 多从

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 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 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 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 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 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 山,面对平川。这种

仰观天

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 一种文化。

生活观念不同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 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 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 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 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 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 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中西建筑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 2.1地理环境原因

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

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 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 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 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 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 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 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 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 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 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 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 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 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 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 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 则是两个整圆。

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 色的民居文化。

10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

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 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 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2空间观念原因

西方人观念上“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 而生活在农耕地 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

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 对四 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 (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

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

2.3社会环境原因 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 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 生存环境又处于同

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 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 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 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

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 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

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

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 “、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

(西欧的

、“人定胜天”

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

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

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 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 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 境的和谐,风

2.4政治文化原因

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各类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大都方整划一、 序井然,而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千百年保持着统一的风格,

主从分明、轴线贯通、秩

基本形式没有大的变化。这种

11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

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即国家统一、皇权至上、 等级森严、典章

(大一统观念),突出地刻画出

完备,生产与生活方式变化幅度很小,思想意识的传统性很强 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观念和人们的生活节奏。

而欧洲的古希腊建筑亲切明快的风格,

城市布局呈同心放射状并普遍建有面积较大的广

场,反映了西方社会民主的开朗的生活;古罗马建筑雄伟、敦实、豪华的风格,则是奴隶主 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生活写照 (如凯旋门、斗兽场等)。

三、小结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而引起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审美、形式,中 西古建筑各具特色,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模式、

不同的心理体念、不同的审美享受。

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 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 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参考文献

【1】刘天华 编著.《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5

【2】王娟 编著.《神话与中西文化差异》.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编【3】王蔚 著.《不同的自然景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 天津比较》.天津: 大学出版社,2004

【4】刘丹 编著.《世界建筑艺术之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任刚 编译.《建筑之美》.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