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B
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②
①
1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
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
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赤谷西崦①人家
杜甫
赤谷在秦州西南七十里。曹刘战此,谷水尽赤,故名。
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 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 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②
的①
注:①西崦:秦州有崦嵫山,在赤谷之西,故曰西崦。②喧:一作“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宿在赤谷山家,题诗以志其胜,诗中美景宛如一幅“桃花源”图。 B.首句的“喧”字一作“安”,两种版本均表达诗人攀登险境时内心的忐忑。
C.出秦州郊外,景物变换为阔远之景,溪水回转,山路蜿蜒,天气晴暖,庄稼成熟。 D.诗歌借陶渊明武陵桃花源的典故,表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4.仇兆鳌《杜诗详注》有“‘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说山家景物甚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幽”的。 3.D
4.①运用白描手法,近处写景,勾勒出一幅山家幽居图。②鸟雀因山中人烟稀少、无人惊扰 而落在草房之上,写出山家的幽静。③篱笆中种满象征高洁的松、菊,写出山居者的幽趣。
寄 杜 位 杜 甫
2
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5.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时更得曲江游”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愿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杜位的同情。(5分)
6.战乱平息,国家太平;回到长安,兄弟聚首;生活安宁,重游胜景。(每点2分)
昼梦 杜 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8.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6分) 答案: 7.B
③
④
②
3
8.①颔联实写眼前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之景,颈联虚写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的情景。
②虚实相衬,用暖意融融的美好春景反衬家园荒凉、国事维艰的惨象,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评分标准】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三)
杜甫
庾信罗含俱有宅,春来秋去作谁家。 短墙若在从残草,乔木如存可假花。 卜筑应同蒋诩径,为园须似邵平瓜③。 比年病酒开涓滴,弟劝兄酬何怨嗟。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杜甫56岁,当时在夔州。江陵,今湖北荆州,杜甫当时正考虑携全家赴江陵。②庾信,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曾因侯景之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里。罗含,东晋人,时任恒温别驾,曾在江陵筑茅庐而居。③《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长安城东出南头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邵平种瓜青门外。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于诗人听闻弟弟杜观奔赴蓝田迎接妻儿并将一同到江陵定居之时,因未来可期的兄弟团聚而格外欣喜。
B.首联借庾信和罗含的典故,旨在说明江陵曾是先贤雅居之地,只是不知道那些旧时宅第现在成了何人之家。
C.颔联中“从”为“听任”,指短墙被荒草覆没。“若……从”“如……可”均为假设推想,当属想象之景。
D.尾联写诗人因为最近几年生病已经不再饮酒了,但是如果能和杜观相互劝酒、一起畅饮又何乐而不为呢?
10.本诗题为“喜寄三首”,请结合本诗赏析“喜”的具体内容。 9.D
10.①对即将定居的江陵城的神往。首联借典抒情,借庾信和罗含的典故,说明江陵自古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表现出作者对名城的神往之情。②对未来卜居生活的美好憧憬。颈联借
②
①
4
蒋诩在院里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或少数友人)来往的典故,想象比邻而居的都是高雅之士;借邵平在青门外种出佳瓜的典故,想象定居江陵之后的维持生计的营生,以及对生活平定自足的期盼。③对兄弟团圆共居情景的展望。尾联写虽然最近因病已经很少饮酒,但想象与杜观兄弟相见后相互劝酒,一同畅饮的情景,并用反问作结,和兄弟一起饮酒别人有什么好埋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