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丽诗话对摘句批评的承传

高丽诗话对摘句批评的承传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高丽诗话对摘句批评的承传

王成

【摘 要】高丽诗话是中国诗话的衍生品,不仅继承了中国诗话的诗论观点,更承传了中国诗话的批评方式.对摘句批评的承传,体现了高丽诗家的审美意识,并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1)002 【总页数】3页(P39-41)

【关键词】诗话;摘句批评;承传;现实价值 【作 者】王成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312.22

诗话是古代诗歌高度繁荣发展的产物,是东方诗论的最具特色的载体。高丽诗话是在中国诗话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发展的,其对摘句批评的承传,凝聚着高丽诗家的聪明才智,并结合高丽诗歌体裁的创作实际,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诗学批评方式。 “摘句批评跟全诗批评、个别诗人全集批评、一体一类批评、一代诗人总集批评等,在批评方式上没有什么差别,而摘句批评以个别诗句为对象,是最基本的批评,在诗话的实际批评中具有代表性。”[1]36在古典文学中,摘句,指摘录诗词中的名句(也称秀句、佳句、胜句、警句等),是古代诗歌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

摘句批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赋《诗》断章”的传统。孔子曰:“诗之首,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字在《诗经·鲁颂·駉篇》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讲,自是断章取义”。[2]77这种以摘录某一诗句来概况、品评诗歌的手法,在后代诗话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如钟嵘《诗品》云:“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3]56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录王维等二十四位诗人诗作,对每位诗人都有简短的评语。如评常建说:“‘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3]154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李嘉佑曰:“‘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3]328宋代司马光《温公续诗话》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

矣。”[3]412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摘句批评作为诗学批评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中国诗话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是诗学批评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丽诗话是中国诗话的衍生物,其诗学观念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摘句批评亦是高丽诗话的重要的批评方式,反映了古代朝鲜人的诗学观念、审美价值。高丽诗话主要代表作品有李仁老《破闲集》、李奎报《白云小说》、崔滋《补闲集》和李齐贤《栎翁稗说》等四部,从批评对象来看,主要分为批评中国诗、批评朝鲜诗两类。 摘句批评一般脱离了原篇上、下句的语境,因而更多地体现了摘录者特有的文学观念、欣赏品味等。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摘录或评价标准;同一句诗,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阐释思路。古代传诵久远的名句,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句就被高丽的几部诗学著作摘录品评,体现了品评者不同的审美观念。如李奎报《白云小说》:“余昔读梅圣俞诗,私心窃薄之,未识古人所以号‘诗翁’者。及今阅之,外若荏弱,中含骨鲠,真诗中之精隽也。知梅诗,然后可知诗者也。但古人以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为警策,余未识佳处。”[4]30-31李奎报对“池塘生春草”句的摘句品

评是建立在对梅尧臣诗“外若荏弱,中含骨鲠”的审美意识下,是以梅尧臣的诗歌审美特征为标准来透视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句的,所以李奎报认为“池塘生春草”句不够“警策”。

李齐贤《栎翁稗说》曰:“予独爱‘池塘生春草’,以为有不佳之妙。”[5]13李齐贤在诗歌创作中追求“言可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他说:“古人之诗,目前写景,旨在言外,言可尽而意无穷。”[5]13他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陈简斋的“开门知有雨,老树半身湿”、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是达到“言可尽而意无穷”艺术境界的诗,但他最喜欢“池塘生春草”,并且结合自己客旅余杭的亲身经历,将这句诗所产生的“言外之意”比作“夜来香”。

高丽诗话不仅对传诵千古的名句进行摘句品评,也对诗法有所论说。如李仁老《破闲集》曰:“琢句之法,唯少陵独尽其妙。如‘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之类是已。”[5]3李仁老认为杜甫的诗歌在炼字造句方面“独尽其妙”,这和杜甫一贯的作诗原则是一致的。杜甫作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力争诗歌能在语言运用上独树一帜。李仁老更通过摘句讨论诗法,比较出诗人运用诗法的优劣。他说:“诗家作诗多使事,谓之点鬼簿;李商隐用事险僻,号西昆体;此文章一篇。近者苏、黄崛起,虽追尚其法,而造语益工,了无斧凿之痕,可谓青于蓝矣。如东坡‘见说骑鲸游汗漫,忆曾扪虱话悲辛’、‘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尔远来情’,句法如造化生成,读之者莫知用何事。”[5]4李仁老高度评价了苏、黄诗歌语言的功力,达到了“了无斧凿之痕”的程度,这一诗学理论虽然寥寥数十字,却为后世朝鲜诗学崇尚江西诗派埋下了伏笔。

