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阿房宫赋》导学案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阿房宫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赋”这种文体。

3.体会课文运用的比喻、排比、铺陈、夸张等艺术手法。 4.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手法。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文题、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朝万年人(今西安),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人称“小杜”以别与杜甫。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本文是杜牧的成名之作。(幻灯补充杜牧的三首诗: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2、解题:

阿()房宫,由秦始皇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还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地名叫“阿房”,故称“阿房宫”。(出示幻灯)

3、“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

4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受“赋”这种文体的特征。

问: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学生大致会说“感觉像一篇文”,“有很多对偶的句子”、“读起来很有气势,又很琅琅上口”“词藻很华丽”之类)

明确:本文的文体是“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

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这篇赋主要在写什么?

(此举还是意在检查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初步感受,让他们初步了解“赋”的特点。学生能大致说出“写了一座雄伟壮丽阿房宫”或者“发表了一些议论”这些内容即可)

明确: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彩摛文,体物写志也”。这说明赋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它对事物的描写总是力图穷形尽相,因而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缘由可以知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极写阿房宫这座宫殿,又写了建造者秦王的荒淫奢侈,最后导致毁灭,从而对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提出劝谏。

三、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

1、字词疏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 2、归纳本段文言知识: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而,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廊腰缦回 缦:名词作状语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盘盘焉 焉:用于形容词之后,……的样子。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云、龙、虹:名词作动词 而气候不同 气候:指宫室内部的气氛 3、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明确: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

行文思路:建宫背景——总体规模——细写内部——(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歌舞盛况

4.作者在这一段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这一座宏伟的建筑,他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和夸张。 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比喻很多,如写“长桥”“复道”用“龙”“虹”作比喻,非常的形象、生动。 第一段中使用夸张手法的句子:

“蜀山兀,阿旁出”,“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问:作者如此大量地使用夸张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作者通过夸张,写出阿旁宫的规模宏大,令人咋舌。这也充分符合了“赋”这种文体在描写事物时极尽夸张之能事的特点。

问:作者在此为什么要极言阿旁宫的规模之大呢?

明确:一座如此壮丽奢华的阿旁宫,必定要耗费无数劳动人民的辛苦与血泪。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为了自己享乐而“大起宫室”的行为,是建立在劳民伤财的基础上的。作者在夸张的描述中,包含了自己强烈的爱憎。

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对偶句,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读起来朗朗上口。 齐读第一段,尝试背诵。

第二部分:第二段、第三段“燕赵之收藏……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字词疏通。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 2、归纳本段文言知识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车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弦:名词作动词,弹琴。 绿云扰扰 绿云:黑头发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远。之,到。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珠宝

齐楚之精英 精英: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奇珍异石,今义为出类 拔萃的人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 3.问:阿旁宫造好了,它的用途何在?你能从刚才读的那两段中找出答案吗? 明确:第二段:养美女——供统治者纵情声色。 第三段:藏宝物——供统治者奢侈挥霍

4.第二段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以及这些宫女的生活。 行文思路: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齐读并赏析第二段描写宫女们梳洗打扮的句子。

明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四组句子使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分别从妆镜、头发、化妆品、香料四个方面,绘声绘色地渲染了阿旁宫内美女之多,生活之侈。

而作者这样采用华丽的词藻从各个角度铺陈宫中美女生活的细节,再次凸显“赋”这种文体“铺采摛文”的特点。

问:作者为何极言阿旁宫内美人之多、生活之侈? 明确:突出阿旁宫建造者秦王的骄奢淫逸。

5.齐读第三段“燕赵之收藏……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明确:此处写阿房宫珍宝之富。而这些珍宝,都是秦王豪夺所致。 问:哪几句话形象地写出了秦王对待珍宝的态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挥霍无度 6.小结

从开头至第三段的“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是属于课文的描写部分。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写得条理井然。所运用的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排比和对偶。描写的文段文辞华美、比喻丰富,并且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7.齐读这一部分,尝试背诵。

第三部分:从“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至课文最后。 1、字词疏通

2、归纳这一部分文言知识 使负栋之柱 使:使得

钉头磷磷 磷磷:形容钉头密密突出的样子 九土之城郭 九土:九州 使天下之人 使:使得,让 不敢言而敢怒 而:连词,表转折 函谷举 举:攻占。本句为被动句 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族秦者 族:灭族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假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为鉴,意动用法 3.分析“赋”这种文体“体物写志”的“写志”部分。

“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我们在上节课已经了解了“体物”的部分,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在体物的基础上“写志”,看看杜牧是怎样直接对秦始皇、对秦王朝的灭亡进行评议的。

齐读第三段“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至“可怜焦土”。 明确:由此处开始,作者由描写转入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秦始皇却不懂得体谅人心。

齐读并赏析“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明确:六个句子句式相同,表意也基本差不多,从各个方面采用排比、夸张

的句式极言秦始皇的奢侈、挥霍。排比的气势正反映出作者代替人民对秦始皇所发出的义正言辞的血泪控诉。

“天下人”的“不敢言而敢怒”与“独夫”的“日益骄固”矛盾冲突中,阿旁宫化为了一堆焦土。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总结了历史教训,认为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明确:不爱其人,不爱人民百姓,失去了民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我们再来看看杜牧写作本赋的缘由:“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的举动与秦始皇何其地相似!作为一名关注社会现实、匡时济世的封建知识分子,君主劳民伤财的行为不能不引起他深深的忧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杜牧在这里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晚唐敬宗,勿使悲剧再度重演。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借古讽今

问:除了本赋之外,你还能列举出杜牧其它使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作品吗? 明确:《泊秦淮》、《赤壁》等。这也反映出杜牧是一个对国家、民族命运有着深切关注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在一起。面对统治者无视国势衰微继续贪图享乐的现实,作为一个文人,杜牧只能采取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对统治者提出劝谏。这也放映出他匡时济世的情怀和理想。

第三部分行文思路:“嗟乎”议论秦始皇不体谅人心——铺陈秦始皇的奢靡浪费——百姓愤怒、独夫骄固——下场——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总结:

《阿房宫赋》曾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评价。此赋前半部分以描写为主,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旁宫的规模之大、美人之多、歌舞之盛、珍宝之丰、靡费之巨,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

而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激情,语言精美,富于文采;有时骈散兼行,于整齐中有变化;有时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有时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充畅。既有激情,又含深意,无愧于“天下之第一文赋”的称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