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自9月19日开帖,已一个月了。一个月来,教学之余,就上网看帖、回帖,思考、探索、尝试。虽忙碌着、苦恼着,但却一路收获着,由此也备觉充实开心。首先在这里感谢一直关心我的众网友:春苗、翟玉兰、范苇、郑璘玲、程雯、赵素萍、小江南、辉煌地……感谢桐城基地团队:基地负责人叶群武、汪定斌、刘锦霞、杨敏、程李根,感谢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是他们的热情的鼓舞和细心的指导,才使《分数的再认识》教学一步步趋向成熟,在这里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让我有着拨云见日的顿悟。在这里让我一次次领略了网络教研的无限的魅力。下面就本次活动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方面作一简要的综述。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分数的进一步探索。如何体现“再认识”?这节课的起点在哪里?落脚点又在哪里?是我在最初教学设计时面临的最大困惑。

  第一稿——“看山是山”。

  在第一稿中,我没有细读教材,就勿勿动手设计,眼里只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用中给出的教学要求。没有考虑知识的前后联系,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更是认识不足。

  1、在导入部分仅仅为了导入而导入。诚如郑璘玲老师指出的那样: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这三个成语与本节课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刘锦霞老师也认为:感觉“激趣设疑,引入新课”这一块有点不大自然,有点为有趣而有趣之感,与本课的衔接不大。其次,“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中的两个活动,我觉得应该更着重第一个活动“拿一拿”,最好不宜平均用力,因为第一个活动是动手操作的,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已经明白“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说一说”只是让学生再加深印象,进行表达出来。

  是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直指教学目标,如何改?我在思索着。

  2、在教学目标上,也不清晰。范苇老师说:这是五年级的一节课,这节课的起点很低.我想起点低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分数这个知识点的回忆.毕竟从3年级认识分数之后,就没有关于分数的再学习了.那新的知识生长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程李根老师认为:本节课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关注的焦点是“再”。既是“再认识”,必定不陌生,让我们回到三年级的“分一分(一)”、“分一分(二)”,两课时的学习中,学生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这节课再认识什么呢,研读教材和教参,对照课程标准,不难得出,本节课应突出两点:一、进一步认识分数,感知单位“1”的内涵,二、进一步理解“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

  那么,针对本节课内容,我认为可以从这两点出发:1、结合练一练1、2题(它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创设纯数学情景,在复习中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展开新知学习,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2、围绕主题图“拿铅笔”,引导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渗透分数单位的意义,为后面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3、在练习这个环节,杨敏教师的评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杨老师说:在“应用练习”中,第2、3题是利用教材原有内容加以改进的,第1、4题则是您自己设计的。不过,我从旁观的角度不妨作一点推敲:

  教材p35“练一练”第1、2、3题,是凭借图形的练习,便于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不作安排是否有相应的充足理由?

  这些宝贵的建议,为我二稿设计指明了方向。

  第二稿——“看山不是山”

  看了网友的诸多建议,一些观点在我大脑里发生着剧烈地冲突。这时,叶群武主任给我了8条建议,让我深受启发。经过一周时间的思考,我的第二稿出炉了。在第二稿中,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过程也能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但从实际试教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1、重新设计了导入。用三幅图片(俄罗斯国旗、三朵红花两朵黄花、平均分成六份的六边形其中三份涂成红色)让学生用什么数来表示其中红色的部分,并说出它具体的意思,旨在让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经历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到抽象图形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但在实际试教中,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因为问题的指向不明,都用整数来表示,让我大伤脑筋。最后不得已直接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自己的设计意图落空了。

  2、重新设计了教学情境图。将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的两位男生一位女生拿铅笔,改为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拿铅笔。本意是为了更加突出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也相同,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就不同。但从试教来看,同学们看取男生拿出了相同的枝数,女生也拿出了相同的枝数,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关心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不同。

  3、重新设计了练习,并在练习环节上,作了调整。在“活动一”结束后,我加入了一个练习——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枝削了的铅笔?(8枝铅笔,有5枝红色,3权蓝色,其中蓝色铅笔有一枝被削过),其目的是想通过此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的部分在不同的整体中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以达到即时巩固,即时反馈。但在练习时,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好老师先开个头做示范,才打开学生的思路。

  面对这些问题,我再一次深深地陷入了苦苦地思考之中。是什么原因让我自以为满意的设计面对学生却并不买帐?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的读懂教材。二是我没有读懂学生,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1、修改主题情境是一大败笔。两位男生都拿出4枝铅笔,女生拿出3枝铅笔,就能很好说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也能更好将学生从注意“相同”引向对“不同”的注意。而二稿这部分的设计,两位男生拿出相同枝数的铅笔和两位女生拿出相同枝数的铅笔,掩盖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使活动没有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2、练习设计穿插在活动中,使得教学环节零乱。刘锦霞老师的意见尤为中肯。她认为:

  试一试 课件展示,8枝铅笔(五枝红色,三枝蓝色,其中一枝蓝色铅笔是削好了的)

  问:你能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削了的铅笔呢?