高丽诗话也有通过摘句发表对史籍典故的个人看法,如李奎报《白云小说》对王安石、欧阳修争论“残菊飘零满地金”一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余按《西清诗话》载王文公诗曰:‘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见之曰;‘凡百花皆落,独菊枝上黏枯耳,何言落也?’文公大怒曰:‘是不知《楚辞》云:夕餐秋菊之

落英。欧阳修不学之过也。’余论之曰:‘诗者,兴所见也。余昔于大风疾雨中,见黄花亦有飘零者。文公诗既云‘黄昏风雨暝园林’,则以兴所见拒欧公之言可也;强引《楚辞》,则其曰‘欧阳其何不见’,此亦足矣;乃反以不学目之,一何偏欤?修若未至博学洽闻者,《楚辞》岂幽径僻说而修不得见之耶?余于介甫不可以以长者欺人也。’李奎报《白云小说》曰:‘王莽弄来曾半没,曹公将去便平沈。’余意谓此佳句耳。”[4]30李奎报一方面批评王安石强引经典为据,另一方面又批评欧阳修忽略了“诗以兴所见”之理,认为写诗不必拘泥于局部的真实,因为诗歌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不可遏止的内部情感的自然抒发,而不是客观事物的机械反映。这则诗话,不仅为我们保留了诗歌史料,更提供了域外的批评视角,很有研究价值。 高丽诗话亦有摘句论诗人艺术成就及地位者,如李奎报《白云小说》曰:“崔致远……‘昆仑东起王山碧,星宿北流一水黄。’学士朴仁范〈题泾卅龙朔寺〉诗云:‘灯撼萤光明鸟道,梯回虹影落岩扃。’参政朴寅亮〈题泗卅龟山寺诗〉云:‘门前客棹洪波急,竹下僧棋白日闲。’我东之以诗鸣于中国,自三寻始,文章之华国有如是夫!”[4]27在这里,李奎报高度评价了崔致远、朴仁范、朴寅亮三人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地位。

高丽诗话也有摘句探讨诗歌源流者,如李齐贤《栎翁稗说》:“月庵长老立为诗,多点化古人语,如云:‘南来水谷还思母,北到松京更忆君。七驿两江驴子小,却嫌行李不如云’,即荆公‘将母邢沟上,留家白苎阴。月明闻杜宇,南北两关心’也。‘白岳山前柳,安和寺里裁。春风多事在,袅袅又吹来’,即杨巨源‘陌头杨柳绿烟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也。”[4]51这则诗话分析了月庵长老的两首诗,指出它们的源流,即化用了王安石和杨巨源的诗句。

摘句批评在高丽诗话得到了很好的承传,和中国诗话的摘句批评一起构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批评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域外视角价值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即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高丽诗家从域外视角摘句中国诗,有许多与中国诗家不同的地方,如对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摘句批评,就体现了摘句者各具特色的审美观念。李奎报认为“池塘生春草”句没有深沉的情感,不够“警策”,因此他“未始佳处”;李齐贤认为“池塘生春草”句达到了“言可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包括着言语不能表达的妙处,传达出了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和鲜活之气,所以他十分肯定这句诗。 (二)诗歌注释价值

高丽诗家散见在诗话著作中的对诗歌的注解,一方面是为了学诗者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他们对诗歌的见解。如李齐贤《栎翁稗说》对诗人郑澈的汉文诗名句“别泪年年添作波”的考证注释,就很具学术价值。他说:“郑司谏知常云:‘雨歇长堤草色多,送君南浦动悲歌。大同江水何时尽,别泪年年添作波。’燕南梁载尝写此诗作‘别泪年年涨绿波’。余谓‘作、涨’二字皆未圆,当是‘添绿波’耳。”[4]50李齐贤通过理性的分析,认为应是“添绿波”最为稳妥,这就给以后的朝鲜汉诗选本提供了可资参考之处。 (三)学诗作诗的指导价值

摘句诗歌的佳句隽语以品藻鉴赏,这是高丽诗话关于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摘句者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不同,对诗歌名章秀句的理解各异,但是保留了诗歌的名句、佳句,为后代学诗者提供了学习的素材,可以启发作诗者的诗兴。其中论说诗法,尤其是对前人锤炼秀句的技法的论述,更可以给作诗者提供技巧性的参考。

高丽诗话对摘句批评的承传,无论是摘句中国诗,还是摘句朝鲜诗,都反映了古典诗歌批评注重感悟直觉,以象征性语言加以表述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高丽诗话的摘句批评,立足于民族主体意识,吸收中国诸家诗论的精华,是结合高丽文学实践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和中国诗话摘句批评一起建构了独

具特色的东方诗学批评方式,更是宋元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的有力的历史见证。

【相关文献】

[1] 周庆华.诗歌摘句批评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蒋祖怡,陈志椿.中国诗话辞典[K].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4] [韩]洪万宗(选编),赵 季 ,赵成植(笺注).诗话丛林笺注[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 邝健行,等.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C].北京:中华书局,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