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伤⼰。——余秋⾬
余秋⾬《道⼠塔》赏析(⼀)
“莫⾼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就在于它⼀千多年的层层累聚。”“它是⼀种聚会,⼀种感召。”“它成了⼀个民族⼼底⼀种彩⾊的梦幻,⼀种圣洁的沉淀,⼀种永久的向往。”(余秋⾬《莫⾼窟》)在这⾥,最美的⽂字与“中国古代最灿烂的⽂化”融为⼀体,点燃了⼀个民族的激情。⽏庸赘⾔,⼤凡飞天的后代⽆不神往于那千年的辉煌。追溯到东晋(公元336年),我们看到乐樽和尚的⾝影,正是他的虔诚和灵性,开始了莫⾼千年⽣命的孕育。那北魏的奔放豪迈,隋代的畅快柔美,唐代的瑰丽豪华,五代的温煦沉着,⼤宋的拘谨雅丽,元代的沉默冷清,在历史的长河⾥绽放、沉淀,拓延、⽣⽣不息。然⽽,这所的激情都在20世纪初的那场浩劫中变得苍⽩和苦涩了。
我们⽆法越过那个⿊暗、屈辱⽽冷漠承德时代,就如⾛近莫⾼窟,就不得不⾯对那座丑陋⽽荒凉的道⼠塔⼀样。不管记忆中的敦煌多么绚烂多彩,富丽堂皇,都终究⽆法填满那空阔的藏经洞,⽆法洗去千佛洞中的惨⽩,⽆法抚平天边古⽼民族滴⾎的伤痕。⽽它——道⼠塔,却还如古迹⼀般完好地戳在那⼉。我恨不得将这塔推翻,掘倒,猛挥⾎泪之鞭,鞭笞那早已腐臭的⽆知躯壳。是的,王圆簏,他“太卑微,太渺⼩,太愚昧”,这样“⽬光呆滞,畏畏缩缩”的⾝影,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本来随处可见,不同的是,偏偏他⾛了狗屎运,“当了莫⾼窟的家”,把持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化”,历史的车辙就这样脱轨了。你还希望怎样呢?将洞窟刷⽩,将“婀娜的体态”换成“天师和灵宫”,对于⼀个⽼农,对于⼀个道⼠来讲,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吗?他只是在尽个⼈的本分⽽已,况且,中国的平民向来都是最务实最本分的。如果要怪,也只能怪上天太“眷顾”这个卑微的⼈了,让他发现了藏经洞。在⾐不蔽体,⾷不果腹的年代,眼前出现了这样⼀处财源,王圆簏⼩农式的精明萌动了,就像“⼀颗纽扣换⼀篮青菜”,难以计数的瑰宝流失了,有⼈嘲笑他的荒诞,有⼈怒视他的卖国,固然不错,但是,我们忘了⼀个前提,那就是王圆簏根本不懂这些经卷的价值,更何谈“⽂物”“⽂化”“爱国”!他的可笑⾏径给莫⾼窟层层累聚的⽣命划了⼀道难以愈合的伤⼝,“他是敦煌⽯窟的罪⼈”,但也是这场⽂化浩劫中“错步上前的⼩丑”!那么,鞭惩那早已⼲枯的躯壳,也只是徒增伤痛和疲惫⽽已。何妨放任思绪更远些,你会发现王圆簏的周围,还有⽆数个王圆簏、张圆簏,但是谁有了这样千载难逢之机,都不会错过这“⼩丑”的⾓⾊。
20世纪的天空啊,那样阴沉昏暗,令⼈窒息。⼀个民族在这种缺氧状态下瘫痪了,沉默了。把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张扬过,跋扈过,却怎么也不料想这最后的接⼒棒送错了对象,偌⼤个满清王朝竟找不出⼀个象样的⼦孙来承继祖业,他们最多称得上过“寄⽣⾍”,骄傲⾃⼤,恃强凌弱,对了,还⽣得⼀⾝媚⾻,学会了将祖宗的产业拱⼿让⼈,这⼀点可是让其先⼈望尘莫及的。(当然,有⼈认为这是⼀种新的时代病)“百⾜之⾍,死⽽不僵”,满清政府以⾃⼰的⽅式苟延残喘着。很难相信,这样的⼦孙会有什么⽂化意识,民族深情。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敦煌瑰宝,如果当时被完好地送到北京城,将会像当年的圆明园⼀样⼫骸⽆存,⽽这将是另⼀场触⽬惊⼼的民族悲剧。总之,除⾮它像古楼兰⼀样神秘消失,否则在劫难逃!