  生1:是总铅笔枝数的1/8。

  生2:是蓝色铅笔枝数的1/3。

  生3:是第一横排铅笔枝数的1/4。

  生4:是一个竖列铅笔枝数的1/2。

  以上“试一试”放在《活动一:拿一拿》里作为活动一的第5个部分,感觉与前面的活动衔接有点突兀,不知开老师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1)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2)涂出所画图形的2/4。(3)涂出所画图形的4/4。

  这个环节“画一画”为什么也放在《活动二:说一说》的里面 ?

  我觉得“试一试”“画一画”还是放在第三部分《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里比较合理。因为在学生动手拿过,动嘴说过之后,对分数的再认识有了一些体验,再来“试一试”、“画一画”,就更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安排设计,也就能自然达成本课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了。

  杨敏老师对练习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纵观开老师的二稿设计,感觉对于初稿来说,这次的设计成熟了很多,但给我一个最大的感觉是练习难度过大,没有体现练习的坡度与层次性,而一些基础的练习,开老师却舍弃未用(如“练一练”的1、2、3题)。另外,在教学目标1里提到的“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在《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中出现是否有必要?

  3、导入的设计太繁,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

  对本节课的导入,叶群武主任和汪定斌校长看了二稿后,一天晚上在qq中讨论到11点多。他们认为,既然新课第一个活动是“拿一拿”,可不将三下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一练每3题加以改造成“老师手中有一把铅笔,你能从中拿出它的1/2吗?应该怎样拿?”然后直接过渡到“活动一”,这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为进一步探索作铺垫。后来杨敏老师提出,直接开门见山,课始就在黑板上呈现“1/2”这个分数,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它的意思,再到实际分一分,拿一拿。这样既简捷明了,又紧扣主题。

  三稿——“看山还是山”

  带着网友们的建议,和自己的思索,我又进行了第三稿设计。

  在这一稿里,我对二稿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1、导入部分采纳了叶群武主任和杨敏教师的建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活动一”重新回到教材主题情境。在教学流程中,我请两位男生先上台来拿出其中的“1/2”,然后再请女生上台拿出“1/2”,在女生拿之前,我有意插入了“猜一猜,她拿出的也会是4枝吗?”

  3、练习部分我根据程雯老师和程李根老师的建议,将“会用哪些分数表示那那支‘备受争议的削过的铅笔’”改成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一个分数表示班上的一位同学。

  去掉了网友们认为难度较大的“糖果”那一题,同时深入挖掘“为汶川捐款”一题的数学价值。

  通过试教,这一次的效果明显优于二稿。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校规模较小,五年级没有平行班,只好借用四年级学生试教第三稿。(会不会是五年级学生因为分数初步认识后丢的时间长了?)

  在整个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中,我对好的建议,能做到从善如流。但我也有我的坚持。不少网友建议,“活动一”要让每个学生都“拿一拿”,至少是分组“拿一拿”。我个人认为学生参加活动,并不是都是非得要亲自动手才算参与,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也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另一种形式。这个环节的拿一拿本身是很简单的,如果分成小组活动,就失去猜测的神秘感,同时也不好组织。但从“拿一拿”结果的不同而引发的思考才是这个活动的目的。让四个同学分成两组上讲台,代表全班同学来拿一拿,其他同学一起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反而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关键点在于教师精心组织,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活动中来。

  汪定斌校长也为我的坚持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汪校长认为:

  1、“拿”的本身并不难完成,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拿”的相同与不同的结果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2、从课堂教学组织方面来看,也效为容易。而让每位同学都“拿”显然不合实际,因为每个同学在“拿”的过程中,已然知道整体是多少了(如果在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这样组织活动较为合适),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分组活动亦然。

  3、从教材的情境图来理解编写的意图也是如此。情境图中,有三位同学在“拿”铅笔,其他同学则没有“拿”,而是在思考。

  当然,有些活动必须让学生人人都要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如亲手掂一掂感知“1克”“1千克”有多重,亲自动手比一比“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等等。

  《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网上研讨部分到此为止将告一段落了,然而它带给我对“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在此,对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深表感谢,再一次感谢和我一起研讨的朋友们。是你们将我引上了一条全新的探索之路,我将沿着这条路坚定的走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