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
1. (2分) (2018·盐城)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木柴燃烧 B . 酒精挥发 C . 河水结冰 D . 胆矾研碎
2. (2分) (2011·盘锦) 有四种物质的溶液:①Ba(OH)2、②Na2SO4、③HNO3、④FeCl3 , 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鉴别顺序是( )
A . ④③②① B . ④①②③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④②③
3. (2分) 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A . 加热前试管外壁干燥 B . 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 .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了 D . 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了
4. (2分) (2017·晋江模拟) 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 量取浓硫酸
B . 稀释浓硫酸
第 1 页 共 11 页
C . 装生锈铁钉
D . 倾倒稀硫酸
5. (2分) (2018·田阳模拟)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收集氢气
B . 稀释浓硫酸
C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6. (2分) (2017九上·沭阳月考) 家庭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 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B . “卫岗”牌学生饮用奶
第 2 页 共 11 页
)
C . 调味用的食醋 D . 餐饮用的啤酒
7. (2分) (2019九上·香坊期末) 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B . 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 . 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汽油等 D . 因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氢气作为燃料还未被广泛应用
8. (2分) (2018九下·东莞开学考) 化学反应 A+B=C+D中,15克A和20克B恰好完全反应,且生成了10克C。若生成5克D,则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 ( )
A . 3克 B . 5克 C . 10克 D . 15克
9. (2分) (2018·齐河模拟)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 C .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固体 D .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铜
10. (2分) (2017·宝应模拟) 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蓝色溶液B中阳离子只有Cu2+ B . 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 . 原固体粉末一定有NaCl
D . 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
第 3 页 共 11 页
11. (2分) (2018九上·柳州期末)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 . 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C .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 . 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12. (2分) 下列四幅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不断地加入NaOH溶液 B . 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KMnO4固体 C . 向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中加入Na2CO3溶液 D . 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H2O2溶液
13. (2分) (2015九上·巴中期中) 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9,下 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中子数为145 B . 核外电子数为94 C . 质子数为94 D . 核电荷数为239
14. (2分) (2018·岳池模拟) 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B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 . 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 .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会形成阳离子
15. (2分) (2018·菏泽) 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智选择、科学生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既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又利于人体健康 B . 去超市购物,使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C . 生活中常用的塑料、纤维、合金、玻璃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第 4 页 共 11 页
D . 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存,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16. (2分) (2016九上·临沂期中) 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 A . 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 . 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C .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 . 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二、 填空题 (共4题;共16分)
17. (7分) (2017九上·上海期中) 空气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本题涉及到的物质均用化学式
填写):
(1) 氮气、氧气、氦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空气的成分。
图中a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_______;通电时发出有色光的是________;供给呼吸的是________。
(2) 空气中主要组分的沸点如下表: 组分 沸点(℃) 氮气 -195.8 氧气 -183.0 二氧化碳 -78.5 空气是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原料,工业制氧气属于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将液态空气升温至-195℃,收集逸出的物质,此时逸出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继续升温至-183℃,逸出的物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时逸出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
18. (3分) (2019九上·门头沟期末) 去除粗盐中的泥沙。 (1) 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溶解、过滤、________。
(2) 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3) 举出一个生活中应用过滤原理的实例:________。
第 5 页 共 11 页
19. (4分) (2017·六盘水)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溴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一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
(2) 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二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填序号). (3) 溴元素与图二中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 若图二中C表示离子,则离子符号是________;
20. (2分) 用熟石灰中和一定量的稀盐酸时,熟石灰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 .
三、 推断题 (共1题;共2分)
21. (2分) (2018·崇仁模拟) 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用闻气味法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看颜色区分过氧化氢和水
C.用燃烧产物鉴别H2、CO、CH4 D.用________的方法区别铁粉和碳粉
四、 实验题 (共2题;共15分)
22. (8分) (2019·北京期中) 小林同学在体育课上腿部擦伤,医务室的大夫在她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小林看到伤口处产生了小气泡,很好奇。为什么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就加快了呢?
(1) I.小林准备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
请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
第 6 页 共 11 页
(2) 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处,观察到________,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3) II.小林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②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
(提出猜想)猜想1: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 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 ① 第一次在常温下进行 第二次将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 第一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第一次将装有一小粒过氧化氢酶56 mL 过氧化氢分解加的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注入快是因为过氧化第二次,量筒中2分钟氢酶的作用 5 mL过氧化氢溶液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 第二次________ mL 分两次进行实验 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________ 气体体积均为5 mL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② (4) 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 实验②中第一次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________;mL。 (6) 实验②中横线部分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7) (实验反思)
小林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加入过氧化氢酶 37 56 42 34 不加过氧化氢酶 25 5 37 5 42 5 反应温度/ ℃ 25 收集到气体体39 积/ mL 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________。
23. (7分) (2018·浦北模拟) 小丽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塞上瓶塞,于是她和同学一起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展开探究。
第 7 页 共 11 页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1) (作出猜想)猜想1:没有变质;猜想2:部分变质;猜想3:________。 (2) (实验推断)取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________不成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证明有________存在。 ⑴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有气泡产生 量的稀盐酸; ⑵另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 氯化钙溶液 ⑶向(2)所得的滤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 综合以上实验,说明猜想________成立。 (3) (反思)因此,氢氧化钠应________保存。
第 8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二、 填空题 (共4题;共16分)
17-1、
第 9 页 共 11 页
17-2、18-1、18-2、18-3、19-1、19-2、19-3、19-4、
20-1、
三、 推断题 (共1题;共2分)
21-1、
四、 实验题 (共2题;共15分)
22-1、22-2、
22-3、22-4、22-5、22-6、22-7、23-1、
第 10 页 共 11 页
23-2、23-3、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