车声辘辘,那是外国学者们凯旋的歌声,⼿执擎天利剑,我也只肯狠狠地怒视其远去的背影,决不阻拦。也许我能⼀时救下⼏件稀世珍宝,却终究救不下整个敦煌⽂化,在那个阴沉昏暗衰亡没落的时空下,他终将成为历史的殉葬品。
⽆⽆法想象归国后的斯坦因们⼤邀其功时的姿态,但我确定,⽆论他们怎样地修饰,或⼲脆更加露⾻地说:“这就是从中国掠夺来的敦煌⽂物”,“中国”“敦煌”这⼏个字却是他们永远也抹杀不掉的,只要有这些残存的⽂物在,这⼏个字就会被所有有良知的中国⼈记起,敦煌⽂化就不会消亡。当年,⽇本学者滕枝晃曾怎样狂妄地断⾔:“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今,他不得不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我们将欣喜地看到,敦煌的飞天们在重振⽻翼,⽽这,正是⼀个古⽼民族的新的`转机!
余秋⾬《道⼠塔》赏析(⼆)
《道⼠塔》和《莫⾼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前者提⽰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化之悲剧,那么,后者则是对这⼀灿烂⽂化的赞叹和歌颂。两篇⽂章归结到⼀个主题: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明,这种⽂明是如此博⼤⽽辉煌,⼜是如此命运多⾇。它历尽沧桑,迄今仍然⽣⽣不息。两篇⽂章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道⼠塔》全⽂四个部分。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体,展⽰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带来的⼀场不可避免的悲剧。作者有“道⼠塔”作题⽬,寓意深刻。这座道⼠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是近代中国⽂明衰弱的标志。它是曾经发⽣过的、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
第⼀部分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地掠夺和俞劫数以万计的敦煌⽂物。作者的感情表⾯上是平静的,但平静中已涌动着⽆法遏⽬的悲愤。
第⼆部分点出敦煌⽂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愚昧和⽆知。劈头就是⼀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叙述王道⼠破坏敦煌⽂物的罪恶⾏径,⽆奈中兼有揶揄。最后⼀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这是⼀种出于对祖国灿烂⽂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第三部分揭⽰了造成敦煌国宝⼤量流失的根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作者⽤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历史已翻过新的⼀页。⼤量的敦煌⽂物的流失,不⽌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明史带来了巨⼤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毕竟站起来了,令⼈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之前三部分,这⼀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豪的⼼情交织在⼀起。“道⼠塔”作为民族⽂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虽然成为历史,但它⾜以警策每⼀个中国⼈:决不能重蹈覆辙。
余秋⾬《道⼠塔》赏析(三)
敦煌莫⾼窟前⾯有⼀条党河,河的对岸有⼀⽚稀疏的塔林,那是僧⼈或道⼠的墓塔,其中⼀座⽐它⾝后的众多墓塔更⾼⼤,位置也最显著,外来的游客第⼀眼就不会错过。塔背后刻有墓志铭,近前⼀看,原来是敦煌⽂书的发现者王道⼠——王圆?的墓塔。现在王道⼠也有了不⼤不⼩的名⽓,因为他发现了敦煌⽂书,这⼀重⼤的发现后来轰动了世界。但他的名⽓更多来⾃于他将这些珍贵⽂书中的⼤部分⽽且是精品卖给了外国探险家,当然这是个恶名。
王道⼠的墓志铭是弟⼦撰写的,因此多有溢美之词,但其中也不乏客观的记述。根据这篇墓志铭,王道⼠因为饥荒离开家乡湖北⿇城流浪,⼀路上历经磨难,遂即有了出家的想法,在酒泉出家当了道⼠;随后他⼜流浪到了敦煌,在参观莫⾼窟后,感叹这⾥就是西⽅的极乐世界,于是修建了太清宫在此定居。此时的莫⾼窟已经荒废了700年,许多洞窟被流沙掩埋,建筑更是残破不堪。虽然是⼀名道⼠,但王道⼠对佛教同样热诚,他决定化缘募捐修复。在⽣命余下的30多年中,他将各个洞窟中的流沙清理、补葺,修复残破的塑像和壁画,改建了三层楼、古汉桥、五层佛楼等建筑,可以说,我们今天见到的莫⾼窟基本上就是王道⼠修复的⾯貌。修复莫⾼窟是王道⼠的毕⽣事业,为此总共花费了他20多万两⽩银。作为曾经⼀贫如洗的流浪汉,这些⽩银⼏乎都是依靠他的勤勉、热诚⼀点⼀滴募捐来的。我在这⾥之所以⽤“⼏乎”⼀词,是因为修复莫⾼窟的资⾦有⼀部分是来⾃于交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